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淮南易主
朱溫的運氣始終不在淮南。
楊行密病重已久,歸天只在旦夕之間,繼承人的選擇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如他對朱氏夫人說的那樣,他的這幾位兒子都是難堪大任的窩囊廢,恐怕不足以承繼他開創的這份基業。特別是他的長子楊渥,名聲尤其不好,淮南文武官員一向很輕視他。
隨著楊行密身體一天天的惡化,淮南集團內部暗流涌動,不同的派系之間醞釀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先前,楊渥被外放到地方,就是政治鬥爭的一個側面映照,如謀士徐溫所說,主公病重,而把嫡長子外放,其中必有蹊蹺,不可不防。
如今,楊行密臥床不起,於是命令幕僚周隱召喚楊渥進揚州,打算讓長子楊渥繼承基業。
周隱正直樸實。正直的不加掩飾,樸實到接近愚蠢,他竟然對楊行密說道:「大公子總是輕易聽信讒言,且沉迷於打球、飲酒,非保家之人。而您的其它兒子又都年幼無知,更不足以統御諸將。依我看,廬州刺史劉威,是最早追隨您的從龍功臣,是個經過組織考驗的同志,無論是個人能力、資歷威望還是忠誠度,都值得信任,不如您讓他攝政暫管,等諸位公子長大成人,再讓劉威把權力移交給他們。」
淮南集團內部的政治派系非常複雜,我個人按照楊行密集團的發展進程進行粗略的劃分,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首先是「廬州嫡系」。
比如最早追隨楊行密的「三十六英雄」,如田頵、朱延壽、劉威、陶雅、李簡、李遇、徐溫等,他們是淮南集團的奠基人,是楊行密嫡系中的嫡系。
其次,是從廬州發跡到入主揚州期間的「揚州系」。
這是淮南集團的上市之路,主要是楊行密在「廬州嫡系」的幫助下,捕捉到投資風口(畢師鐸、秦彥叛亂),使用了高槓桿融資(借兵)對舊淮南集團(高駢)進行兼併重組,最後以反殺天使投資人、風投合伙人(如高霸、呂用之)的手段,獨吞上市紅利。在這期間被挖牆角或主動跳槽過來的,都可以粗暴地劃入「揚州系」的範疇。
第三,是「宣州系」。
這裡囊括了與孫儒爭奪揚州、吞併宣州的新鮮血液,並以孫儒舊部居多,如柴再用。
最後,到淮南尋求政治避難的如朱瑾、滯留並改投淮南的河東將領李承嗣、與杭州錢鏐拉鋸戰中的降將等等,因其冗雜且政治能量薄弱,故而不再另立門戶,而以其歸順時間劃分到上述三座山頭中。
經過粗略的梳理,不難看出,在目前淮南集團內部的三座主要山頭中,資歷最淺的「宣州系」人數最為眾多,是集團的主體組成部分,社會的中堅力量;「揚州系」資歷雖然較早,在集團內的地位卻是最低,因為他們多是迫於無奈而加入淮南集團,認同感、歸屬感一直飽受質疑;「廬州嫡系」雖然根紅苗正,但其始終是楊行密的心病,因為這些元老們恃功自傲,常懷叛逆。
楊行密的管理思路也很明顯:對勞苦功高的「廬州嫡系」予以打壓遏制,對「揚州系」用心安撫,對「宣州系」則是大力提拔。無論是封建諸侯還是企業領導,亦或是民間團體的什麼班主、社長,都離不開這種管理思路。
道理很簡單,「宣州系」認為,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楊行密給的,所以會發自內心地感恩楊行密,全心全意地維護淮南集團的利益,擁護楊行密的統治;而「廬州嫡系」則認為,楊行密的一切都是他們給的,沒有他們的幫助,楊行密會有今天?淮南集團會有今天?
