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好面子

  第296章 好面子

  令支王段義弘在戰後收攏了萬餘潰兵,加上之前在陽翟留下的一萬人的預備隊,手上還有兩萬人,鄭果剩下不到萬人,被困在襄城,已經沒法解救了。

  婁居士手上還有將近三萬兵馬,許昌、長社分別有數千軍。

  在李二率軍進逼陽翟之後,段義弘幾乎是沒有任何猶豫的帶著已經驚慌失措的敗兵渡過潁水,跟婁居士匯合。

  兩人手上加上許昌、長社兵馬,加起來還有六萬餘人,此外陳留方面還有李藥師的偏師兩萬兵馬,共八萬人。

  看起來,人數眾多,雖然不及西軍,但應該還有一戰之力。

  但知兵的人都知道,現在打跟送人頭沒什麼區別。

  第一,雙方士氣上就有巨大差別。西軍連戰連勝,士氣高昂,而東軍現在因為連續的大敗早就士氣盡喪了,士卒們現在厭戰情緒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段義弘直接潁川郡城陽翟都不守了,直接退到潁陰。

  第二,大戰之後,東軍的最為精銳的中軍各部已經潰敗了,戰死被俘的就有五六萬人,此外還有大量的潰兵不知逃向何方。

  剩下的都是二線部隊,這時候跟西軍正面交戰,無疑是自尋死路。

  所以洛陽方面的詔書下達之後,婁居士當即就要尊從詔書上的安排,令李藥師從陳留接應,大軍放棄潁川,走虎牢撤回到洛陽腹地之內。

  段義弘卻顯得極為猶豫,婁居士也明白他的想法,無非是打了敗仗,就這麼回到洛陽,面子上不太好看。

  婁居士一陣勸慰,段義弘最後也無奈同意,不在堅持,同意撤兵。

  不過即便是他們想撤軍,也不是說走就能走的。

  西軍已經打出士氣來了,李家兄弟又是善於用騎兵的,若是就這麼撤,肯定是不行的,被西軍追上,怕又是一個摧枯拉朽。

  所以婁居士委任了麾下猛將尉遲恭與其子婁浚率一萬兵馬作為殿後,段義弘也讓自己的兒子段武達率領兩千軍同為殿後大軍,掩護大軍撤退。

  尉遲恭和婁浚、段武達一路上面對西軍的追兵,且戰且退,最後退入新鄭城內,只剩下八千人了。

  隨即,西軍大隊也追上來了,將新鄭團團圍住。

  而段義弘和婁居士也成功的率軍擺脫了西軍追兵,從虎牢入關,回到洛陽腹地。

  負責追擊這一路的是李二,他所統領的兵馬包括瓦崗軍萬人,江淮軍三萬人,荊州軍兩萬人,還有一萬涼州騎兵。

  李三則帶著荊州軍兩萬人,關中軍萬人,以及江淮軍萬人,從洛陽南面的轘轅關進軍。

  轘轅關是洛陽八關之一,位於偃師與登封、鞏義交界處的轘轅山上,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衝。

  關處鄂嶺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迴環盤旋,將去復還,故稱轘轅關。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晉欒盈出奔楚,過國,出諸轘轅。秦二世三年二月,劉邦兵攻陳留,又下轘轅、緱氏、絕河津,擊趙賁軍屍鄉之北。攻洛陽不利,出轘轅關至陽城。

