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承天之運

  第347章 承天之運

  曹元靜和魏軍對李元徽的稱呼,是經過了好幾次變化的。

  最開始是,「李家小兒」「豎子」,充滿輕蔑。

  隨後是,「李四」「李元徽」,直呼其名。

  後面又變成了,「李揚州」,開始了有些尊重。

  直到現在變成,「李齊王」,尊重滿滿。

  而每次的轉變,都意味著曹元靜在江淮軍手裡吃了一次大虧,其中包括三次濡須之戰,以及湖口之戰,東魏軍每次都損兵折將,大敗而回。

  尊重,那都是打出來的。

  時至今日,只是打下濡須口,曹元靜都覺得算是非常大的進展。

  負責全軍調度的左將軍陸恭仁道:「陛下,韓將軍和王將軍已經開始攻打東西兩關,接下來還是要重點提防廬江和廣陵豪強大族,他們可是隨時都能集合出數萬兵馬來。」

  前將軍李雄笑道:「陸兄,咱們打濡須塢打了十餘日,張氏和周氏、李氏都沒有出兵的意思,難道會在咱們攻下濡須塢之後在出兵?這卻又是為何?」

  陸恭仁沉吟片刻道:「或許,是讓我們進兵東西關,引誘我軍深入吧.」

  話音未落,立即就有親衛回報。

  「陛下,歷陽和皖城方面有大軍集結,恐怕不下萬人。」

  五牙大船上的船樓上,曹元靜原本背對著眾人看著不遠處的東關西關,以及濡須山和七寶山。

  但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即轉過身來,「可探聽仔細了?」

  「不敢欺瞞陛下,我親自問過斥候,料無差錯。」

  陸恭仁也真沒想到的猜測還真應驗了,還應驗的如此之快。

  右將軍朱浚卻道:「我軍有十萬人,苗大將軍和吳王殿下在采石磯也有數萬兵馬,可以隨時支援,即便是被夾擊又能奈我何?此時可分派兩軍沿河阻擋,我看他們也未必趕來,說不定是想要集結人馬,來看情況為我助戰也說不定」

  這番話,對時局來說算是很樂觀,但曹元靜卻不敢這麼樂觀。因為李元徽據有江淮已經七八年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江淮不管是小民還是大族,都已經算是人心歸附。

  這巢湖的水師都沒出動呢,只不過打了個濡須塢而已,還是唐軍見魏軍人多勢眾,主動撤兵收縮的結果,這就覺得李元徽不得人心這些豪強要跳反了?

  未免太小瞧這位讓他們吃盡苦頭的大唐齊王了。

  他現在越想越覺得陸恭仁說的有道理,這兩邊的人馬集結,肯定是正面巢湖和合肥的唐軍應該是要有動作了,兩邊的豪強部曲應該是要配合作戰。

  而事實上也跟他想的差不多,水師大都督呂欽率三萬大軍,數百艘戰船從巢湖出濡須水,直奔東西兩關而來。

  而守關的唐軍在水師趕到之後,立即打開水寨的柵口,唐軍的戰船順流直下,先鋒軍五千人在呂欽的侄子呂近勉的率領之下,直衝魏軍,一時間水面上箭矢如雨落,而濡須水的書面又不及長江寬闊,所以雙方都沒有調整和騰挪的空間,只能狹路相逢勇者勝,用盡全力拼殺衝鋒。

