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落定

  第480章 落定

  內禪不同於外禪,是君王傳位於子弟。屬於內部傳承。

  但司馬修業直接高聲道:「幾位殿下未免太過急切了?豈有為人子為人臣者如此逼凌君父?陛下如今已經應下,何必苦苦想必?」

  司馬修業過去跟李源是舊友,也跟李家兄弟早就相識,又是宰相德高望重,因此他這一番話讓兄弟三人一時間都沒了言語。

  確實,李源是體面了,但他們兄弟三人確實是有點不太體面,顯得太過急切了。

  李元徽也是聽了司馬修業的斥責之後,才緩過神來,不能把遊戲規則整的這麼粗糙直接。

  於是當即拱手作揖,「司馬公所言甚是,是我等兄弟無狀了。」

  李二和李三也當即低了下頭,表示受教。

  司馬修業也收了下音量,繼續道:「幾位殿下之意我等也明白,事已至此,陛下內禪已成定局,可我大唐是上邦大國,內禪這麼大的事,不可操之過急,應當按照禮法,以全君臣父子的體面」

  「若不是司馬公所言,我險些犯了大錯,既如此,還請諸位宰相籌辦此事,務必使內禪之事名正言順,符合禮法。」

  李四也從善如流的說道,同時也等於是這些宰相全都綁上戰車,那意思都別跑了,你說我著急了那可以,你來安排一個不急的。

  而作為大唐開國的重要功臣,在前燕就是一州刺史的司馬修業也沒有推辭,作為宰相之中排名僅次於裴弘德的直接把事情攬過來。

  「好,既然如此,我願意總領此事,然事無巨細,還請幾位殿下授我全權。」

  司馬修業的意思很明白,你讓我干可以,但這事就得聽我的。

  李元徽甚至都沒有等李二和李三同意,直接替這兩人答應道:「既然如此,那就拜託司馬公了。」

  隨後拱手一揖,李二和李三見狀也同樣行禮。

  司馬修業則坦然受之。

  等到兄弟三人全都走了,幾個宰相之中資歷最老,也是首相的裴弘德當即對司馬修業下拜道。

  「我過去以為修業公雖然有治理天下,輔弼君王的才能,但確是因為與陛下舊交才能拜相,今天才知道修業公才是真宰相啊,危急之時能有奇節,甲兵在外還能痛陳利害,應期佐命,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裴某羞於居公之左啊.」

  裴弘德說出這番話之後,其他幾位宰相也全都下拜。

  司馬修業依然是坦然受禮,因為他值得。

  李家兄弟三人率領甲兵入尚書省,一眾宰相無法阻擋這些事只能順勢而為,隨波逐流。

  但如果真按照李元徽一開始說的,在秋天之前就迅速把禪位的事給辦下來,時間上極為倉促,李源等於是直接被兒子們從皇位上趕下來了,這樣這兄弟三人肯定是落下一個威逼父上評價。

  而一眾宰相也自然是要被噴個狗血淋頭,士林清議肯定是會說宰相無德,沒有擔當,放任幾位皇子行不義之事。

  所以等於是司馬修業這一番話,既救了兄弟三人的形象,也挽回了一些宰相們的尊嚴。

  還能讓李源更體面的退場。

  所以司馬修業能夠坦然受禮,還是那句話,因為值得這一拜。

  第二日,司馬修業跟侍中裴繼一起入宮,求見李源。

  再三求見才見到李源。

  李源見到兩人道:「這幾個孽障就這麼急著讓朕遜位?」

  裴繼賠笑了一聲道:「陛下多慮了,我跟司馬公今日來跟陛下商議此事,但卻不也急在一時.」

  李源聞言面色稍緩,隨後道:「司馬公怎麼看。」

  司馬修業正色道:「陛下,臣以為禪位之事,已經是水到渠成了,陛下應該下詔,在年底正式禪位,明年元日,正好讓太子登基,更改年號.」

  李源聽完了有些意外,明年元日?這還有差不多半年呢!

