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親征

  第426章 親征

  十餘萬唐軍分別駐屯於黃河沿線的黎陽和延津。李元徽帶著主力大軍從延津渡河,而讓姐夫柴榮統率剩下的軍隊從黎陽渡河。

  此時李元徽率領的隊伍包括齊王府、天策府親軍萬餘人。劉宗訓、竇琮、翟思訓、羊獻果四人統率左右驍衛二十個折衝府,兩萬人。

  左衛將軍黃牛角、右衛將軍段雄、左衛中郎將裴行嚴等人統率的左右衛三十個折衝府,三萬餘人。

  還有原本駐軍,左威衛將軍劉元慶部五個折衝府,以及石彥超、韓鐸兩人統轄的趙大舊部三千人。

  算上枋頭的隊伍,包括蕭釋之左右威衛十個折衝府萬餘人,徐乾德統領左武衛五個折衝府五千人,共有加起來足有七八萬人,而黎陽方向,也有五萬左右的兵力。

  而在李元徽出兵之後,燕軍對此反應首先是韋孝矩率上黨燕軍萬餘人從懷縣退兵,卻駐紮在先前被唐軍放棄的朝歌,跟盪陰的劉玄機形成呼應。

  此時,枋頭就成了雙方會戰的焦點。這個地方得名自曹操攻袁尚,圍困鄴城之時,在淇水入黃河口用大枋木作堰遏淇水入白溝,增加水量,以利漕運,故時人稱枋頭。

  所以想要北上進攻鄴城,枋頭就成了唐軍的水路漕運重要的節點,可以控遏淇水和白溝。

  劉玄機在李元徽率軍渡過黃河之後,並沒有在黎陽一帶與其交戰,而是率軍推到了白溝以北,沿著白溝布防。

  因為有黎陽和枋頭在,燕軍很難阻擋唐軍北渡,所以劉玄機就乾脆放唐軍過河,但卻守著白溝和淇水。

  李元徽則通過枋頭作為據點,高溝深壑,於燕軍展開拉鋸戰。

  白天堅守不出,對方實在攻勢太猛就退一退,晚上再打夜襲。燕軍見占不到便宜,也就不在主動進攻,雙方又進入相持狀態。

  如此的消耗,雙方一直持續到六月,終於是家底比較薄的燕軍遭不住了,諸將領和幕僚都開始勸說劉玄機退兵。

  而此前堅壁不出的李元徽則開始籌劃出兵了。

  劉玄機擔心的就是這個。

  跟李元徽對陣,前期就不要想著能跟他速戰速決,他就不會給你這個機會。一定把你磨得筋疲力盡,狀態萎靡,或者糧草不濟的時候,他在出手。

  實際上燕軍的糧草倒是能夠供應的上,但是兵力上卻沒有唐軍雄厚,接著在枋頭消耗下去可能就得傷筋動骨。

  先前劉玄機的幕僚們一致都覺得李元徽還是會拿回河橋之後,在出兵北上,而河橋北城在傅弘之手中,怎麼也得延緩一些時日。但唐軍直接不管河橋,從延津渡河這就讓燕軍此前的構想全都作廢了,這一招捨近求遠,讓燕軍沒法從容進攻黎陽。

  但謀士凌敬卻提出了反對,「我從來沒有聽說將領和皇帝不和,前線還能取得勝利的軍隊。現在李源跟李元徽不會一條心,而李元徽所統帥的也都是關中的衛府軍,並非是他手下的江淮精銳,只要我們堅持下去,越是劣勢,洛陽的李源就越是擔心.」

  這正是這番話讓劉玄機堅定了決心,「孤意已決,再言退兵,擾亂軍心者定斬不饒,我大燕十萬大軍再次,定然要跟李源父子一決高下!不勝,決不收兵!」

  劉玄機堅定了要繼續跟唐軍打下去的決心,而大唐方面,也果真沒讓他失望。

  李元徽雖然連續出兵,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形勢上一點一點向著大唐偏移。但後面果真就有人坐不住了。

  太極殿中,李源本人興致勃勃的聽著兵部尚書宇文成業宣讀戰報,臉上喜形於色。前線的戰事很順利。齊王的戰報一向是有一說一,所以不用懷疑,枋頭戰場上燕軍應該確實是占到了上風。

  這次若能取勝,即便不能一口氣順勢攻下鄴城,最少也能讓燕軍元氣大傷吧?

  這場仗打完了,是不是讓老三那邊,嘗試一下奪回晉陽?

  李源這邊還在腦海之中盤算著戰後的安排,這時候裴弘德卻說了一句讓他頗為掃興的話。

  「如果齊王這次領兵取勝,威望勢必大增,到時候一個齊王國可能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了.」

  李源聽著這話眉頭一皺,卻沒有立即說什麼,照常聽完了所有戰報之後,又處理了一下李元徽送來的奏表,對其所請,全部恩准。

  等到裴弘德人離開之後,李源的臉色才慢慢嚴肅起來。

  他現在幾乎可以肯定,河橋的事跟李四脫離不了關係。現在北燕的河橋北城的兵還沒撤走,而李元徽卻沒有派兵收復河橋,反而是跑去延津渡河北上,很明顯就是為了離開洛陽的視線。

  最重要的是,這四郎如果真的一口氣拿下鄴城,還能控制的了他?

  其實他只要想一想現在前線的軍隊的構成,他就能明白李四郎不用擔心,對他形成不了什麼威脅。

  但是,這人一旦開始有了疑慮,朝著這個方向開始構想之後,就會漸漸忽略現實情況。

  如何安置老二已經讓他很頭疼了,這要是老四再冒出來,那可太難崩了,到時候還有他這個皇帝的站的位置嗎?

  但這時候要讓李四退兵,好像也不成啊

  而他也知道,前線對敵的時候,不能在糧草上做什麼文章,外一出事了,那可是大事。

  正在李源躊躇之際,有內侍稟報導:「陛下,魏王求見。」

  李源剛想說不見,但轉念一想,興許這小子能有什麼主意呢?「讓他進來吧。」

  李孝正入宮之前,剛從岳丈越國公楊邃那邊出來,也的確是帶著主意來的。

  見禮之後,李孝正就開始獻策了。

  「兒臣以為,此時陛下應該親征。」

  李源聽了這話,當即就想罵他,但話到嘴邊卻停下了。

  向前他不是沒想過御駕親征,但顧慮勝負,顏面,等諸多問題,未能成行。

  但眼下,唐軍已經在戰場上建立起優勢了,這個時候去前線御駕親征,那可是能夠拿到巨大聲望和功績的。

  就像是晉陽之戰,以及洛陽之戰。他都是踩著點去的。

  原本就是占據優勢,他御駕親征又能增加士氣,同時還能解決另一個問題。

  親征之後,那齊王的功績,就可以當做沒看到了。這都是我身為皇帝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廟算無遺,這才有了勝利

  而李孝正看著李源頗有些意動,心中也是鬆了一口氣。

  只有皇帝親征,他才有機會建功立業,不然李四在前線做主,那即便跟著一起出征了,別說吃肉,湯都喝不到一口。

  跟著皇帝去前線,那就不一樣了。他一定有立功的機會.

  而他們兩個人都忽略了一件事,戰場上,優勢不等於勝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