例如某民間團體,歷經多年摸爬滾打,終於聞名全國之後,某些元老對薪資待遇頗感不公,於是宣布退出,而班主卻力捧一個沒有門戶、沒有背景、沒有根基的徒弟,正因其是「三無」產品,才會對該團體、該班主產生強烈的依賴,但凡他腦子不短路,就該清楚,一旦他背離該團體,將一夜之間被打回原形,變得一無所有,所以無論他日後有多紅,也不會像前幾個師哥那樣出走。
周隱不揣冒昧,居然在楊行密面前力推「廬州嫡系」的劉威,而否決楊行密的長子。看劉威的職位,小小的一介刺史,這位最早追隨楊行密、奪得廬州、打敗孫儒、奪取揚州、奠定淮南基業的元老舊臣,時至今日居然只是一個小刺史,這足以說明楊行密對待「廬州嫡系」的態度。
聽到周隱這麼說,楊行密震驚不已,竟然呆呆無語,不再說話。
即便楊行密多年來對「廬州嫡系」進行刻意的打壓、遏制,但劉威仍然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劉威的聲望已經高到可以振臂一呼,就篡奪自己基業的地步!
見楊行密不再說話,周隱還以為是自己的話打動了主公,認為主公是在認真考慮讓劉威攝政的事。
周隱為他自己開啟了一段悲慘的結局。
楊行密的重要心腹徐溫、張顥對楊行密說道:「大王出生入死一輩子,槍林彈雨、刀頭舔血,不就是要為子孫創建一番基業嗎?怎麼能拱手讓於他人!」
聽到這番話,楊行密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了稍許欣慰的表情,對徐溫、張顥說道:「有你倆這句話,我死也可以瞑目了。」
如果楊行密死後有知,棺材板就壓不住了。後文將會詳述徐溫、張顥對楊氏子嗣的所作所為。
幾天後,諸將探望楊行密的病情,楊行密偷偷給幕僚嚴可求使眼色,讓他單獨留下。等眾人離開後,嚴可求近前一步,壓低聲音,「主公,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軍政大事該如何處置?」
楊行密如實相告,「我已經命令周隱召大公子渥兒來揚州了,我之所以強撐著不肯咽氣,就是在等渥兒!」
嚴可求便與徐溫等人到訪周隱,以觀察其動作。果不其然,周隱竟然擅自扣留召喚楊渥的公文,那份公文就放在周隱的書桌上,而周隱恰巧不在現場。
於是,嚴可求與徐溫「偷」走公文,派人把馳赴宣州,急召楊渥回揚州。楊行密命大將王茂章當宣州觀察使,代替楊渥。
楊渥牢牢記得徐溫的話,一看是徐溫派來的使節,這才放心前來。抵達揚州之後,楊行密宣布楊渥為淮南留後,把軍政大權移交給他。
與此同時,朱溫平定荊襄,並東征淮南,無果而返,如前文所述。
朱溫在淮南地區缺少運氣加持。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此時都是討伐淮南的最佳時機:楊行密病危,蠢材楊渥繼位,集團內部暗潮湧動,內亂危機重重,而朱溫新定荊襄,淮南失去淮河天險,朱溫奮荊襄餘威,震懾四方,不正是討平淮南的大好時機嗎?
理論上看,確實如此。但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朱溫缺乏充分的戰前準備工作,臨時起意,倉促東征。後勤補給成為朱溫「三征淮南」的最大短板,並直接導致了他的失敗。
不僅缺乏糧草,就連士兵的冬衣都沒有配發,路線也沒有偵查好,竟然迷路一百多里地,給嚴重不足的後勤供應雪上加霜。
前文有敘,不再贅述。
就在朱溫飲恨退兵之後,楊行密終於永遠的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享年54歲。
楊行密,初名楊行愍,占據廬州後,時任淮南節度使高駢為他改今名。世代農家,不精通武藝,但身材魁梧,手能舉三百斤,靠著一身蠻勇混社會,又因胸懷寬廣有智慧,籠絡了一大批精明能幹的小弟,在「三十六英雄」的幫助下,通過黑吃黑髮展壯大,最終占據廬州,並以廬州為革命根據地,抓住畢師鐸兵變的機會,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據記載,某次,他的手下將他坐騎的籠頭割斷,將裝飾用的黃金偷走。楊行密視而不見,不予追究。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
