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梁郡公

  第267章 梁郡公

  西燕治下,無論是成都、宛城,亦或是長安、合肥,總的來說,這個年過的還是比較喜慶的。

  與之相比,西魏、東魏、東燕,這三地治下全都乏善可陳。

  過去的一年之中,損兵折將、丟城失地。

  眼看著這西燕這一路高歌猛進,幾年的時間就雄踞關中,地跨涼益雍荊揚五州之地,還有徐州和豫州的部分郡縣,人多地廣,兵強馬壯。

  似乎用不了幾年時間,現在的西燕政權就能一統天下,而唐王李源則是毫無疑問的潛淵之龍。

  最少,西燕治下的大部分有識之士,都是這麼看的。

  如果硬要說西燕政權有什麼隱憂,大概就是作為實際控制者的李源,他的四個嫡子都過於能幹了。

  雖然今年的春節,李家仍舊有兩個兒子在外過年,但作為嫡長子李孝儼在不在家,對於李源來說還是有些差別的。

  李源對大郎的器重是毫不掩飾的,新年一過,李源就封長子李孝儼為隴西公,兼任丞相府長史,京兆尹、中書令、護軍將軍。

  京兆尹是首都的地方長官,中書令是中書高官官,中樞宰相之一。護軍將軍職責是監護中軍

  雖然沒有明確的成為唐王世子,但隴西公此前可是李源在被封為唐國公之前的爵位。

  把這個爵位給李大郎,在加上那一串官職,信號非常明顯。

  而同在長安的李二郎,作為目前西燕軍中聲望最高的武將,戰功是毫無爭議的第一,統兵雖然也不少,甚至加了大將軍,但封號只是敦煌公。

  同樣戰功赫赫,卻坐鎮宛城的李三郎,則被封為武威公。

  而作為西燕第一強藩的老四李元徽,因為此前已加封為姑藏公,這次則晉爵為梁郡公。

  姑藏公是縣公,梁郡公則是郡公,且梁郡還是大郡,並且在豫州,所以這個封號也是有信號的。

  接下來,李源是希望老四在往建功立業,最好是攻下豫州。

  當然,也就是給你個指標。看起來都是晉升,但其實對老四來說,其實有些不公平的。

  畢竟五六年前老四就是鄴縣侯了,封爵最早。其他兄弟幾個都是第一次封爵,直接就封了郡公。而按照老四的功業,其實封個國公也不過分。

  此外,原來的荊州刺史司馬修業,因為守住了三郡,以及協助李家諸子子在荊州的戰事,也算是投資了。

  在到達長安之後,得到了李源的禮遇,成為了宰相之一,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並且整日出入李源的大丞相府,等於是走進入了長安城的核心權力圈。

  之所以司馬修業能得到如此禮遇,有功勞是一方面,獻城是一方面,跟李源的私交也是一方面。

  還一方面則是對外釋放一個政治信號,那就是咱們李家不會虧待投奔過來的人。

  就連在宛城投降,出聲草莽的黃牛角也被封為統軍總管,並歸屬李二節制。

  自拓跋氏從河東退兵之後,李二回了長安就開始整軍。

  他麾下節制的兵馬,大概在五萬人左右。

  其中包括兩萬兩千餘人的涼州軍,侯浚、薛仁美、劉宗訓為統軍總管。

  一支四千餘人突厥騎兵,以降將執失思力為統軍總管。

  親領的玄甲騎兵三千人。張謹、郭孝恪為副總管。

  黃牛角為統軍總管統率的本部萬餘人。

  以及從降卒之中精選出的萬餘精銳。

  李二讓段士雄、殷崤兩人為總管,分別統率。

  其中殷崤是李源的舊部,但進入關中之中,常隸屬於李二麾下作戰。

  段士雄則是李二在長安就結識的好友了,其父是李源的親信幕僚,所以跟李二自幼相識。

  跟隨李二一起打過枹罕之戰和洮西之戰,以及之後的歷次大戰。治軍嚴謹,作戰勇敢,以勇武著名。

  將降兵精銳交給這兩人,也足夠說明這兩人的治兵練兵的能力。

  李二所統率的五萬餘人之中,其中騎兵超過了半數。這也得益於河西、隴右都是產馬地,所以西燕政權目前比起各方勢力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馬。

  而李元徽也在打通聯繫的第一時間就上表長安方面,張口要馬。

  李源自然是知道江淮方面騎兵數量是極少,只是應對江東政權那肯定是夠了,但要是北伐豫州,可能發生的大規模騎戰。

  江淮騎兵不足萬人,肯定是不算充裕的。

  對自家兒子,肯定是要大方些的,於是李源大手一揮,直接就從隴右、河西以及關中各處的馬場徵調了兩千匹軍馬,又用布匹、茶、鐵鍋等物資,跟隴右的羌胡部落以及武都的氐人豪帥處交易了兩千匹馬,支援江淮。

  這些軍馬,被竇廣一併帶到了江淮,隨行的還有一千多的護衛以及李源拍過來的幹部隊伍。

  有了這些軍馬,李元徽也能把騎兵的數量擴充到萬騎的規模。

  竇廣是在義寧元年的正月十三來到江淮的,李元徽親自前往壽春迎接。

  老舅看到外甥很是高興,又給他介紹了一些他帶過來的青年才俊。

  其中有京兆豪族韋氏和杜氏的子弟,也有鮮卑豪族宇文家、獨孤家、段家的子弟,還有諸如太原王氏、扶風馬氏、河東薛氏等漢家門閥士人。

  李元徽經過攀談和交流,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

  大多數都是家族的庶出子弟,或者嫡出的次子、幼子,和旁系。

  雖然沒有嫡長子,但這些人都是有些才學的。這一點讓李元徽很滿意。因為註定沒有機會繼承家業、爵位,得到家族的資源,所以相比較嫡長而言,這些人大約都是自幼就比較有上進心的那一批。

  想要干出些事業的,自然也會注重自身的學習進步。

  而一般家族來說,對嫡長子培養更為穩妥,會投入更多的資源。

  但為了家族繁榮也會著重培養其他子弟,讓他們讀書習武,但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一般來說就要看個人的運氣和能力。

  多數都是嫡子進入朝堂,走文官體系。而其他庶出、旁系子弟更多是選擇走武將的途經,因為武事往往會有更多的機會冒頭。

  只有純粹的將門,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因為沒有能量去安排子弟在文官體系之中升遷。

  當然這種事情也不絕對,有例外也有其他情況。

  但總的來說,李元徽根據這些人的身份最少得出了一個結論。

  其一是這些人並非是各自宗族的重點培養對象,這就代表著他們這些家族,並不會在未來可能存在的某些鬥爭之中,支持李元徽。

  也不光是他,也包括二哥和三哥。

  這其中有老爹的資源傾斜,有嫡長子身份的宗法加持,還有過去二十多年大哥作為長子的人脈和資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