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天時

  第260章 天時

  光平四年的上半年,可謂是龍爭虎鬥,遍地烽煙。各處刀兵四起,紛爭不斷。

  西燕打西魏,瓦崗打東燕,東魏打西燕.

  不過到了下半年,除了東魏和西燕還在江淮對峙以外,其餘各處戰事,基本上都各自罷兵了。

  瓦崗被初出茅廬的李藥師打的損兵折將,並且還有新得到的三個郡需要消化,短時間內無法出兵。

  以洛陽為核心的東燕政權,朝中局勢緊張,且豫州方面的中外軍精銳損失慘重,豫州本地又殘破不堪,只能採取守勢。

  長安的西燕政權奪取了南陽郡、江夏郡、豫章郡三個大郡核心地區之後,還得到了豫州的部分地區,算是光平四年的大贏家。

  雖說是贏麻了,但關中地區可沒有洛口倉這樣的「國家銀行」,連年的征戰的負擔對於蜀中關中河西隴右等地的州郡來都不輕,所以李源在打通跟江淮的連結之後,也命長子和次子率軍回師關中。

  明面上的理由是北面有威脅,但其實只要扼守蒲坂,拓跋家這些玩騎兵的想強渡黃河,還是得看冬天老天爺給不給面子。

  如果是冷冬,黃河結冰,騎兵可以涉冰過去。

  但這就得看天吃飯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關中的糧食其實不多,這仗打到這個份上也就該收手了。

  至於蜀中,其實到不缺糧食,但想要從蜀中往外面運糧,很難,特別是往北方,那是需要穿越秦嶺的。

  而漢中的糧食,其實是能夠通過漢水運到荊州。但問題是漢中到東三郡這段的漢水水流湍急,基本上就是單程,船在想回去很難,所以水運也不成了。

  至於隴西和涼州,這都是出了名的苦寒之地,能自給自足就不錯。

  也就是關中算是人口稠密的天府之國,戰爭潛力巨大。也是被李源拿來當基本盤經營。

  最為重要的是,關中和長安雖然已經被李氏實際占據,但想要完全轉化為東出的基本盤,尚需時日。

  所以,大軍不可久離。

  而在拓跋家的「威脅」解除之後,李二在回到長安之後跟李源討論的第一件事就是吸納降兵。

  去年李二大敗突厥鐵騎,也得到了不少俘虜,從中選擇了數千擅騎射者,交由突厥降將執失思力統率。

  這次荊州魏軍和豫州東燕軍加起來俘虜也有兩萬多了,李二準備從這其中在挑選出萬人的精銳來充實自己的隊伍。

  回到長安之後,卸任左都督一職,李二統領的軍隊也就剩下以都督涼州軍事統率的涼州軍,又步騎三萬餘人。

  其餘的中軍他是不能染指的。

  李源在仔細斟酌了一番之後,同意了他的請求。

  畢竟這也是親兒子,且這次又立下大功。聲名鵲起,要點降兵說不過去。

  正事說完之後,李二跟李源說了說江淮和李四的近況,李源聽完忍不住的嘆息,「我不見四郎日久矣。」

  隨後李二又把老四的家書地上來了。李四在信上除了給老爹問候之外,也提到希望關中這邊能給他派些幹部過去分擔一下壓力,江淮地盤越鋪越大,自己人盯不過來的窘境。

  李源一聽完,心想這孩子真上道啊,他正愁有些職位不夠分呢,李家是大族,現在當權。姻親故舊想要某個差事的太多了。

  朝中一共就這麼些位置,你還不能隨便亂動,因為涉及道一個專業性。需要照顧的人情又多得很。等著提拔的才俊也是一籮筐。

  這完全可以安排幾個得用的去江淮安置一下。

  李二得了李源的首肯之後,開始從降卒之中挑選精銳,新組一軍,又從全軍之中挑選精銳騎卒補充自己親領的三千騎軍,因為這些騎軍都著玄甲,故稱「玄甲軍」。

  而一聽說去江淮,第一個張羅要去的是就是竇廣,李家諸子的嫡親老舅。

  倒不是李源吝嗇到不願意給幾個兒子的親舅舅安排個職位,主要是竇廣除了在楊巡造反的時候短暫的領過一陣兵以外,一直就是個富貴閒人。身上的職位都是混俸祿的閒差勛位。

  進了長安以後,竇廣是封了少府少卿,基本上也就是閒職。皇帝都是傀儡,少府相當於皇帝的帳房先生,能有什麼事可做的?還不如去外甥那邊散散心。

  於是李源就讓以竇廣帶著姻親故舊說舉薦的三十餘人去了江淮聽用。

  而江淮這邊,除了李元徽親自坐鎮的東關一帶還在劍拔弩張,其餘各地都在忙著秋收。

  郭風和自從擔任淮南太守之後,就按照李元徽的指示蠶食淮北,招募流民屯田。

  近在咫尺的下蔡早就奪下,已經成了江淮在淮北的重要據點,不必多說。還在潁水和渦水之間修建了不少的塢堡,一直到陳郡邊緣,都是江淮集團實際控制區域。

  郭風和出耕牛和種子,譙郡方面出人,兩邊合力在淮北地區搞起了屯田。

  到了要秋收的時候,為了防止盜賊、流寇搶奪,李元徽還讓常雁衡帶著輕騎在淮北負責保護秋收。

  而他本人就在東關,跟魏軍耗著。

  雙方加起來超過十萬人,其中魏軍全都堆在濡須水以東,大江以北的,在江北約有六萬人。

  江淮方面則集中駐守兩座關城和濡須山、七寶山周圍,憑險而立。

  而在糧食運輸上,雙方都算是得天獨厚。

  一個背靠長江,一個坐斷濡須水,全都可以憑藉水路轉運糧食,減少了大規模的消耗和人丁勞役。

  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戰爭拼的不光是前線的部隊的作戰,還有後面的物資轉運,同樣需要大量的年輕勞動力。

  同樣,這個時代的農業生產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所以如果因為作戰而誤了農時,就會讓很多人失去賴以維持生活的土地收入,造成惡性循環。

  而水路運輸就大大較少了沿途的消耗,節省了人力和物力。同時也不用在徵發大量的勞役,以避免錯過播種和收割的時機。

  這樣一來,農業上也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糧食減產。從而進入到惡性循環之中。

  雙方都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並且水路運糧還都是雙方同有的優勢。

  這時候,完全就是比拼耐心和家底的時刻了。

  李元徽在等呂欽在鄱陽湖內水師大治,沿江而下。但這個時間,少說也得一年二載的。

  至於曹元靜等的,就有點虛無縹緲了。

  因為那四個字叫「天下有變」。

  天下其實早就有變了,但這能不能等到對你有利的變化,這就得聽天由命了。

  該你成事的時候,老天都幫伱。可要是你走背字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

  這個冬天,來的很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