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朽木

  第250章 朽木

  西魏目前面對的局勢,不能說是欣欣向榮吧。

  也只能說是四面楚歌。

  宛城被圍,黃牛角與數萬眾被困在城中,已經被隔絕了。

  同時,李三郎的益州軍團從漢中出發,跟東三郡的司馬修業匯合,從房陵上庸出兵,沿著漢水進攻襄樊。

  阻斷了西魏的北上救援宛城的援兵。

  李家大娘子在攻下夷陵之後,做出了威脅江陵架勢。但曹烜清楚,蜀中的大部分軍隊都被李氏父子帶去關中了,如今關中平定,還不到半年,且北面從武關出來的李軍號稱三十萬眾,漢中和東三郡也號稱二十萬眾,這其中自然是有大量的水分。

  這兩部人馬號稱五十萬,真實兵力沒這麼多,也肯定也在二十萬以上,這樣算下來益州永安方向最多能也就是一兩萬眾,還不敢深入進攻,不然成都方面都容易出問題。

  所以曹烜集結了大軍在漢水一線,主要守衛襄樊,同時令水軍為機動力量,隨時沿江支援江夏和江陵。

  其中江夏是防禦重點,畢竟江淮的李元徽算得上是兵精糧足,軍力肯定比被抽空的蜀中要強的多。

  而江淮方向進兵肯定是從大別山南北,兵分兩路,因為地形就擺在這裡。

  對於這場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曹烜其實也明白,他除了稱臣向大燕認慫求援以外,所能求助的也就是江東的東魏曹元靜。

  於是乎曹烜在給東魏曹元靜的信上說明了自己已經放棄帝號,目前危在旦夕,希望曹元靜看在大家同是太祖之後,可以出兵相助。

  並且曹烜還隱晦的表示大魏正統在江東,我就不跟你爭了。

  曹烜基本上是臉都不要了,現階段沒什麼比活下去重要。

  曹元靜其實也明白曹烜在跟他示弱,一旦緩過氣來肯定還是橋歸橋路歸路,但就算曹烜不低頭,他也得出兵。

  因為他只要想更進一步,就得圖謀江北。

  除非固步自封,就想守著江東這一畝三分地過日子。

  但歷史經驗已經非常明白,在北方完成一統之後,很快就可以迅速恢復國力,然後在用強大的國力碾壓對江東政權完成統一。

  歷史也很多次證明,所謂天險,其實沒那麼牢不可破。

  無論是雄關狹道還是大江大河,早晚都會被名將們所征服,成為踏腳石和他們的功績。

  雄心尚在的曹元靜第三次發兵濡須口。

  動用了十萬大軍,江東兩位大將軍,曹成苗先雲,前後左右四將軍,李雄,陸恭仁,朱浚,劉長彥,以及領軍將軍王雄延,護軍將軍韓陵兩位悍將。

  可謂是戰將如雲,精銳盡出。

  夏侯元弘全力防守塢城,一邊又迅速向東關和濡須山七寶山的駐軍,以及合肥方向求援。

  這次江東方面對攻城做了充分的準備。

  在南岸打造了大批的攻城器械,並且用大船運到江北,有些無法整個運送,就分解開到了北岸在組裝。

  其中包括幾十駕投石機,和攻城梯。

  濡須塢內只有五千餘人,雖然只需要防守一面,但面對魏軍連綿不絕的攻勢,還是有些吃力的。

  魏軍方面,曹元靜本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下了非常大的賞格,力圖趁著李元徽北上,水師西進的機會奪取濡須塢。

  魏軍的攻勢猛烈,夏侯元弘勉力支撐。

  好在城內的糧草和守城器械充足,光是箭矢就有十萬支的儲備。在建立起了防砲網之後,傷亡銳減,而魏軍在攻城的時候,卻要面對守軍的萬箭齊發。

  在頂過了最初的十日猛攻以後,守軍這口氣漸漸喘上來了。

  而曹元靜,打定了注意要跟城內守軍和還沒有來到的援軍耗下去,直接修建三十座營壘,一直把營壘修到了濡須山腳下。

  駐守濡須山的主將是淮南左營主將殷拱,他的轄區包括濡須水兩岸的濡須山,七寶山,以及東西兩座關城,都歸屬殷拱節制。

  眼看著魏軍一直把營壘修到眼皮子底下,殷拱數次組織精銳想要撐著魏軍在修營的時候打對方個措手不及,都被魏軍負責警衛的護衛給擋住,如果不是山上的兄弟放箭策應,說不定要被魏軍趁機打亂,奪取山上駐地。

