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伐蜀戰爭1

  第315章 伐蜀戰爭1

  【伐蜀戰爭1】

  在送走李嚴後,王宗衍的確在「主戰派」的遊說下,加強了邊境的軍事力量,以防備後唐的進攻。例如派王宗鍔率領右定遠軍(中央禁軍)中的二十一個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團、旅編制)屯駐洋州,以林思諤為利州昭武軍節度使屯利州。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李存勖在沙場上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兵書戰策早已爛熟於胸,權術陰謀更是爐火純青。他遵照兵法的指示,「戰而示之不戰」。

  就在王宗衍四處調兵遣將,增強邊防武裝力量的同時,後唐再派李彥稠訪蜀。

  與李嚴的囂張跋扈、傲慢無禮不同,李彥稠低調而友善,對前蜀表現出了充分的尊重和恭敬,表示自己此行就是要促進雙邊關係、增進信任、加強合作,總之,就是構建睦鄰友好的外交關係。

  這一招非常奏效。王宗衍胸無大志,只求割據蜀地、偏安一隅,他迫切地希望兩國友好,保持和平與獨立。在熱情款待了李彥稠近兩個月之後,禮送其歸唐,並派翰林學士歐陽彬對後唐做回訪。

  隨後,在這一年(924)年底,王宗衍主動削減了邊防力量,調回了駐紮威武城的關宏業等二十四軍,召回了駐武定、武興的三十七個軍,協防秦州的二十九個軍,屯駐金州的王宗勛的七個軍;還讓舅舅徐延瓊取代了大將王宗弼,掛職「京城內外馬步都指揮使」,位居諸功臣舊將之上。

  又任命宦官王承休出任秦州節度使,主要任務是搜羅民間美女。

  王宗儔力勸王宗衍斬殺李嚴未果,又見王宗衍輕信了後唐的花言巧語、整日沉迷於聲色犬馬無法自拔,痛心疾首,私下找到王宗弼,打算執行乾爹的遺詔,罷黜王宗衍,另選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繼統。

  以王宗弼所蘊含的能量來看,只要他一點頭,就一定可以順利地完成這場政變。然而王宗弼卻猶豫不決,遲遲不能下定決心。

  其實這完全符合情理。

  史籍記載,王宗衍不理政事,內事交由宦官宋光嗣,外事交由王宗弼,兩位託孤重臣聯合把持了前蜀最高權力。王宗弼已經位極人臣,達到了名利的頂峰。

  如果擁立新君,王宗弼還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嗎?顯然不能。那麼他又何必冒著誅滅九族的風險去干一件只有害處、沒有好處的事兒呢?

  除非……他當新君。所以面對王宗儔政變的提議,王宗弼才猶豫不決,要麼就不做;要做,就要由我王宗弼來做皇帝,可這話不能給王宗儔講……這就是王宗弼的糾結之處。

  王宗儔大概也是猜出了王宗弼的心思。國難當頭,你居然……王宗儔憂憤過度,一口氣兒沒喘上來,含恨去世。

  王宗儔死後,王宗弼找來宦官宋光嗣、景潤澄等人,對他們說道:「王宗儔慫恿我把你們這些宦官都殺掉,以正朝綱。現在,你們大可以放心啦!」宋光嗣、景潤澄等人匍匐在地,哭著拜謝王宗弼的活命之恩。

  王宗弼雖然沒有發動政變,卻利用「政變未遂」出賣王宗儔,收穫了宦官集團的信任和感激,鞏固了自身既得利益。可以說是很卑鄙無恥了。

  連王宗弼的兒子王承班都對身邊人說:「我們家即將大禍臨頭了!」

  「主戰派」宦官宋光葆提醒王宗衍不要放鬆警惕,「陛下,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啊!」

  宋光葆奏請於嘉州沿江造戰艦五百,招募水軍五千,順長江東下,水陸齊發,攻打襄、鄧,南出江陵,勝則繼進,不利則退守沿江據點;再選三萬精銳,突襲岐、雍之地,東據河、潼,北結契丹,以重金賄賂之,若契丹出兵則已,如若契丹不出兵,我們也可以據守大散關以保證蜀地無憂。

  這份出自宦官的軍事計劃相當犀利大膽,核心思想是以攻代守。雖然最終戰略目標仍是迎合王宗衍的割據蜀地,但他的手段卻是用主動進攻代替被動防禦。

  如今唐蜀互派使節,簽訂了唐蜀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宋光葆的這份軍事計劃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萬一「友邦驚詫」,我們顏面何存?王宗衍斷然拒絕了宋光葆的奏請。

  聽信後唐的花言巧語,相信了和平的謊言,戰略上的嚴重誤判,這是導致前蜀在面對後唐的「閃擊戰」時出現了一潰千里、望風披靡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前蜀的指揮中樞處於癱瘓狀態,因為戰爭爆發時,王宗衍正在距離成都千里之外的秦州度假。

  後唐編造和平的謊言,多半也是出於現實的考慮,因為當時的後唐正面臨著契丹的入侵。前文有雲,契丹的主攻目標是渤海國,而對後唐實行大面積騷擾游擊,以牽制後唐軍隊;後唐因此疲於奔命,也就無力伐蜀。

  而前蜀卻只看到了表現現象,認為後唐已經無力抵抗契丹的入侵。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後唐絕對不可能打前蜀的主意,在契丹的威脅下,他們是泥菩薩過江,自身尚且難保,所以也就相信了後唐謀求睦鄰友好的誠意。

  不懂政治真的很可怕。

  我們之前已經分別站在後唐和前蜀的角度上來審視這場戰爭爆發前的環境,現在,我們將使用同一條時間軸,穿插講述雙方在戰爭中的表現,這種對比是十分震撼的。

  同光二年(924),從4月開始,雙方使節往來,互致問候,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流,表達了願意和平共處的美好祝願。

  王宗儔勸殺李嚴不成,勸王宗弼政變不成,悲憤而死;王宗衍撤銷了大量防備後唐的邊防軍,向後唐表示友善。

  同光三年(925)6月底,李存勖下達了全國動員令,下詔「括馬」,即徵收民馬,為攻打前蜀做準備。

  7月,前蜀應聖節(7月15日,王宗衍過生日),於得賢門架設山棚,忽然天色大變,狂風驟起,將山棚摧垮;次日,又發「雷震」,摧毀應聖堂的兩根石柱。掌管禮樂的太常寺少卿楊玢上表,表云:

  「陛下誕辰之日而山摧,預示江山不穩不牢;發生在得賢門,說明陛下所任所用皆不得賢;應聖堂石柱損毀,說明現今國家的頂樑柱,所用非材也。」

  王宗衍化身無神論者,「巧合而已,抵制封建迷信,從我做起。」(衍不以為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