他的叛將蔡儔刨了他的祖墳,等平定蔡儔後,部眾勸他刨蔡儔的祖墳作為報復,而被楊行密拒絕。
早先,一位叫張洪的貼身保鏢,不知出於何種動機,突然揮劍襲擊楊行密,被楊行密躲開,張洪被現場制服,並被處死,隨後,楊行密讓張洪的好哥們兒陳紹貞繼續當自己的貼身保鏢,仍然是負劍而侍,絲毫不加懷疑。
與杭州錢鏐的拉鋸戰中,錢鏐手下名將成及不幸被俘,楊行密賜給成及一座揚州城內的大別墅,因成及是武將,故而屋裡屋外擺放著各種兵器。楊行密經常獨身一人前去探望,不穿盔甲、不戴兵器,與成及觥籌交錯、談笑風生,喝醉後就在成及的臥房裡倒頭酣眠。
除了心懷寬大,楊行密的另一特點是勤儉不忘初心。曾經有一次,楊行密視察台濛的工作,台濛準備了排場盛大的歡迎儀式和豐盛的宴席,然而楊行密卻面帶不悅之色。等楊行密走後,台濛發現楊行密遺落了一件貼身內襯,那是一件打滿補丁的破衣服,台濛趕緊快馬加鞭追上楊行密,物歸原主。楊行密捧著補丁內襯,笑道:「讓你見笑啦。我出身窮苦農家,不敢忘本!」台濛羞愧地無地自容,自此戒掉鋪張浪費,亦崇尚節儉之風。
楊行密還發明了一項娛樂活動:用粗大的繩子穿銅錢,謂之「穿錢眼」。於是,他的鄰居錢鏐也發明了一項文化活動:用巨大的斧子砍楊樹,謂之「斫楊頭」。兩位藩鎮大佬互相意淫打嘴仗。
「穿錢眼」和「斫楊頭」的文化侵略一直等到「徐許之亂」時,錢鏐以子錢元璙娶楊行密之女,才算終結。有詩為證:
「錢眼楊頭舊有謠,江南江北怨難消。
如今弄玉歸蕭史,龍種能諧引鳳簫。」
龍種,是楊行密誇讚錢元璙的話,《十國春秋》記載楊行密的原話為「此龍種也!生子當如錢郎。吾子真豚犬耳!」
另外還有一個跟楊行密有關的有意思的事:在淮南江浙一帶,有部分文獻和出土文物上的銘文,有「御史大卿」或「御史大憲」、「御史大」、「光祿大」等字樣,當時的史官一臉蒙圈,這是個什麼官?歷朝歷代的《職官志》並無相關記載,後來在廣泛搜集整理各方資料後,才搞明白,原來楊行密的父親叫楊怤,「怤」與「夫」同音,所以是為了避諱,把「夫」字改書做「卿」,或直接省略。
另外,在楊氏執政期間,「行」和「密」的同音字也犯諱,因此「荇溪」被改叫「菱溪」,「蜂蜜」也被叫做「蜂糖」。有詩為證:
「君王神勇懾揚滁,菱水蜂糖盡改呼。」
避諱,是封建傳統文化的糟粕,已被優化。
割據淮南期間,楊行密實行輕徭薄賦、招撫流移,治癒了自「黃巢之亂」以來的戰爭創傷,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就使淮南地區恢復到戰前水平。江淮地區之所以能成為經濟中心,就與楊行密的善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歷史上對楊行密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基本以正面為主,《十國春秋》給楊行密的蓋棺定論是不世出的非常之傑。
「以三十六英雄起自草間,殲孫儒、擒趙鍠、破杜洪、滅田頵,聲罪汴強,耀兵越徼江淮,南北以次削平,抑亦可謂非常之傑不世出者矣。」——《十國春秋》
楊行密愛淮南,淮南人民亦愛楊行密。
實際上,楊行密死後不到兩年,軍政大權就被權臣徐溫把持,但徐溫依舊不敢貿然篡位,而是先後扶持了楊渥、楊渭、楊溥,在歷經楊氏四世統治之後,徐溫養子徐知誥才敢正式取代楊氏,距離楊行密去世長達32年之久。
權臣徐氏要花費32年的時間才能基本消除(不是完全消除)楊氏在淮南的威望,足見淮南人民對楊行密的感懷。這是後話。
楊行密死後,在揚州的宣諭使李儼,代表唐王朝,任命楊渥為淮南節度使,封弘農郡王。時大唐天祐二年(905)11月。
這位李儼,本名張儼,前宰相張浚之子,被賜國姓。朱溫圍攻鳳翔,與李茂貞搶奪昭宗時,以「江淮宣諭使」的身份到揚州,賜給楊行密御衣,拜楊行密為正東方面軍總司令(東面行營都統),加封「吳王」,命楊行密討伐朱溫。此後李儼就一直以宣諭使的身份代表朝廷,長期駐留在了揚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