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第324章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李源打發李二去涼州巡邊,本來是藉口,防備突厥。

  但沒想到的是,突厥沒來,但吐谷渾來了。

  六月間,休養生息好幾年,覺得自己又行了的吐谷渾伏允可汗率軍數次進犯涼州和隴右,這季節入寇頗有點一反常態了,因為秋高氣爽,馬肥體壯的時候才是遊牧喜歡入寇的季節。

  不過李二在涼州,這些吐谷渾人此時進犯無疑踢到鐵板了。

  李二帶著數千雍涼鐵騎,又一次打到了枹罕,斬俘數千,險些生擒了伏允可汗。

  隴右諸胡無不畏懼唐軍鐵騎的威名,先後派人前往武威表示願意做大唐的藩屬

  長安城的李源收到戰報,自然是興致頗高的。

  太和殿裡,李源拿著戰報對宰相們說:「二郎又建了奇功,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封賞他好了,哈哈」

  一眾宰相也紛紛笑著應和,「秦王驍勇冠絕當世,用兵如神,這都是陛下教導有方啊!」

  「陛下有秦王和晉王這樣的幫手,何愁天下不定呢?」

  宰相裡面,裴弘德在前朝就是宰相,司馬修業是李源的老朋友,宇文成業是武將轉文官,溫大雅和裴繼則是李源的元從親信。

  而這些人對於立儲之事,也是看法不一。

  裴弘德和宇文成業對此的態度是,完全不摻和。

  司馬修業和溫大雅是明確支持秦王,裴繼的態度則是未曾表露過,按照他一貫的態度,則是以李源的選擇馬首是瞻。

  但李源卻從來沒有透露過立秦王為太子,也並沒有表現出對老三和老四的偏向,反而是對長孫李承安的看重,是朝野皆知。

  這種態度就很耐人尋味了,而朝中大臣們各個都是人精,都在猜測是不是李源想要立長孫為儲呢?

  看過了戰報之後,準備討論洛陽戰事,恰好李青蓮請見的消息也被宦官遞上來,李源就下命令召見。兩邊坐在的幾個宰相,一起聽了李青蓮代替李元徽做的匯報。

  「.殿下考慮燕軍兵精甲利,士氣正盛,所以命令劉大將軍堅壁不出,同時命柴大將軍率軍渡河佯攻清河、平原,另遣輕騎四出,襲擾燕軍.」

  「又派遣李大將軍率三萬眾,過軹關,進攻河東,以解除關中之威脅」

  「殿下因為前線軍務繁忙,不得行,特命臣將軍情秉明陛下」

  李青蓮走之前,李元徽還沒決定攻打河東,但作出決定之後,李元徽立即派人飛馬疾行,將信息告知李青蓮,讓其一併面呈李源。

  李源聞言,連連點頭道:「李青蓮,我知道你,你家殿下特意與我提過,說你胸懷韜略,屢出奇謀,今日得見,果然一表人才,聽伱今日之奏對,彷如身臨其境,不錯.」

  隨後又看向幾個宰相道:「你們幾位覺得,齊王之應對,可由什麼不當之處啊?」

  兵部尚書宇文成業道:「回稟陛下,臣以為,齊王用兵,謹慎周道,穩中求勝,並無不當之處。」

  溫大雅出言道:「臣以為,齊王殿下屯重兵黎陽、朝歌,而另遣偏師攻河東,正合兵法之要訣,所謂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此番布置,臣以為並無不妥。」

  宇文成業又繼續開口道:「陛下,臣以為此時關中當派兵渡河,配合齊王攻取河東,不然河東不在我大唐之手,對關中始終是個威脅,燕軍可以隨時渡蒲坂威脅關中。」

  李青蓮聞言也開口道:「啟稟陛下,齊王也有此意。」

  李源聞言,側過身看向了一旁的宦官,宦官立馬明白,馬上去讓人取了一副輿圖在皇帝身側展開。

  李源看著圖微微皺眉,其實到了他這個層次的人,天下地理早就爛熟於心。

  但每當要做什麼決定,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的看看圖,似乎是想要溫故知新,裨補缺漏,或許也就是想看看圖上的地名。

  「劉玄機驍勇善戰,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幾乎吞了整個冀州,如今他大軍匯集於鄴城,你覺得你家齊王能擋得住燕軍南下嗎?」

  李源收回目光,再度看向了奏對的李青蓮。

  李青蓮道:「回稟陛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齊王殿下與劉玄機是至交,自然知曉其用兵之法,故而定會作出最為合理的決斷,臣以為,殿下在一日,燕軍就無法越過黃河。」

  李源又問道:「那齊王可能北破燕軍,收攻取河北幽冀二州,使燕趙之地歸我大唐?」

  李青蓮猶豫了一下,然後下拜道:「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哈哈哈哈.」李源聽後大笑,「想不到我家竟有諸葛孔明啊.哈哈哈哈」

  李青蓮這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明顯是取自陳壽《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意思是諸葛亮的才幹,在練兵治軍方面比較擅長,出奇謀卻是他的弱點,而治理人民的器識遠勝於做為一名將軍的謀略。

  當然這個話並非是貶損諸葛孔明的,而是相比較而言,並且後面也說了「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意思是諸葛亮的器識表現在政理上頭,大概能跟管仲、蕭何相媲美了,可是當時的名將卻沒有能及得上城父、韓信的,所以他的功業遲遲不能建立,公理大義也難於伸張了。

  這或許是上天的旨意,要把天下歸給誰都有定數的,實在不能專拿才智去爭取。

  李青蓮這一席話,明顯是委婉的說我們家齊王打仗可能不是他最擅長的,所以進取河北可能很難。但他守住目前的地盤還是沒問題,只不過你要硬是讓他主動去攻打河北,就是在用讓諸葛亮去北伐了中原,不是不能打,但你們家不是還有更猛的為什麼不用呢?

  而李源聽了李青蓮把自己兒子比作諸葛亮,也很高興。

  雖然可能有些過譽了,但就沖李四郎這些年經營江淮,練兵治軍,包括識人用人的能力來看,還真的挺符合這個評價。

  李四郎的練兵治軍的本事,即便是他二哥都讚不絕口,而江淮在他的治理下無歲不戰卻沒有發生民變,反而百姓能吃上飯,沒有流離失所,甚至戶口比起大燕時期還是增加的。

  這一點除了李源起兵的蜀中,天下間沒一個地區能做的道。

  但蜀中那是什麼地方,四塞之地,天然隔絕了外部的戰亂,又有大批的移民湧入。

  江淮又是什麼地方?四戰之地,年年大戰人口還能增長,就說明這地方也有收容了流民,並且讓流民安定下來。

  而流民安定下來又說明什麼?有吃的,能活下去。

  所以李源細細思量下來,覺得李青蓮對自己老四總結的真好。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原來我家除了鳴鳳,還有伏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