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遷戶

  第471章 遷戶

  白溝之戰前,大唐的衛府軍人數在三十萬左右,其中關東有齊王的四個衛府,約十萬人。

  荊州、并州、益州、涼州、夏州等多地的衛府軍約有八萬人,其餘十幾萬人,全都在駐紮在關中。

  白溝之戰大王損失的兵力差不多在十萬左右,等於是一戰把關中衛府的精華打沒了。

  年初洛陽方面用糧食換回來的士卒,有好幾萬人,李二在這一部分人加上長安留守隊伍的基礎上,重新組建了八十個折衝府。

  分屬左右衛和左右驍衛,左領軍衛和右金吾衛。另外還有李源的元從禁軍還有數千人,目前是擔任宮中宿衛。

  但戰鬥力比較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加上去年突厥肆虐,今年的旱情,各項軍務政務全都壓在李二的身上,殫精竭慮之下,也終於給他壓垮了。

  這些重擔現在全都落在晉王的身上了。

  李三郎在去探望二哥的時候還說,還不如留在河東來的省心。

  不過說歸說,李三郎處事果斷,治軍,理政,可謂是面面俱到。使得長安的朝堂又恢復了之前的高速運轉。

  甚至兩位宰相見到李三郎處理政務的轉態,其思路開闊,處事公斷。

  宰相們連連讚嘆,司馬修業稱其:「智略超群,才思敏捷。」

  裴弘德則贊其:「臨事決議,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深不可測,有類黃憲」

  裴繼感嘆晉王殿下「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又替李源擔憂,太子是無法視事了,但晉王這麼能幹,如此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即便李源回到長安,恐怕也無濟於事。

  李源是在過完了中秋節的回長安的路上收到裴繼的書信,上面將李二和李三在長安完成權利交接,李三已經控制朝堂和諸衛府軍的事全都說明了。

  李源看過信件之後,半憂半喜。

  憂的是自己回去之後的境況,以及二郎的身體狀況,喜的是即便二郎無法理政,三郎行使監國權利之後關中穩定,朝堂政務也被處理的井井有條,更能威懾諸軍。

  關中和關東,在脫離了他的控制之後,並沒有因此混亂不堪,反而是度過了戰敗的困局,開始恢復元氣了。

  這算是好事,但對他來說,又如鯁在喉。

  不過既然已經在回關中的路上了,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洛陽方面,李元徽在送走了李源之後,也開始繼續忙於軍政要務,籌集糧草,整頓軍隊。

  北面的漢國剛立國,並不具備立即就出兵的條件。畢竟大戰剛剛結束不久,即便是勝利一方,也需要休養生息。

  按照李元徽的預計,最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一來是北漢政權需要時間來鞏固統治基礎,二來是上次大戰之後漢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充,需要重新進行淬鍊、整訓,才能恢復到之前的戰力水平。

  三就是糧草積蓄,即便是冀州有沃野千里,是北方最大的糧食產區,但支持數以十萬級的大軍征伐,還是需要數年之積累。

  大唐這邊就更是如此,去年以糧換俘,加上今年支援關中,這就有百萬石的糧食,若不是還有洛口倉支撐,僅僅靠關東地區的存糧和新徵收的秋糧也是捉襟見肘。

  而關東的唐軍,是目前編制最為完好的大唐衛府軍。

  所以在秋收之後,李元徽就立即召集諸將,從黃河沿線全面出擊。

  大規模的用兵可能按照當前的行事並不適宜,但小規模的用兵一直沒停過。並且戰事規模越打越大。

  九月,兗州和青州方面剛剛搶收秋糧完成,隨即就發動了對河北的襲擊。

  同時,洛陽一線,雖然河橋無法利用,但唐軍還是利用水軍優勢進攻河內。

  白馬、黎陽一線,兗州刺史李玄道,指揮的本部數千人之外,還有左威衛劉元慶部的四個折衝府,約八千人,突襲黎陽沒有得手,但順手割了北岸的不少麥田,攻下六處戍堡,斬首數百。

  並且在漢軍主力從鄴城出發支援前,遷走了臨河數千戶,獲取糧食數萬石,臨走之前還放火燒了不少。

  河內方面,朱德裕親自率軍過河,奇襲溫縣得手,隨後又以水陸兩軍聯合圍困河橋北城。

  坐鎮河橋北城的是北漢征南大將軍、邢國公蘇定邊的族兄蘇文則,面對數萬唐軍如泰山壓頂而來絲毫不懼,沉著應對,指揮北城的兩千守軍殊死抵抗,唐軍在嘗試登城失敗之後,就開始了圍城。

  負責圍城的有新組建的黃河水師船隊,左武衛一萬五千人,江淮豪強部曲組成的聯軍萬餘人。

  另外又出動了天策府直屬神武、神策兩軍,六千人,常雁衡所領右武衛出動五個折衝府,蕭釋之所督十個折衝府,共兩萬餘人負責阻攔漢軍援兵。

  鎮守懷縣的蘇定邊一方面率軍前往河橋方向支援,一邊跟鄴城求援。

  蘇定邊所率漢軍萬餘人,在溫縣境內遭遇唐軍。戰事焦灼,但蘇定邊發現對方的士氣、訓練水平以及裝備都不是此前遇到的唐軍所能比擬,跟他在白溝大戰時候遭遇的左右衛關中精銳比較也不遑多讓。

  「該是李元徽所倚重的江淮勁旅」,雖然作出了正確的判斷,戰場形勢上漢軍卻不免落了下風。

  人數又處於劣勢,蘇定邊只能退兵紮營,固守等待援軍。

  劉玄機這邊收到消息之後,當即召集了一眾大將軍,以及宰相、尚書等。商議過後,眾人一致認為唐軍不會進行大規模的北伐,目的應該就是奪回河橋。

  如今河橋已經被燒毀,中潬城和南城都在唐軍手中,就一個北城也作用不大,不如放棄。

  劉玄機聞言卻道,「我建漢立國不過兩月,難道就沒了上陣的勇氣嗎?」

  說罷立即命禁軍集結,親率虎賁、羽林、北府、鐵騎四軍兩萬五千餘人,另有斛律明月、拓跋天穆兩部騎兵合計萬餘人,徑直撲向了河內戰場。

  實際上,劉玄機反應如此劇烈也是無奈之舉。

  首先除了禁軍部分,大部分的府軍集結全都需要時間,只有他的禁軍全都駐屯在鄴城,可以在短時間內集結並出擊。

  並且十二府軍的戰鬥力因為存在大量新兵的問題,良莠不齊,上了陣頂不頂用?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糧食問題,他率數萬精銳出擊的所需要的糧食還是能夠供應的上。再多就有些吃力,需要大規模徵調。

  眼見河橋北城遲遲無法拿下,而北軍的援軍又將在近日抵達。

  李元徽思慮一番之後決定退兵,遷移河內民眾萬戶於洛陽周邊,並且將河內附近的糧食搜颳了個遍。帶不走東西的直接就地焚燒。

  等到漢軍援兵趕至的時候,唐軍已經陸續南撤了。

  看著遍地焦土,劉玄機嘆道:「此方將無寧日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