第625章 一條狗的回家路2
但蕭翰面臨的問題是,他是最後一批轉移的部隊,他一直在為契丹主力斷後,甚至為崔延勛、耿崇美等雜魚斷後,現在輪到他逃跑了,誰能為他斷後?
蕭翰還是有辦法的,他的辦法就是抓緊時間擁立一位中原之主,讓他幫忙彈壓地面,保證自己安全轉移。
蕭翰敲定的這位中原之主非常具有年代感,此人便是李嗣源的親兒子——李從益。
李嗣源時期,他的寵妃王德妃(王淑妃、花見羞)也曾叱吒風雲,頻頻干涉軍國大事,殺安重誨、李從榮,不可一世。她終身未育,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特意將李嗣源最小的兒子李從益認養,當做自己的兒子,藉以希望把李從益扶上皇位,自己成為太后。
所以李從厚即位後,非常反感這位太妃,更煩親弟弟李從益,於是便有意打壓,把王德妃遷入冷宮,讓她陪伴先帝,當然,是在陽間陪伴,不比述律太后把人送入陰間。「待之甚薄」。
李從厚在位不到半年,沒有過多的時間來消化王德妃、李從益,緊跟著,李從珂鳳翔起兵,奪權成功。
王德妃主動找李從珂哭訴,請求允許自己出家為尼。
李從珂驚問其故,王德妃便說我們娘兒倆僥倖活到現在,如果您要是不能容我們的話,我死了還倒無所謂,只是李從益是先帝碩果僅存的骨肉,如果他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有何面目復見先帝於九泉?
邊說邊哭,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李從珂大受感動,當場表示我是先帝養子,先帝待我比親兒子還親,我豈能害他骨肉?你們娘兒倆儘管放心。
於是,在李從珂時期,王德妃雖然無法像在李嗣源時期那樣呼風喚雨,但小日子過得還不錯,「待之頗厚」。
人算不如天算。好日子不到三年,石敬瑭太原起兵,李從珂自焚殉國。
李從珂自焚時,李嗣源的皇后等均慨然赴死,一起投火自焚,唯獨王德妃表示要為先帝保存實力,撫養李從益。王德妃帶著李從益躲藏起來,苟且偷生。
石敬瑭稱帝後,王德妃故技重施,繼續套路石敬瑭,「您讓我出家吧,哇哇哇……」
石敬瑭當然也要厚待她,如同李從珂時期一樣,雖然再也無法接觸政治,但小日子過得不錯。或者說雖然小日子過得不錯,但她再也無法染指軍政大權。
自明宗李嗣源一死,屬於她的時代就一去不復返了。
天福四年(939),石敬瑭封李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祀」,讓他負責後唐的祭祀,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愍帝李從厚立廟,李從益成為五位祖宗的法定掃墓人。
石重貴登基後,王德妃與李從益回到洛陽居住。
耶律德光入主汴州時,趙延壽的妻子(李嗣源之女)病逝,耶律德光便充當月老,保媒拉縴,為趙延壽介紹了一個新女朋友,李從益的妹妹(仍是李嗣源之女),永安公主。
永安公主不知生母是誰,自幼與李從益一同被王德妃撫養,於是,王德妃便以新娘母親的身份,出席了這場婚禮。
據說,這次婚禮上還出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王德妃雖半老徐娘,但風韻猶存,散發著熟女氣質,據說把耶律德光迷得神魂顛倒。耶律德光作為新郎家長代表,與王德妃一起拜謁了新娘父親(李嗣源)的畫像,並鄭重其事地焚香再拜,回頭對王德妃說道:「明宗與我約為兄弟,您是我哥的老婆,就是我的嫂子!」
稍後,又戲謔道:「現在,你是我的老婆啦!」
為了向王德妃示好,耶律德光封李從益為「許王」(李從益原為許王,後降封為郇國公),併兼領節度使之職(掛職空頭銜),還提拔劉遂凝當安州安遠軍節度使。
劉遂凝是後梁大將劉鄩的兒子。劉鄩是王德妃的前主人,王德妃出身貧寒,是邠州某個賣餅世家的孩子,小時候被賣到劉鄩家裡當奴婢,劉鄩死後,無家可歸但美艷出眾的王德妃才被「妃探」安重誨發現,獻給李嗣源,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王德妃以李從益年齡太小、不能當官為由,堅決辭讓。婚禮結束後,王德妃帶著李從益回到了洛陽居住。
現在,蕭翰忽然想起了這位雖然年齡太小,但歷經王朝興衰、政權更替的政壇菜鳥級老前輩——李從益,於是派大將高謨翰前去洛陽迎接,並假傳聖旨:「由李從益同志權知南朝事,調蕭翰同志前去鎮州報到。」
這份詔書屬於「一眼假」。因為契丹現在也是無主狀態,「橫渡之約」尚未發生,耶律阮的地位還未得到述律太后的認可,而這種內容更不可能是耶律德光的「遺詔」。
王德妃自知大難臨頭,便帶著李從益四處躲藏。蕭翰派騎兵全城搜捕,掘地三尺,也要把他挖出來。
最終,契丹人在徽陵(李嗣源墓)擺放棺槨的地下室里,發現了這對兒母子,隨後,王德妃和李從益被帶往汴州。
蕭翰封李從益為中原皇帝。
登基大典等等一切手續從簡,甚至沒有來得及改國號、定年號,包括「皇帝」李從益在內,所有人都不知道李從益是哪朝的皇帝,是晉,是遼,還是許?無所謂了。
蕭翰把李從益按在龍椅上,然後率領文武百官叩頭行禮,隨後任命禮部尚書王松、御史中丞趙遠為宰相。
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就是這位王松,他的父親就是大唐鼎鼎有名的「半日宰相」王徽。當年,黃巢攻克潼關,逼近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出逃時,降制讓王徽以本官同平章事,當天晚上,王徽就被黃巢俘虜,人送外號「半日宰相」。
黃巢匪幫逼迫王徽出任黃齊政權的宰相,王徽裝病裝啞巴,黃巢為他派來了醫生,結果他趁看守不嚴,逃往河中,並向蜀地的唐僖宗上表,奏報事情經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