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裝孫子的兒子2

  第495章 裝孫子的兒子2

  從來沒有人甘做傀儡,耶律德光也不例外。

  耶律德光「貌嚴重而性寬仁」,意思是說長得比較顯成熟,少年老成,做事沉穩老練,比較靠譜,而且寬厚仁慈,儼然就是明君之范兒。與哥哥耶律倍一樣,是很受父親耶律阿保機器重的。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後,統軍出征,「東西萬里,所向皆有功」。

  耶律德光年輕氣盛,有理想、有抱負,雖然表面上對母親大人畢恭畢敬、唯命是從,但內心深處仍然渴望可以獨攬大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讀《遼史·太宗本紀》,總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好像哪裡不太對勁,仔細梳理之後,才會發現其中的蹊蹺:作為皇帝,耶律德光竟然鮮有內政舉措。

  我們可以簡單概括一下南征前「太宗本紀」的內容提要:

  1,媽萬歲;

  2,哥,我又來找你玩兒了;

  3,三弟太厲害了;

  4,看戲,釣魚,捕鵝

  其中,在一次捕鵝的娛樂消遣中,突遭暴風雨,船隻傾覆,淹死了六十多個隨從。

  與中原王朝的皇帝本紀相比,簡直堪稱不務正業。咱們中原的皇帝們,要麼忙著接見大臣,討論國家大政方針,要麼就是進行高官的人事任免,或者訪察民間疾苦,過問案件審理……

  耶律德光不是故意「不務正業」,而是他真的沒什么正業可務。軍政大權全由述律太后控制,他這個皇帝真正能做的,就是給述律太后刻石立碑、歌功頌德。

  耶律德光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不甘心做母親的提線木偶,更不願意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別人的憐憫。他要擺脫傀儡狀態。

  他的這種擺脫必須是潤物細無聲的,要不顯山不露水。

  比如,他提拔遙輦氏九帳弟子。遙輦氏屬於「前朝貴族」了,耶律阿保機正是從遙輦氏手中接過了契丹可汗之位。如今,耶律德光為了表示皇恩浩蕩,為了展現帝國的寬容、仁慈,主動提拔遙輦氏後人。

  表面上是耶律德光「寬仁」,實際則是削弱述律太后的勢力。

  這些小伎倆對於鞏固皇權來說,真的是杯水車薪。如何能快速樹立自己的威望,撈取實權呢?答案是戰爭。

  述律太后之所以擁有令人生畏的權力,可不僅僅是因為她是耶律阿保機的女人,畢竟耶律阿保機已經去世多年。述律太后的權威多半也是通過戰爭獲取的,契丹等遊牧民族民風彪悍,女人也是可以上戰場的,在耶律阿保機早期的征戰中,敵對部落趁其外出作戰而偷襲其大本營,述律太后指揮應對,親自拉弓放箭,據說還生擒了三個敵將。

  戰爭,可以快速地收穫聲望,特別是獲得軍隊的擁護。因此,耶律德光也就把心思放在了對外征戰上。

  耶律德光放眼望去,北面、西面、東面,都已經被太祖掃平了,只剩下南面的後唐了。

  正巧,定州王都向契丹表示歸附,請求支援。於是,耶律德光就派大將禿餒(突里鐵剌)、萴剌(查剌)南下赴援。

  契丹援軍先勝而後敗,禿餒被殺,萴剌等被俘,援軍幾乎全軍覆沒。事在前文。

  這一仗對耶律德光的打擊非常巨大,不僅僅是損失了精兵良將,更主要的是,他原本是要通過一場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通過一場勝仗實現皇權的鞏固,擺脫母后的操縱。然而全軍覆沒的結局使得他在國內的局面更加被動。偷雞不成蝕把米。

  被俘的這位萴剌,是契丹的高級將領,起碼是縱隊司令級別的(都統),所以契丹多次派出使節,言辭卑微,懇請後唐放人。

  在雙方使節來往的記載上,發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後唐說契丹卑微認慫,求爺爺告奶奶,咱們明宗皇帝威武霸氣,斬殺其使節,拒絕回復國書,「斬使不報」;

  而契丹的史料卻說是後唐不停地派來使節,請求和解,而且表現出了對契丹的明顯畏懼,於是,契丹班師了……

  總之,都在往自己臉上貼金。大國總是要面子的。我們合理地分析一下,雙方說的基本都屬實,但都誇大了對自己有利的一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我們綜合各方史料,試著還原真相:

  後唐慘勝,收復了定州,趕走了契丹援軍,達成了戰略目標,沒有必要將戰爭擴大,有意願跟契丹和解;契丹損失慘重,因定州已經被後唐占領,也就因此失去了繼續與後唐作戰的理由。雙方都有和解的意願,只是在和解的條件上討價還價。

  個人認為,明宗拒絕歸還俘虜是真的,但「斬使不報」既不符合國際規範,也不太符合邏輯。書寫這段歷史的,是宋朝的史官,當時大宋正與契丹交惡,史官們只好通過文字來意淫一下,幻想著中原帝王曾經是那麼NB,「斬使不報」,多給力,就問他這瓜保熟嗎。

  從李嗣源到李從珂,契丹在遣使求和的同時,也從未放棄對中原地區的常規騷擾,以劫掠為目的,而且活動範圍也僅僅局限於邊境地區,這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日常任務。

  這一時期契丹不深入為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後唐的角度來說,幽州趙德鈞與河東石敬瑭確實在防守北疆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如果硬碰硬的話,契丹人未必能占到便宜;

  從契丹的角度來說,在中央朝廷里,耶律德光受到母親述律太后的掣肘,不能完全施展拳腳,對於南下侵略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特別是定州一敗,讓契丹國內充斥著反戰浪潮,耶律德光無力推進與後唐的全面戰爭;另有一個比較實際的原因,就是缺少帶路黨。

  此前,盧文進充當著合格的帶路黨,然而他卻在明宗朝初期選擇了叛逃,回歸到了中原漢地。張希崇等也紛紛選擇「衣冠南渡」,帶著漢人百姓、官員逃入後唐。

  述律太后也對漢人降將的信任降至冰點,比如逼她斷腕的,就是漢人降將趙思溫。

  有一個漢人倒是獲得了述律太后的信任,並得到了重用,這個人就是韓延徽,只不過韓延徽是反對南下侵襲中原的。

  另外還有一個漢人降將,此人獲得了述律太后的信任,並且也是支持南下的。這個人又是誰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