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味地黃丸基本上只要對中醫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可以知道是幹什麼的。
這狗系統不給別的治病救人的,竟是給舒宮術和六味地黃丸這一類不正經的玩意!
有辱斯文啊!
而且這六味地黃丸市面上不都已經有了嗎?
再獎勵這玩意,不是在坑人呢嗎?
這系統就不能靠譜一點嗎?
就這玩意,哪裡值得五千倍獎勵啊這?!
系統在讀取到了葉軒這些想法之後,頓時就不樂意了。
它直接回懟道:「土狗宿主,知不知道什麼叫做古方啊?知不知道古方的含金量啊!這治療腎的效果是你正常的六味地黃丸的十倍以上!」
「而且就算現在六味地黃丸的配方是公開的,可你能造出來嗎?就像是原子彈的配方也是公開來的啊?你怎麼就造不出來?!」
「……」
被系統懟的,葉軒是一句話也反駁不了。
確實,很多東西的配方都是公開的,但是別人就是造不出來。
別說是原子彈六味地黃丸這些東西了,就算是最簡單的做菜,在告訴你各種方法的情況下,你也未必能做好。
這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個原因,那就是量的搭配!
雖說做菜很多人做不出別人的味道,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對量沒有足夠的把控。
當你把量精準到一定的克數的時候,把每一個步驟都拆解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你還是能有辦法去做到這一切。
如果這樣還沒做到的話,那八成是你不想做,中途放棄了。
中醫之秘也是如此,同樣的藥材,不同樣的劑量,哪怕就算差上一點點,有時候帶來的效果也會是天差地別的。
不過真要說中藥量的運用,還得從河圖說起。
所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什麼意思呢?
就拿六味地黃丸來作比喻吧。
這個藥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是用來治療腎虛的。
可為什麼要叫六味地黃丸呢?
為什麼裡面的藥也是六味呢?
因為腎在五行中代表的水,而水在這河圖當中又是天一,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所以用這六味藥材來滋補腎臟,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這也就是是六味地黃丸的由來。
由此也可以看出,如果是有關火,也就是心臟的問題,通常中醫開的藥也是與二和七有關。
有關木,也就是脾的問題,通常也跟三和八有關。
這麼一趟說下來,就可以看出,中藥幾乎所有的量都是圍繞這個基礎來進行定製。
但這只是最基礎的原理,實際上中醫當中,還會根據病人的各種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
就比如你補腎用六味,這沒毛病,但你要是如果是想要助腎氣呢?
總不見得還是六味吧?
那這個時候,你就得用到八味藥材了。
簡單來說,就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再加兩味藥材,這兩味藥材分別是肉桂和附子。
加兩味藥材有何作用?
所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這裡木不僅代表脾胃,也代表森森樹林,陽氣旺盛。
藉助這八位藥材,可助腎氣增漲。
以此類推,你若是想鞏固腎氣,那就是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這裡就需要需要十味藥材!
十味藥材中,每一味的量都有所不同,會根據河圖的算法,結合患者的身體表象,以及患者的脈象來開具藥方。
說到這裡,就可以看出,中醫開藥,也不僅僅說是,腎出問題,那通過地六解決,心出問題那就通過天七解決,而是要在這個河圖的基礎上,進行各種調整,解決病人各種需求。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醫是一個多麼非常複雜的東西!
中醫難以普及推廣的癥結,也正是因為這個量的不確定性!
少一克無用,多一克致命!
不像是西醫,很多東西已經體系化,你只需要遵循他給出的量即可!
但這樣造成的結果往往是,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差異,吃完藥後,有些人好,有些人卻一點用都沒有。
不過不得不說,哪怕如此,西醫依舊比中醫更容易推廣普及出去!
不是說中醫有多麼難,而是中醫實在是太難了,難到了一般人根本學不會的程度。
哪怕是葉軒得到的系統,獲得了這麼多次獎勵,也沒有把整個中醫體系給繼承下來,就可以看出中醫是多麼的離譜。
這也沒辦法,畢竟中醫傳承至今已經有五千年,裡面的奧妙和神秘,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
相比之下,已經體系化的西醫,不僅簡單好學,甚至還更好操作。
可以說,需要至少三十年才能學有所成的中醫,普及率是絕對干不過只需要五六年就可以速成的西醫的。
可即便如此,中醫作為華夏的傳統文化,葉軒還是希望這個東西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可是學起來如此困難的中醫,要怎麼樣才能普及出去呢?
葉軒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打破這個局面呢?
單純的教學是肯定不可能的。
中醫的分支實在太廣了,針灸啊、推拿啊、拔罐啊、中醫藥啊什麼的,根本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學會的。
而且這些技藝還不能像是西醫那樣,治療骨頭的就研究骨頭,治療眼睛的就研究眼睛。
中醫基本上就是凸出「相輔相成」這幾個字。
比如你去學習針灸吧,那你起碼得先了解總共有什麼穴位吧?
了解完穴位,總要知道裡面的搭配吧?
針灸完,你還得開點藥給人家補補身體吧?
不能針灸的,你推拿可能更好吧?
推拿不行的,你再來一個拔罐吧?
拔罐推拿,你還是得繞回去學穴位的位置!
繞來繞去,你在中醫里,橫豎都離不開最基礎的原理,必須要全部學會才行。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可以單獨去學出一個門科的,可那樣的,通常都會導致技藝不精,最多治療一些小病,像是大病的話,根本沒辦法。
在這種前提之下,中醫想要得到普及簡直太難太難了!
就在葉軒思考著該怎麼辦的時候,該怎麼突破中醫這種局面的時候,門口突然傳來了一陣敲門聲。
「葉醫生,請問你這裡還接診嗎?」
葉軒聽到這個問題後,抬起頭一看,就發現是一個看起來九十多歲的老人。
葉軒微微一笑,趕緊起身,前去攙扶老人,並且說道:「當然還接診,老先生您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