  這個地方,是洛陽南面連結豫州的重要通道。

  而轘轅關雖然險峻,有崇山峻岭所遮蔽,但可惜的是李三手下的有兩支來自巴蜀的蠻兵。

  無論是板楯蠻,還是無前飛軍,都是蜀中的蠻族,穿山越嶺如履平地,爬山攀岩更是不在話下。

  於是乎,轘轅關這座著名的險要關隘,幾乎沒有發起什麼像樣的抵抗就被西軍所破,大軍沿著熊耳山和嵩山之間的通道進入了洛陽盆地,隨後進逼伊闕。

  而李元徽,還留在襄城。

  一方面是為了安排大軍的糧草轉運,還要接收潁川諸城,最為重要的是因為鄭果還沒投降。

  以往料事如神的二哥這次也翻車了,他估算鄭果被圍幾天,在送一份勸降書就該投降了。

  畢竟鄭果出身滎陽鄭氏,他兒子鄭善道曾經當過淮南太守,跟李元徽有過共事的情分。

  而鄭果的兄長是李源的親家,李家大郎娶的就是滎陽鄭氏女,也就是鄭果的親侄女。

  長嫂在母親竇氏夫人去世之後,就開始跟著大哥一起操持家務,年歲又長,因此對李元徽也算是有些撫育之恩,說句長嫂如母還真不為過。

  所以李元徽即便是看在大哥和大嫂的面子上,也不會把事情做的太絕。

  況且滎陽鄭氏跟隴西李氏本就是姻親故舊。

  但李家兄弟幾個還是錯誤的估計了鄭果執拗,都半個月了,二哥都衝到黃河邊上,陳兵虎牢關。

  三哥打下了轘轅關,進圍伊闕關,拿下伊闕之後可就能去打洛陽了。

  而李元徽還在襄城城外犯愁呢。

  「大將軍,這鄭果好不曉事,不如咱們直接攻城吧!」

  姐夫柴榮那之前可是長安遊俠裡面的大哥級別人物,平時看著溫和,但其實脾氣上來了那也是相當暴躁的。

  圍了這麼多天城,洛陽外圍現在只剩下新鄭和襄城兩個據點,援兵肯定是沒有了,都到了這個時候了,還不投降,難道是打算盡忠守節嗎?

  柴榮這一說完,朱德裕和宇文覺,還有竇琮等人也都紛紛進言,要不就準備攻城吧,反正攻城器具也都打造出來了。

  李元徽看著眾人有些按耐不住的情緒,也只能道:「今日我最後在寫一封勸降書,若是他在不回應,明日一早,大軍攻城。」

  於是乎,李元徽親筆書寫,情真意切,一口一個叔父,一口一個世兄,最後還希望對方不要自誤,因為我這邊的將士們都記著去攻打洛陽建功呢

  書信送入城中,也終於有了回應。

  鄭果的兒子,也是他的參軍鄭善道出城,來到城外軍中,然後提出了一個讓人非常惱火的條件。

  要李元徽本人親自進城,鄭果才會開門獻城。

  李元徽張口就想來個國粹,糧西皮。

  你搞這些。

  一眾將領,不管是江淮的,還是荊州益州的,或者關中、涼州、隴右的,全都異口同辭。

  通俗的說就是:不能去。高低不能去,這幫人給臉不要臉,大將軍,咱們直接干吧

  不過李元徽在仔細想了想之後,還是把眾人的強烈攻城欲望給壓下來了。

  第一鄭果是名將。

  楊巡叛亂的時候,當時作為左將軍的鄭果率眾殿後,所部全師而退。

  齊郡太守慕容據叛亂,又是鄭果首先攻破了泰山防線,解救了被困在東平陵的高晃。

  打這樣一個名將守的城,兵力充足情況下,不缺糧不缺水他能守到天荒地老。

  想砸下來,不知道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

  其次,李家最少現在還不應該跟鄭家交惡。因為滎陽鄭氏是山東士族,還是影響力第一檔的那種。

  目前李家還沒一統天下,老爹也還等著更進一步,這時候不宜跟鄭氏交惡。

  而且鄭果即便是要殉節,也不會連累家族,如果真是鄭果把李元徽騙進去殺了或者當做人質囚禁,那麼整個滎陽鄭氏都得為鄭果這個選擇而付出巨大代價。

  因為士族有士族的遊戲規則,大家各為其主,沙場上各安天命,死了也沒辦法,亂軍之中誰也留不了手。

  下了戰場之後就得相互留著點餘地,給人留條活路,因為大家是一個圈子的。

  李元徽這次也算是圍城半月沒打,仁至義盡。要是鄭果不安套路出牌,那你滎陽鄭氏以後也不用混了,李元徽要死城裡,鄭家鄭果這一脈就都得陪葬。

  而李元徽也大概明白鄭果為什麼要搞這個了,無非是因為面子。

  要是就這麼投降了,面子過不去啊,但要是挺了這麼多天,還是李元徽親自進城勸降,那這記載在史書上,面子可就有了。

  後世人一看,原來是李源的兒子,主帥之一的李元徽親自入城勸降了,那投降也算是說得過去了.

  想明白這些之後,李元徽力排眾議,決定進城。

  只帶了王佛保和十個衛士。

  而鄭善道則主動提出要留在西軍大營里,因為他知道,他不主動,那就得被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