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奇才張詠

  第1040章 奇才張詠

  1,不居人下

  張詠雖是讀書人,卻也喜歡舞刀弄棒,「少學擊劍」,有一身武藝,身上總有股俠客之氣,「少任氣,不拘小節」,一般來說「喜任俠」、「少任氣」之類的詞語都是朱溫、楊行密、黃巢等社會狠人的標配,卻也出現在了這位書生的身上。不氣盛叫年輕人嗎?張詠年輕的時候,也就是還沒中進士做官的時候,就窮橫窮橫的,即便身無分文又客居他鄉,也照樣是七個不服、八個不忿,「你瞅啥?再瞅一個試試!」

  2,巧斷家務事

  知杭州時,有一樁棘手的民事訴訟,事情的過程很簡單,但審理卻極為複雜,是小舅子告姐夫侵吞家產。姐夫說這家主人——也就是他的岳父,去世的時候,這位小舅子才三歲,岳父臨終前就立下遺囑,讓他幫忙把這個小舅子撫養成人,並答應把家產的七成分給他這個當姐夫的,而只給這個小舅子留三成。姐夫還拿出了當時簽訂的字據,大罵小舅子忘恩負義,這些年來是自己這個當姐夫的一把屎一把尿把他餵大的,又當姐夫又當爹,現在小舅子長大成人了,卻翻臉不認帳了。

  張詠接過遺書,看也不看,直接扔到地上,然後舉起酒杯,在上面澆了一杯酒,仿佛是致敬逝者,「你岳父是個聰明人啊!如果他當時說給你三成,給兒子七成,恐怕他的兒子就活不到今天了。正因他說給你七成,你才會把孩子撫養成人啊。」於是當庭裁決:三成給姐夫,七成給小舅子。

  杭州百姓聽說後,紛紛稱讚張詠英明。

  3,不就是殺人嘛,多大點兒事兒嘛

  3.1繩鋸木斷

  張詠知崇陽縣時,發現一個小吏從府庫里偷拿了一枚錢幣,便下令給他施以杖刑。小吏不服氣,說我不就是拿了區區一塊錢嘛,至於用這麼重的刑嗎?有本事你殺了我啊,我就不信這是殺頭的罪!

  「叫板?看我殺不殺你就完事了。」

  張詠立刻提筆寫下一句千古名言:「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隨後,將這名小吏斬首。

  注意,張詠考公上岸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鄂州崇陽縣知縣。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剛考了公務員,然後分配到一個小縣城當縣長,發現一個臨時工挪用了一塊錢的公款,就給人家判了死刑,立即執行……

  剛出道就整了個大活,小伙子很猛啊。

  3.2禍從口出

  某位小吏因某小事忤逆了他,張詠就用枷鎖銬住其脖子,以示懲罰。這位小吏不服氣,死催的說了句:

  「有本事你就弄死我!」

  張詠一聽,「嘿,小子,跟我叫板是吧,你以為我不敢呀?」當即將小吏斬首。

  3.3林麓斬仆

  有個文弱的讀書人考公上岸,被分配到偏遠的十八線小縣城當官,其奴僕欺他柔弱,竟然強行霸占其女兒為妻。張詠正巧路過此處,無意間探知了這一荒唐的事,憤憤不平,「來都來了,啥也別說了,哥們兒,這事兒交給我了。」然後就假裝不知道這事,次日向書生說自己要去郊外遊玩,想借他的奴僕當臨時隨從,等二人到了荒郊野外,張詠見四下無人,立刻拔劍斬之。

  打官司太麻煩,直接宰了不就完了嘛,不就是殺人嘛,多大點兒事兒嘛。

  3.4「黑寡婦」

  張詠知益州時,曾遇到一個新寡婦哭喪,但怎麼聽都感覺有點兒假,不像是發自肺腑的,於是就請她去衙門裡喝茶,詢問她丈夫的死因,小寡婦說是突然暴病而亡。

  「他以前有病嗎?」

  「沒有。」

  「是啊,那好端端一個人,怎麼就暴病而亡了呢?你讓我也暴病而亡一個瞧瞧,你弄死我,你過來!」

  張詠讓仵作(法醫)仔細檢查遺體,未發現明顯外傷或中毒跡象。而張詠一口咬定這是一起謀殺親夫案,必須找出謀殺證據,否則的話……「仵作,本老爺是啥脾氣你是清楚的,別惹我生氣啊!」

  仵作焦急萬分卻又無可奈何,總不能栽贓陷害吧?晚上回家之後,苦悶不堪的仵作向妻子抱怨這個倒霉差事,結果妻子突發奇想,讓他務必仔細檢查死者的頭頂。

  古時候(清朝以前),成年男子是不剃頭的,所以那時候的成年男子都是長髮及腰。次日,當仵作仔細翻看死者的頭頂時,赫然發現死者頭部竟然被釘入一枚長釘,果然是謀殺!

