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後唐建立1傳國玉璽
【後唐建立1傳國玉璽】
乾化四年(914)正月,李存勖擒斬劉仁恭、劉守光,威震河北。王鎔的幕僚提醒道:「大王您擁有『尚書令』的頭銜,那可是後梁政權冊封的,如今大王追隨河東李存勖而與後梁為敵,就不該再保留後梁的官銜。況且自太宗李世民以來,就沒人敢接受『尚書令』。現在李存勖在河北扛把子,功勳雖然大,職位卻很低,您不如順勢把這個頭銜轉讓給他。」
王鎔聽完,後脊樑直冒冷汗,「對對對,我怎麼就沒想到呢!」於是聯合定州王處直,分別派使節出訪太原,共同擁護李存勖為尚書令。
老規矩,李存勖推辭三次,然後接受,並援照太宗李世民舊例,設置代表中央的地方權力機構——行台,從此之後,李存勖就可以以唐朝皇帝的名義發布命令。
很明顯,李存勖接受「尚書令」、設置行台,都是不合法的。先不說「尚書令」是否允許轉贈,王鎔的尚書令是後梁冊封,如今李存勖和王鎔均不承認後梁政權,那麼「尚書令」也就根本不存在了。然而在王鎔的求生欲和李存勖的虛榮心作用下,各方都達成了一種默契,刻意迴避了法理上的正確性這一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
接受「尚書令」,是李存勖稱帝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貞明七年(921),李存勖取得了對後梁戰爭的節節勝利,控制範圍不斷擴大,幾乎控制了黃河以北的全部土地,獲得了極大的聲望。
於是,早就稱帝建國的前蜀、新近稱帝建國的南吳(淮南),屢次給李存勖寫信,勸他也早日登基稱帝,加入皇帝朋友圈。
李存勖把這些書信轉發給左右官員,並評論道:「從前,王太師也曾不斷地勸先父登基稱帝,說唐朝已經滅亡,我們應該各自稱帝,各霸一方。先父告訴他,『當年李茂貞稱兵犯闕,昭宗皇帝駕幸石門,我率軍誅殺奸賊,那個時候,河東聲震天下,我如果趁機挾天子以令諸侯,盤踞關中,自己撰寫一份九錫禪讓詔書,豈不美哉?只因我家世代忠孝,寧死不篡。』先父還教導我,讓我將來一定要匡扶唐室,不要學這幫傢伙(朱溫、王建)!時至今日,這些話語猶在耳畔。」說著說著,李存勖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李存勖說的冠冕堂皇,還不忘含沙射影,影射朱賊篡唐。我們還可以看出來,李存勖對王建的稱呼是「王太師」,是王建在唐王朝的官位,李存勖表面上積極維護唐朝文物制度,所以只承認唐王朝的冊封任命。
同時,還可以看出來,河東集團內部對「幸石門」之後班師太原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也認為當年就應該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該聽蓋寓的婦人之仁。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李存勖口口聲聲要做唐朝忠臣,痛斥朱賊篡權、王建割據,他內心深處果真是這樣想的嗎?
答曰呵呵。
李存勖嘴上說不要,然而身體卻很誠實。接受「尚書令」就是向外界釋放的一個強烈信號。
前文「三鎮犯闕」,在講王行瑜討要尚書令時,已經提到過,自從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後,「尚書令」就成了唐朝人的一種禁忌,從此之後再也沒人敢接受這個榮譽稱號,而接受「尚書令」也就成了心懷篡逆的潛規則。
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代宗皇帝賜他「尚書令」,郭子儀堅辭不受,最後代宗皇帝實在無奈,只能把郭子儀堅辭尚書令的事跡交給史官,命編入國史。
此後,「尚書令」就成了大臣忠誠度的試金石,接受就意味著謀反。
李存勖既然已經坦然接受了「尚書令」,就等於給手下傳遞了一個強烈的政治信號,如果手下們還無動於衷、裝傻充楞的話,那就太不懂人情世故了。
隨著李存勖在對後梁作戰中的節節勝利,文武官屬及天下各鎮(如前蜀、淮南)不斷勸進,請求李存勖順天應民,早日登上皇帝寶座。
李存勖一邊表示拒絕,「我是唐臣,不是唐賊」,一邊卻吩咐手下採購名貴玉石,雕刻皇帝玉璽。