  如果是這樣來看的話,那這確實沒的說,體面,真體面了。

  這麼看起來,就不像是被兒子逼得不得不交出椅子,而是他真的因為年紀大了不能理政從而讓太子接手。

  關鍵是,這皇帝位置,他還能再做個半年

  「公真社稷之臣也」李源也不由唏噓道。

  司馬修業則下拜道:「陛下謬讚,不能助陛下兼併四海,混一天下,是我的過失啊。」

  李源搖搖頭,「司馬公言重了,全賴公之斡旋啊」

  事情到這裡了,他哪裡還能不明白能有這個結果是誰的功勞。

  這個結果,已經是各方都能接受,且最為體面的方案了。

  翌日,門下省下詔,李源宣布將在年末禪位於太子。

  人在東宮的李二,呼吸急促,心情激盪,終於來了。然後開始推辭程序。

  「孤尚年輕,還需陛下秉國」

  按照規矩,三辭三讓是最起碼的。

  沒有一次就直接應下的,宰相拜相都是如此,不能急不可耐。

  而東宮這邊,一眾屬官全都鬆了一口氣,李源宣布禪位太子,這就意味著他們熬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段。

  太子一旦登基,他們都是東宮舊部。日後前途必然光明。

  而晉王府上下,也並沒有因此沮喪,因為李三郎告訴自己的親信僚屬們,攻伐荊州將由晉王府一系的人馬主導,東宮勢力和齊王府勢會全力支持。

  於是,大唐帝國開始進入了新一輪的備戰階段。

  關中的府軍各衛府所轄的折衝府,全都開始清點兵卒人數,軍械存量,以及府庫的糧食。

  兄弟三人也連續在東宮商議了好幾日,將征伐荊州的戰略部署形成了決議。

  晉王李玄慶親自掛帥,以天柱上將軍統轄諸部。率十萬大軍從關中出發,出武關進攻襄樊。

  此為一路。

  蜀中以益州刺史王堯,左驍衛大將軍劉政會為帥,率軍八萬出江州,沿江而下進攻南郡,此為二路。

  江淮方面,以鎮南大將軍、水師大都督呂欽率巢湖水師、鄱陽水師以及江州軍和江淮豪強部曲五萬人,此為三路。

  另外洛陽方面,也會調集從洛陽和青州兗州以及南北豫州調集三五萬兵力,出豫西通道走三從江夏出兵策應,此為四路。

  伐西魏之役,大唐動用的兵力將近三十萬,其中有大量的水軍。

  而與此同時,江淮、洛陽的長江和黃河沿線,齊王府勢力幾乎可以肯定需要同時面對兩方面的進攻。

  關中方面,只留下數萬兵力,但留下了大量的騎兵。同時秦州夏州涼州的邊軍並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全都留在防備突厥和北漢。

  目前已經有情報表明,北漢在跟突厥議和,並且準備結盟共同對付大唐。

  因此隴東和關中以北的夏州等地,是重要的防守節點。也是李二準備用來攔截突厥大軍的預設地點。

  而李元徽也在七月初就啟程,準備趕回洛陽。

  這次對荊州用兵,需要關東各州拿出十萬左右的兵力,雖然是水師和二線隊伍,但洛陽方面的壓力是非常大的,頭號對手北漢是不會放過這個戰略機會。

  並且因為水路的便利,李三率主力出南陽之後所需要糧草,也全賴關東方面供給。

  也就是說齊王府控制的關東地區不單單是要出十萬大軍,還得出二十萬人所用的糧食,並且還需要調集大量的民夫為這場大戰買單。

  送行的酒宴放在了晉王府,皇帝陛下親臨,東宮、平陽公主府上下,昭德太子家眷,加上要離去的齊王和齊王妃。

  宴會上,擅長音律的晉王親自打鼓,並且吹奏多種樂器,喝多的太子載歌載舞,皇帝和齊王親自打著拍子應和著。

  廳堂里,全都是李源和太穆皇后的子孫。

  李源依舊命宮廷畫師作畫,繪成長卷,並且要一式多份,四房和平陽公主府各藏其一。

  幾日後,李元徽踏上歸途,結束了長安之行。

  李三郎駐馬道旁拱手道:「四郎,拜託了。」

  李四同樣立於馬上,拱手回應:「三哥放心,有我在,糧餉不絕。」

  隨後縱馬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