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安州危機2

  第540章 安州危機2

  「一昨安州有故,脫難相歸,邊校貪功,乘便據壘。矧機宜之孰在,顧茫昧以難申。」

  ——手下人不地道,小誤會的啦。是非曲直已經很明顯了,我錯了。

  「否臧皆凶,乃大《易》之明義;進取不止,亦聖人之厚顏。」

  ——引用《易經》中「師出以律,否臧,凶」,意思是說自己這次師出無名,名不正而言不順,輸了也是合情合理,我作死,我活該;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後半句中的「進取」與我們今天說的「進取」的意思不太一樣,這裡的意思表達是「知進退」的意思,所謂大智知止,「進取不止」從一出生就是個貶義詞,翻譯過來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意思,可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望文生義,把它當成了褒義詞,還請書法家寫下來、裱好了,供在牆上,還說是自己的企業文化……貴企業真尼瑪有文化!附庸風雅,貽笑大方。

  「適屬暑雨稍頻,江波甚漲,指揮未到,事實已違。」

  ——我不是不管,巧了,趕上水災,通訊中斷,等我聯繫上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猥沐睿資,曲形宸旨。」

  ——雖然拗口,貌似也晦澀難懂,但這股馬屁實在熏得不要不要的了,咱就直譯吧:猥瑣的我沐浴了您聖明的資質,行為不端的我聆聽您的聖旨。

  「歸其俘獲,示以英仁。」

  ——歸還我戰俘,足以表明您的英明仁慈。

  「其如軍法朝章,彼此不可。」

  ——但是,於情於理、無論是軍法還是國法,貴國與敝國都不容許。

  然後表示雖然您有好生之德,但我實在不好意思、也不能從命,杜光業等五百七十人已經送過淮北,您準備簽收一下吧。

  後晉控制下的宿州接收了俘虜及信箋,轉奏到汴州。

  石敬瑭回信道:

  「昨者災生安陸,釁接漢陽,當三伏之炎蒸,動兩朝之師旅。」

  ——我承認都是太陽惹的禍。

  「豈期邊帥,不稟上謀……」

  ——不要讓無知的武夫背鍋。

  「尋已舍諸俘執,還彼鄉閭,不惟念效命之人,兼亦敦善鄰之道……」

  ——我之所以放他們回家,不僅僅出於憐憫,而是謀求睦鄰友好,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你可知我良苦用心?

  「……希循宥罪之文,用廣崇仁之美。其杜光業等再令歸復。」

  石敬瑭命人再把杜光業等人禮送回淮南。

  當船隻進入淮河之後,淮南徐知誥派出了正規軍艦,阻斷河面,「回去!」

  後晉官員實在沒辦法,只能又把杜光業等寄存宿州,再將渡河受阻一事上奏。

  用這句文言詞來形容杜光業等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豬不啃、狗不咬,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敵人不要,自己人拒收。隨便哪兒,愛哪兒哪兒。五百多人成了無家可歸的社會棄兒,合法的黑戶。只剩在風中凌亂,懷疑人生。

  最後,還是宅心仁厚的石敬瑭大發慈悲,下詔讓杜光業等人來到京師,按其原有軍職授予相應官職,並把他們整編為「顯義都」。

  與此同時,湖南馬希范上奏,說自己已經派大將張少敵率領五萬精兵、百艘大戰船,在岳州集結,準備順流而下,配合中央軍,進剿淮夷。

  石敬瑭表揚他的忠義之心,否決了他進軍的提議。

  天福五年(940)7月,石敬瑭安撫了南楚(湖南馬希范)、先兵後禮降服了淮南、與閩國(福建王延羲)邦交正常化。

  為了謀求和平穩定的外部壞境,石敬瑭一直在努力,卻從未被實現。

  李金全叛逃時,指揮官桑千、王萬金、成彥溫拒絕跟從,被李金全殘忍誅殺,而總指揮龐守榮卻恥笑他們愚蠢、不識時務,以迎合諂媚李金全。

  安州光復後,後晉朝廷展開了平反和清算,給賈仁沼、桑千等追贈官職,斬殺龐守榮。

  魏州留守劉知遠、洛陽留守楊光遠入京祝賀。

  石敬瑭大擺慶功宴,酒酣之際,由平定安州提起了平定魏州,與平魏功臣楊光遠推杯換盞,然後恍然大悟,「哎呀,平定魏州叛亂,你的左右將領都立了功,還沒來得及賞賜,現在,給他們都提拔為刺史,享受一下榮華富貴吧。」

  於是,楊光遠的幾名親信被任命為各州刺史,堂而皇之地分化了楊光遠的勢力,隨後又給平魏功臣楊光遠加守太尉、兼中書令,封東平王,同時,移鎮青州平盧軍;又將萊州升為防禦州,以汝州防禦使楊承貴(楊光遠之子)領萊州防禦使。

  洛陽、汝州,均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而青州位於今天的山東省中部、萊州更是到了山東省的最東部。石敬瑭借著酬謝平魏之功,把楊光遠的勢力從兩京重地(汴州——洛陽)驅逐到了山東半島,名為酬謝,實為發配流放。

  看得出來,石敬瑭的防範重心自范延光之後,就轉成了楊光遠。

  也許是楊光遠認為時機尚不成熟,也許是自知遭石敬瑭針對,雖心有反意,卻仍選擇了猥瑣發育。然而那些實力遠不如楊光遠的年輕人,卻不講武德,更不講先來後到,他們爭先恐後、前赴後繼地走上了叛亂的道路。

  繼魏州范延光叛亂後,「二安組合」C位出道,一南一北,成夾攻之勢,遙相呼應,成為石敬瑭時期最著名的一次叛亂。

  倡導這次「二安叛亂」的,是鎮州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

  安重榮,算是政壇後起之秀,是靠著政治投機火箭上升,躋身於藩鎮圈。其父祖兩代均為刺史,安重榮本人繼承了代北遊牧民族的野蠻和彪悍,頗有膂力、精於騎射,在代北地區做邊防軍巡邏隊長。

  後來因犯了罪,被頂頭上司——高行周抓入大獄,論律當斬。安重榮的母親急忙跑到京師,走動關係,當時安重誨當權,由安重誨出面協調了此事,保住了安重榮一條命。

  安重榮與安重誨應該沒有血緣關係,安重誨的父親叫安福遷,應州人士,而安重榮的父親叫安全、祖父叫安從義,朔州人士。至於其名字的近似,應該是歸化取漢名時的巧合,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常見「安」姓,如安祿山。後來就因為安祿山名聲太臭,很多粟特族人都改掉了「安」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