  張詠很高興,然後下令把仵作的妻子也請來喝茶。一番誇獎賞賜之後,張詠的態度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瞋目大怒,厲聲叱道:「你要是沒幹過這事兒,你咋會知道這種手段?」

  仵作妻子先是一驚,繼而呆愣良久,隨後便對自己的過往供認不諱,原來她也曾用同樣的手法殺死過前夫。

  於是,張詠就將這兩位絕頂聰明腦洞大開的女子一同處斬。

  這個故事耳熟嗎?沒錯,郭德綱老師將其改編進經典長篇單口相聲《善惡圖》(又名「順天府三案連環二十二條人命」)中,只改了人名和時間,連細節都幾乎是原文照搬。

  4,不喜跪拜

  張詠最討厭繁文縟節,不喜歡下級對他跪拜行禮,於是告誡屬下,說拜見自己的時候不要下跪,一切禮儀從簡。

  如果有人非要跪拜示好呢?那畫面就變得非常有趣了,張詠要麼會不停地跪拜回禮,讓那人尷尬,要麼就破口大罵,讓那人更尷尬。

  「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張詠

  5,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元老級勛將張永德在懲罰一名犯錯的小校時,致其死亡(笞之至死),被人舉報到朝廷。趙光義下詔治張永德之罪。太祖、太宗最忌諱武將擅權,特別是邊關將領擅殺,又特別是張永德這類功勳舊將,他曾經是趙匡胤的前輩,是前任「殿前都點檢」,因「點檢做天子事件」被外放,這才讓趙匡胤接替了殿前都點檢,繼而兵變奪權。這時候,張永德坐鎮邊關重鎮,手握重兵,又擅殺手下,這不明顯往趙光義的槍口上撞嘛。

  當時張詠正在封駁司工作,他將此詔書駁回,並附上自己的意見,說多大點兒事兒嘛,不就是殺個人嘛,陛下讓張永德坐鎮邊關,如果因一個小校的死就治罪於張永德,就會大大削弱張永德的威望,導致其屬下輕慢於他,這樣不利於他帶兵統御。

  趙光義不聽,心說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就是要殺一殺武將們的威風。詔書被強行通過。

  很快,在張永德部隊中,就有大量下級聯合控告上級的奏章飛來,軍中雞飛狗跳,無人能彈壓。

  趙光義開始感到後悔,而張詠則邁著六親不認的步伐來找趙光義,「你看看,我之前怎麼說的來著?讓你不聽我的話。」

  趙光義讚揚撫慰了他,不過這心裡多少也有點兒……這傢伙誰呀?真愣。

  6,宋朝神探

  張詠知江寧府時,有位僧人拿著通關文牒前來蓋章,工作人員按照簽發護照的一般流程予以辦理,唯獨張詠目不轉睛地盯著僧人看了半天,然後下令把他拷起來,關入大牢。

  眾人不解,一個去西天取經的和尚招你惹你了?你是想吃他,還是想睡他?

  張詠升堂審案,問僧人出家幾年。僧人答已經七年之久。張詠冷冷一笑,「那你額頭上的勒痕是怎麼回事?」

  堂上頓時鴉雀無聲,和尚大驚失色,隨即將所犯罪行和盤托出。

  前文有雲,古代男子長髮及腰,通常用頭巾包紮,故而會在額頭上留下勒痕,如果剃頭出家了七年,那麼勒痕早就消失了。眼前這個「和尚」肯定是剛剛剃頭沒多久,冒用他人度牒文書,這其中必有大案。

  據「和尚」供述,自己本與一位僧人同行,半路上見財起意,將那僧人殺死,然後剃掉頭髮,換穿僧衣,拿著僧人的度牒,假冒其身份。

  眾人這才欽佩張詠的明察秋毫。

  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當時的人們把張詠經手的案子整理成冊,編為《誡民集》,出版發行,一度成為暢銷書。

  至此,我們已經對張詠有了初步的認識,此人文武雙全,正義感爆棚,脾氣更爆棚,與我們認知中「念書人」的形象大相逕庭,感覺更像是諸葛亮+張飛。而且此人還多次受到朝中宰臣如蘇易簡、寇凖、李沆、宋湜等推薦,故而逐漸進入到太宗趙光義的視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