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眾議
射獵結束之後,隊伍返回了長安。
畢竟李源是帶著整個朝堂上大部分做決策的權貴們出來射獵,雖然來往長安的信使絡繹不絕,但總歸是不好離開太久。畢竟天下還沒大定,還沒到安心享樂的時候。
回到長安之後,眾人也就都就不得閒了。
李源開始召集諸王和大將軍、宰相,商議「國策」。正好齊王和魏王也都在長安,其中魏王是都督并州軍事,以他的影響力倒也沒有太多政策制定需要通過他認定和同意。
但齊王李元徽就不一樣了,整個陝縣以東的軍陣大權是一手操持的。
有些事不是你這邊決策做好了就通知他一聲就完了的。
需要跟代表關東勢力的齊王進行溝通,有些事沒他的點頭,做不成。
太極宮內,地龍燒的很暖和,這讓殿中的大唐權貴們在入內議事之前就都出去了披著的狐裘或者披風。
包括皇帝李源在內,眾人都席地而坐,圍成了好幾個圈,靠他最近的是幾個大王和宰相,在外一圈則是諸衛大將軍以及各部尚書。
在他們前面,用木架懸掛了一副巨大的天下輿圖,兵部尚書宇文成業拿著一根木桿,就像在課堂上給人上課一樣,在講解如今的天下局勢,敵我地域分布,兵力構成,邊界局勢。
而一眾大臣則默不作聲的聽著。
將情況介紹完了,最後才是兵部做的推演和戰略規劃。
針對於西魏、東魏、北燕三大勢力,原本李源父子已經達成了共識,先取河北,兩魏不足為懼。
而下一步主攻方向就是先取整個并州,肅清并州內的北燕軍。
但現在卻突然變了,改成對北燕先抵抗防禦,積蓄實力,而先取荊州的西魏。
西魏目前占據著荊南和襄樊,跟大唐相隔著漢水對峙,其控制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規模比較大的產糧地,所以西魏雖然只占據了大半個荊州,卻仍舊能夠養得起將近十萬大軍。
而根據情報顯示,曹烜雖然以重兵駐守江陵,但卻把整個西魏的中心放在了襄陽,擺出了一副是矢志北伐的架勢。
在襄樊一帶練兵屯田,還時常派遣軍隊北上,襲擾新野一帶。
大唐在荊州主政的是刺史李大亮,頗有謀略,無論是牧民還是治軍,都很有能力,數次馳援新野擊敗西魏軍隊,還得到了李源的嘉獎,被封為新野縣子。
而在他的治下,大唐的荊州,也就是南陽地區也算是比較清平的地方。
不過西魏雖然難以撼動大唐,但畢竟是個潛在的威脅,有西魏在,大唐就不得不在新野和宛城囤聚重兵,並且隨時地放西魏北上。
雖然曹烜數次對新野發動進攻,都功敗垂成,但大唐幾次試圖攻打襄樊,也沒有能夠取得成功。
這樣的情況,這也就成了僵持的局面。
兵部打算拿這個最弱的西魏開刀,以此來緩解關中南部,以及江州西部的壓力。
但問題是,襄樊並不好打。
自春秋以來,這裡就是連結江漢平原和南陽盆地的重要通道,幾條陸路、水路在此交會,使其成為溝通南北的、承東啟西的重要樞紐。
而在地形上,襄陽周圍的地形和水文條件也非常有利於軍事防禦。
北臨漢水,與樊城隔江而對,串流湍急,難以泅渡。並且背依峴山,周圍東有桐柏山,東南有大洪山,西北有武當山余脈,西南還有險峻的荊山山脈,這樣的地形構成了天然的四面屏障,便於設防而不利於車騎和大軍行動,所謂「群山四繞,一水縱觀」。
襄陽的地勢也就決定了,很難打。無論是三國襄樊之戰,還是後世的蒙元攻打襄陽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好像都在告訴李元徽,先打襄陽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不過宇文成業也是十分精通用兵之道的宿將了,不至於這點戰略眼光都沒有啊?
那兵部拿出這個戰略是什麼意思?真是要先把西南這個釘子拔出來,再去河北收拾北燕?
從戰略角度來說,難打並非是不能打。
現在北燕東魏西魏三大政權,全都是靠著獨有的地理優勢,在跟大唐對抗。
所以反過來想,進攻河北和江東,也同樣要面對許多問題,比如太行山,比如長江黃河,這都是雙方那個共有的屏障,大唐雖然戰略上略微有些優勢,但畢竟作為主動進攻一方,所要付出的代價,也自然是高過防守一方的。
而跟另外兩個對手相比,西魏在軍力上,明顯是無法跟北燕軍隊抗衡,比東魏也是略有些不足,所以柿子撿軟的捏,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所以當李元徽聽完了兵部的意見之後,並沒有馬上站出來反對,因為他要看看局勢。
並且討伐西魏的話,主力是不可能調動洛陽唐軍的。
大概率是動用關中的諸軍,以及目前的荊州兵馬,而大唐目前最大的問題還並不是軍力問題,而是糧食問題。
關中現在倒是有些糧食,去年秋收產量也不錯,可這些關中的糧食卻不能輕動,一來是用作北伐,二來是運力問題。
關中從武關到南陽,走陸路運輸山道難行,消耗老大了,打襄陽這種堅城,對面在襄陽一線都有數萬大軍,唐軍要出兵,少說也得十幾萬甚至二十萬。
當然,糧草的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江州和揚州現在倒是有存糧,並且通過長江經漢水,倒是也能供應大軍。
但江州和揚州那是李元徽的地盤,所以他選擇了沉默。
宇文成業的方略,也的確引起了大規模的爭論。
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不在少數。
比如十二衛大將軍之一的趙郡王李懷真,和左監門大將軍陳留郡公高政會就是支持對江州用兵。
同為十二衛大將軍的劉宗訓和竇琮則表示應該先收拾北燕,解決這個最大強敵。
還有宰相溫大雅,則提出了最近今年應該不出兵,休養生息.
雖然議事的級別足夠高,但殿中也有幾十號人,這麼多人所代表的派系和勢力又不盡相同,政見自然就不會整齊劃一。
而眾人雖然議論紛紛,但李源和秦王、晉王、齊王這四個人卻是始終都沒有說話,這也就註定不會議論出個結果。
但總有人是不甘寂寞的,最有話語權的人沒話,覺得自己有話語權的人卻先開了口。
「臣以為,應該匯集大軍於河東,先取上黨,而後兵分三路,分別從井陘、滏口、河內出兵十萬,必能一戰滅北燕,成就不世之功業」
李元徽沒忍住回頭看了一眼,哪怕他不用回頭也知道這個聲音是誰的,但他還是回頭了。
他想看看是多麼智慧的眼神才能說出這麼聰明的話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