這時候,魏州有位法號叫「傳真」的和尚獻出了傳說中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自誕生之前就已經名揚天下了,而它的身世也一直充滿神秘色彩。其前身是「和氏璧」,成語「完璧歸趙」的那塊兒璧,後由秦國丞相李斯篆刻,日後成為皇帝的「營業執照」,唯一合法信物。
翻看史籍,就會發現這塊兒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有多次遺失的記載。最早的一次出現自秦始皇本尊,據說他過洞庭湖時,忽然起了驚濤駭浪,秦始皇驚懼不已,便將玉璽拋入湖中,祈求龍王保佑,於是玉璽不知所蹤。
多年後,才被人打撈,重新獻上。
劉邦稱帝後,得到了該玉璽,據記載,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且康」八個字,然而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應該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也就是說,如果史料都是真實的,且無筆誤、訛漏的話,劉邦手裡的就已經是山寨版的了。
王莽篡漢的時候,向太后逼要玉璽,太后一怒之下,把玉璽摔在地上,摔去了一個角,後來用黃金修補,故而傳國玉璽得到一個小名,「金鑲玉」。俗話說「有眼不識金鑲玉」中的金鑲玉,就是指傳國玉璽。
漢末董卓作亂時,這個玉璽再次失傳,據說被孫堅從枯井中撿到;之後又被袁術訛詐到手;袁術死後,玉璽輾轉來到曹操手中……
傳到隋朝,隋煬帝死後,玉璽被人帶入漠北,從此在中原銷聲匿跡。李世民不得不再次山寨了玉璽。之後隋朝的政治犯從漠北逃回中原,將玉璽獻給李世民。
一直到唐朝末年,黃巢進犯長安,據說這個玉璽再次下落不明。
現在,傳真和尚獻上了「玉璽」,說這是黃巢犯長安時,他的師父無意間得到的,只知其精美絕倫,卻不知其為何物,一直珍藏了四十年,而他最近手頭缺錢,便想到市場上出售,這才被人認出,特來進獻。
李存勖非常高興,文武百官一齊道賀,大擺宴席,不醉不歸。
值得一提的是,王建那裡也有一個「傳國玉璽」,據說是僖宗幸蜀時,由田令孜帶去成都的,被田令孜藏匿,後來被人發現,獻給王建。
這些玉璽的真假無須鑑定,因為它的真假毫無意義,它同樣只是一個信號,如同「尚書令」一樣,是有雄心壯志的梟雄們的探路石,是登基稱帝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任何一個打算稱帝的人,都會得到來自民間的「傳國玉璽」,境內都會出現各種祥瑞。這是稱帝的一般套路。
張承業聽到這個信號後,立即從太原趕奔魏州,苦口婆心地勸阻李存勖,不要心生邪念!
「大王世代忠於唐室,所以老奴我盡心服侍大王父子兩代人,長達三十年之久!今日,河北粗定,然而朱賊尚在,大王則能急於稱帝?大王應該先徹底消滅朱賊,為二聖(昭宗、哀帝)報仇,然後尋訪李唐王室後裔,擁護他們繼承大統,再南征淮南、西討前蜀,恢復大唐昔日江山!」
匡扶唐室,只不過是李存勖的政治口號,某些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事兒,騙別人的鬼話,怎麼能把自己騙了呢?張承業,你入戲太深了吧。李存勖是這麼想的,但嘴上不能這麼說。
李存勖做出很為難的樣子,「我也不願這樣,可是你看,他們非得這樣……盛情難卻嘛,我也是騎虎難下啊。」
李存勖攤牌了,不裝了,我就是要登基稱帝。
李存勖,你這個渣男,你欺騙了我,欺騙了我的感情!張承業痛苦不堪,放聲痛哭,「天下人民浴血奮戰,全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匡扶唐朝!而今大王你竟然要自己當皇帝……」
張承業是天真的,單純的,他對唐王朝的忠心是感天動地的。匡扶唐室,是他畢生的事業和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他盡心輔佐李克用、李存勖,把大好青春(30年)獻給了河東集團,殫精竭慮了一輩子,眼看革命已經處在勝利前夕,李存勖卻突然叛變革命,竊取勝利果實……李存勖,你與朱溫是一丘之貉!
哀莫大於心死。
我們無法去體會張承業的痛苦,畢生心血毀於一旦,精神殿堂瞬間崩塌……太殘忍,太殘忍。
張承業老淚縱橫,哀號著喊出令人無比心碎的一句話:「你可坑死我了(誤老奴矣)!」
返回太原後,張承業絕食殉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