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欲擒故縱

  第424章 欲擒故縱

  李元徽先是愣了一下,然後反問道:「阿耶,你不會以為河橋是我讓奉節燒的吧?」

  李源仔細看著他的雙眼,卻什麼都看出來。

  「不是你最好.那現在,你說,該如何?」

  李源實際上現在已經是不想追究誰燒的了,現在就是查也是一筆糊塗帳。何況這些事也根本就不能包根問底。

  就算真是李四做的,他又能如何呢?他帶來十萬大軍那是給外人看的,不是來對付自己兒子的。現在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阿耶,該說的我方才在殿上也說了,沒有河橋在,只要燕軍控制了幾處渡口我軍想要北上與其爭鋒是千難萬難,若是趙刺史還在黎陽,以他的武勇說不定還能與劉玄機周旋,但目前河北諸軍,太過分散.」

  李元徽的意見很簡單就是建議退兵,戰略收縮,河內不要了。

  但李元徽越這麼說,李源就越是不想放棄河內這個戰略要地。兩人都明白,實際上這個地方,河內這邊跟北燕還是能打的。不至於一戰之力都沒有。

  但目前唐軍在洛陽有能力有資格率領軍去黃河北岸跟劉玄機率領的燕軍對線的,也就是李源和李元徽父子。

  此外其他人都沒這個分量。

  但李元徽旗幟鮮明的要求撤兵,明顯就是不想打。或者說裝的不願意打。

  李源想要打,恐怕就得自己上陣了。

  但皇帝御駕親征,那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軍事層面的勝負,還關係到帝皇的本身的威權和影響力,所以御駕親征這種事,從來都是應該戰之必勝。

  不然你一個皇帝御駕親征,還沒打贏,這得多丟人?

  所以李源現在就面臨這個問題,兩難。

  他只有兩個選擇,是自己帶兵去跟北燕打這一場,還是給李元徽開出一些條件,讓他去打。

  至於跟李元徽還能開出什麼條件,很明顯,他不想回長安,要麼讓他接著留在洛陽,或者回江淮,無外乎就是這兩個條件。

  「說罷,你到底如何才肯支持出兵,帶兵去北岸穩住河內?」

  李源最後無奈的嘆了一口氣道。

  李元徽聞言,皺了下眉隨後道:「阿耶這說的是什麼話,我對出兵河北的看法,全都是公心啊,北岸的形勢太嚴峻了,劉玄機麾下的北燕鐵騎,那可是能跟二哥的玄甲軍正面作戰不落下風的.」

  李源聽著這些話,怎麼聽都像是推諉,像是在漫天要價。

  隨後一擺手,「行了,你先回吧,朕再想想.」

  李元徽躬身一揖之後,退出了大殿,走在出宮的路上,心底那根弦一點一點的鬆了下來。

  其實李源在宮中說的時候,他就想答應下來了。

  但他知道還沒到時候。李源現在百分之百在試探他,現在答應他的東西也基本上全都不會作數。

  得穩住。他相信這個好機會,劉玄機絕對不會錯過。

  如果可以拿下河內,那麼北燕向南就可以直接窺視洛陽,向西還能威脅河東。而李源也絕不會願意失去這個戰略樞紐,更不想丟面子。

  所以李元徽敢篤定,接下來北燕和大唐肯定是要在河內打一仗的,並且規模程度不會太小。

  老李要麼自己上,要麼就得讓他統率大軍。再不然就得調老二或者老三過來。

  但這倆人現在都動彈不得。

  老二是太子,隴右和關中以北又剛經歷過大戰,關中這個時候需要安定,沒他坐鎮可能要出亂子。河東,剛穩下來,要是現在老三一走,也容易成新的突破口。

  所以李源也就是能在自己和老四之中選一個,自己上的弊端太大了,容易出問題。

  而老四也是最適合打這一仗的人。

  無論是從熟悉戰場還是用兵風格,甚至個人威望等種種因素,都適合。

  但老四的出場費,那可是很貴的,李源現在不願意給出李四想要的價碼。

  事情也就暫時被擱置了。

  李唐的決策者們在洛陽極限拉扯,河北鄴城的劉玄機在收到河橋被燒毀之後的消息卻沒有半點興奮之色,反而是面色十分嚴肅。

  王思政和凌敬、李元忠全都做了表態,出兵。

  畢竟這個時機可是千載難逢啊,傅弘之率一千人裡應外合奪取了北城,又燒斷了浮橋,唐軍想要修復浮橋就得先拿回北城,短時間內這個事就不用想了。

  所以現在實際上是奪取河內最好的時機。

  但只有劉玄機清楚,這定然是李元徽不想回長安坐以待斃使的手段。

  他隱約記得李元徽跟說過類似於這樣一番話:你想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通常需要另一個問題的出現,或者試接就把這個問題變大.

  慎重思量之後,也還是毅然決定如李四所願出兵。

  機會太難得了。

  劉玄機集合了五萬北府軍精銳和兩萬豪強部曲,共七萬人南下,直取黎陽。

  唐軍方面朝歌守將徐乾德,早早的就放棄了城池,帶著輜重糧草退往枋頭,跟蕭釋之合兵一處,跟黎陽形成掎角之勢。

  黎陽城的守將是左威衛將軍劉元慶,反燕義軍出身,後來歸降李元徽,算是齊王府勢力之中不小的一個山頭。

  他鎮守黎陽,卻是來自李源的指派。

  此前冀州刺史趙翊已經在黎陽鎮守好幾年了,但李源顧念趙翊驍勇,且當初還是一方諸侯,投唐之後又是一直在外,所以這次直接在經過官職調整之後,讓趙翊擔任右驍衛大將軍,並賜爵為宋國公。

  屬於高官厚祿養起來了。

  而他的核心部曲,則交給他的兄弟,趙炯。

  此前趙炯擔任右衛中郎將、兼任中書舍人,也算是李源的近臣,清貴。

  這次則命他為鎮北將軍,統率他兄長留下六千精兵之中的一半,三千人駐紮在兗州,黎陽的對岸白馬。

  而劉元慶則率自己本部的半數兵馬,五個折衝府駐紮在黎陽,另外五個折衝府則同樣留在白馬。

  趙翊的老兄弟韓鐸和石彥超,他們兩人統轄三千精兵仍舊留在黎陽,但要受劉元慶節制。

  劉元慶在黎陽的兵力一共有八千人,面對劉玄機的來勢洶洶也不敢當大意,自率三千人在城外下寨,跟城中守軍相互策應。

  劉玄機趕到黎陽之後當即就親自督陣,命諸軍進攻唐軍在城外的營壘。

  第一次與燕軍作戰的劉元慶卻驚訝的發現,對方的戰鬥力遠超他的估計。劉元慶本人雖然驍勇,但是他治軍練兵的本事,在齊王府眾將之中並不出挑。

  他修築三座營壘,半日就被攻破兩座,若不是城中的石彥超及時騎兵出來沖了一陣,劉元慶連撤回黎陽城內都是個疑問。

  劉元慶也是征戰多年,甚至跟當年的大燕中軍都交過手,也見過太子和齊王手下的精銳,此前也總是聽齊王說起燕軍驍勇,不可大意。

  可有些對手,只有真正交過手之後才明白對方有多強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