  不過魏軍雖然在濡須水東岸建立大片營壘,但卻因為濡須塢沒有攻下,大小戰船仍舊停在大江之中,無法進入濡須水。

  江淮方面仍舊控制著濡須水的水道,還能夠進行水路轉運。

  這也讓城內的士卒還保持著士氣和信心,並未慌亂,因為濡須水在,他們就還有退路。

  夏侯元弘這邊堅守塢城,李元徽本來就被丁景珍婁居士所阻,西進北上都要同時面對兩方面的夾擊,相持月余,曹元靜三攻濡須口的告急消息也傳來了。

  一眾將領全都勸李元徽退兵,畢竟汝南形勢形成了僵局,短期內無法破局。

  若是繼續僵持下去,江淮出了問題可就得不償失了。

  向來從善如流的李元徽很少固執己見,這次也一樣,當即決定退兵,同時傳令留守合肥的軍隊先行馳援濡須。

  留守的歸德軍總管蕭釋之在接到軍命以後,給副總管陳瓊兩千軍留守合肥,率六千兵趕到巢湖乘留守的水師船隻迅速南下,馳援濡須塢。

  六千生力軍趕到東西關以後,蕭釋之親率兩千精銳趁夜間進入濡須塢,城內守軍見到友軍馳援,歡呼聲震天,以至於圍城的魏軍都知曉了。

  蕭釋之的援兵趕到,讓濡須塢內守軍士氣大震,短期內魏軍自然是無法破城。

  但北面做出退兵決定的李元徽,沒能立刻撤出戰場。

  婁居士見江淮軍有異動,立刻就判斷應該是曹元靜有動作,不然李元徽不會輕易退兵。

  至於李元徽是不是想要通過退兵的假象,引得燕軍和西魏軍有所動作,伺機而動,這種情況試探試探就知道了。

  於是乎燕軍的偵騎盡出,經過多方面的查證,探明,婁居士很快就確定了他的判斷,燕軍就是要退兵。

  用兵日久的婁居士自然不會讓李元徽稱心如意,輕輕鬆鬆的撤退。

  燕軍的騎兵全線出擊,輪番襲擾江淮軍。

  李元徽被婁居士這種戰法搞得焦頭爛額,只能讓各部交替掩護,徐徐而退。同時讓常雁衡率輕騎護衛,殿後。寧可犧牲行軍速度,也不給燕軍可趁之機。

  婁居士見到李元徽如此穩重,不由的感嘆英雄出少年。

  在他這個老行伍看來,李元徽這種謹慎沉穩的對手非常難對付。

  因為你通常很難發現他的弱點。

  一般來說,這可不像是一個未及弱冠的年輕人,該有的性格和本事。

  反倒是夜襲南頓故城,那種行險一擊,到像是一個年輕人該有的果決和銳氣。

  想到這裡,親自帶隊出擊的婁居士不由一陣頭疼。

  當年他跟著太祖武皇帝,一路南下,可從來沒遇到過這種對手。

  當時他還很年輕,身邊也都是年輕驍勇的鮮卑武士和勇猛善戰的漢家健兒,面對魏軍,以百擊萬是常事。

  魏軍從上到下,都有著一些暮氣沉沉的腐朽,即便他們擁有精良的甲冑和鋒利的刀槍。

  魏軍的將領,也都是些老傢伙,什麼所謂的名士。

  而現在,他突然感覺,他好像變成了當初的無能老傢伙,如同朽木。

  而大燕,也在短短數十年時間,就由盛轉衰。

  年也過完了,回城途中。今天這兩章在火車上用手機摳出來的,手指都麻木了,眼睛看東西都串花。

  大家也都平安回到工作地了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