  呂近勉身穿號衣,手持一柄橫刀,帶著數十同樣未曾披甲的精銳跳入對方大船上,展開白刃戰。

  大唐水軍的前部將士見狀,也士氣大震,各部紛紛效仿主將,接船近戰。

  魏軍抵擋不住,其戰且退。

  而後,張共烈從歷陽,周虬周敖父子,李肅,喬孝玠的人率軍從皖城,分別開始向魏軍方向移動。這傻子都能看出來這是來幹嘛的,肯定不是拜壽。

  一東一西的廣陵廬江豪強私兵們,也展現出了極為強大的戰鬥力,配合巢湖水師三面夾擊,魏軍大敗,潰散而逃。

  而魏軍在這個時間點潰散,也算是因禍得福,因為水師副都督梁韞率領的鄱陽湖水師也悄然從豫章郡摸過來了,順著長江直奔濡須口。

  差一點,魏軍就被包了餃子。

  但唐軍一路追擊,也斬獲頗豐,俘虜了魏軍兩萬餘人,繳獲大小戰船兩百艘,魏軍在長江南岸的重要據點蕪湖也被唐軍奪取。

  萬幸的是採石的魏軍及時出擊,接應了魏軍主力,這讓擋住了唐軍水師的追擊。

  此戰之後,曹元靜嘔血三升,直接病倒了。

  沒想到自己這次北伐再次遭遇到大敗,主力部隊損失了慘重,軍資器械糧草不計其數,甚至連蕪湖都丟了。

  而這場大戰,甚至是在江淮大軍主力北上,只剩下水軍的情況下,魏軍仍舊沒有能夠取勝,這難道就是天命?

  曹元靜再次病倒了,而更讓他痛心的是,被他稱為「武侯在世」的張方平,這個為東魏創建立下汗馬功勞的第一功臣,先他一步病逝了。

  曹元靜悲戚的不能自己,在強撐著病體主持忘了司空張方平的喪儀之後,命太子曹炎監國理政,自己居住宮中養病。

  而東魏政權跟大唐的江淮集團第四次濡須之戰,也正是落下帷幕,結果跟前三次沒什麼不同。

  東魏聲勢浩大的來攻,然後虎頭蛇尾的敗退。

  區別是,這次江淮能打的將領,幾乎都跟著李元徽北上去參加那場大戰了。

  而此刻并州,匯聚了三王,和大唐大部分能叫得上名號的將領,動員了二十萬多萬軍隊的晉陽之戰,還處於相持階段。

  同時大唐這個初創的政權,也展現了自己的強大的韌性。

  分別在荊州、江淮、中原三線擊敗了強敵,且戰事都非常順利,甚至都沒一場戰鬥形成鏖戰的局面,都在兩個月內結束了。

  這也無疑讓不少有心人感嘆,這大唐真的是上承天命嗎?

  大家一擁而上沒一處能打贏的?這算怎麼回事啊?

  滎陽之戰李源作為皇帝御駕親征,以少勝多,贏了。

  濡須之戰江淮方面請君入甕,防守反擊,贏了。

  新野之戰,李大亮焚燒敵軍糧草,西魏退兵。

  這些種種,都讓人在感嘆大唐的氣運真是擋不住,各處都有人才。

  而這些種種,都是對晉陽前線士氣的加成。

  唐軍在對峙過程之中,天氣是逐漸寒冷的,但士氣隨著兩場大勝的消息,卻是日益高漲。

  到了十一月,天氣開始越來越冷了。

  李元徽親自督辦的禦寒衣物、取暖設施也陸續到位了,江淮將士,有很大一部分都穿上了綿甲。

  李二和李三對此都趕到好奇,但是當他們見到綿甲的防護能力之後,都大為震撼。

  「這綿甲,居然如此堅韌,不是強弓硬弩不能破之,四郎你是怎麼琢磨出來的?」

  所謂綿甲,內襯鐵片,外用銅釘固定。綿甲製作容易,價格低廉,且不像傳統重型鎧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產,重量輕。

  這可比大冬天穿著鐵甲舒服多了,還有防寒的效果。

  但防護能力上,就目前的戰場態勢來看,還是不如鐵札甲的。

  李四笑道:「這都是群策群力之結果,也不是我一人之力。」

  李三道:「那你這綿甲,還有多少套?能不能」

  李四直接道:「你別想了三哥,連我的護軍現在都沒有,製成的也就是萬把套,都分給左右驍衛了。」

  李三聞言嘆了口氣道:「你怎麼不早拿出來,我讓關中的工匠仿製也好.」

  李二笑道:「這東西,咱們早晚都能用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