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用兵如神?

  第240章 用兵如神?

  先前羅士襄在當道頓兵的時候,燕軍一開始覺得事出反常必有妖,擔心四下有伏兵,所以不敢輕舉妄動,發而是拍出斥候查探。

  但隨著斥候回報之後,羅士襄的故弄玄虛被發現了。

  燕軍的一眾將領覺得江淮軍就是在虛張聲勢,為大隊南逃拖延時間。

  所以在各部騎軍陸續到達,並知曉羅士襄的虛實之後,立即開始全力追擊。

  這次的追擊燕軍各部就沒有之前的謹慎,一直進入到慎縣境內的時候見到李元徽的旗號之後,包括普姑蘇、薛綦等眾將全都有些驚駭,如果是李元徽親自率軍接應,又鼓角齊鳴,旌旗獵獵,難道是有伏兵?

  接下來兩邊的大隊騎兵奔涌而來,其後更是煙塵滾滾,燕軍各部的第一反映都是不好,中埋伏了。

  逃。

  薛綦更是暗道:「中計了。」

  在他看來,向前羅士襄的虛張聲勢,就是為了讓他們掉以輕心,好成功的走入預設好的伏擊圈。

  燕軍和瓦崗各部都迅速調轉馬頭迅速北逃,而李元徽現在雖然仍舊是虛張聲勢,但卻不能露怯,立即揮軍掩殺。

  左右兩邊的江淮騎軍就是常雁衡和劉聚兩部,各有千餘騎,兩支騎隊直插燕軍的左右兩翼。

  在原野之上,大隊騎兵掀起的滾滾煙塵,根本無法通過肉眼辨別江淮方面的具體人數。

  看著四下殺過來的騎隊,只能認為是中埋伏了,並且數量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數量應該不少。

  雙方的形勢和氣勢,通過江淮方面製造的假象,發生了逆轉。

  燕軍各部因為缺乏統一調度,所以在逃跑的生怕自己落在最後成為墊背的,也就形成了逃跑比追擊還要快的場景。

  常雁衡和劉聚在兩翼席捲而來,李元徽親率兩千餘騎正面掩殺,燕軍在逃跑的時候爭先恐後。

  而此前聯軍眾將之所以合兵一處,其實就是都不想出頭,都不想當前隊探路。

  李元徽之所以一開始沒有設伏,就是因為燕軍各部分散,如果不讓他們匯聚一處,即便設伏也只能伏擊到前軍一部,但卻容易被燕軍的後隊撿到便宜。

  所以他直接讓羅士襄停在當道,就是為了打一個時間差,好讓燕軍大隊匯集在一起。

  並且這樣的隊伍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肯定會發生指揮混亂,各部都不想當出頭鳥的情況。

  這就燕軍各部和瓦崗聯軍最大的弱點。

  江淮軍雖然成分複雜,但李元徽卻還能夠如臂使指,軍令能夠有效的執行貫徹。

  顯然聯軍就缺乏這方面的基礎。瓦崗軍、中外諸軍、州郡鎮戎軍,還有河北義勇。

  這樣一支部隊又因為婁居士本人回洛陽,只要一個臨時主帥慕容德輿。無法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各部。也自然給了江淮方面的可乘之機。

  李元徽率各部追擊了十餘里,燕軍各部四散奔逃,好在都是騎兵,大多數都能逃出生天。

  江淮三面夾擊,最終戰果是的斬首千餘,俘敵八百,繳獲馬匹一千三百餘。

  常雁衡、羅士襄、王弼等猛將皆奮勇向前,如入無人之境,斬獲良多,就連李元徽本人也張弓搭箭,射殺數名燕軍騎卒。

  隨後江淮軍再度南行,並且放緩了步調。

  一眾猛將對於李元徽所設下的計謀紛紛敬服不已。

  王弼道:「燕軍雖眾,簡直就是不堪一擊啊早知道不如就分一直騎軍斷其後路,說不定就能讓萬餘燕軍全都留下」

  與他並騎而行的常雁衡呵斥道:「胡言亂語什麼?你以為這仗贏得容易?你也太小看北軍了,咱們這些淮上子弟,說道騎戰到底還是不如北人,這次是大都督設計的精妙,不然咱們一路被追著,想過淮河都難。」

  王弼好奇道:「這有什麼說法?」

  常雁衡道:「你當只是簡單設伏,就能讓北軍懼怕後退?那是都督讓羅將軍虛張聲勢,才引得北軍匯聚在一起,瓦崗軍和北軍各部本來就是令出多門,聚在一起都成了牛羊,但要是讓他們獨行,那都是豺狼虎豹。」

  王弼聞言,感嘆道:「都督居然算計這麼多?」

  「都督用計,神鬼莫測,不是我等所能企及。」

  常雁衡雖然是長於衝鋒陷陣的猛將,卻不代表他沒有見地。

  事實上他的見識絕不止於草莽武夫,其滿腹韜略,胸藏智謀,通曉軍機,是大將之才。

  另一邊,中軍騎隊,羅士襄落後李元徽半個身位,像個學生一樣,將剛才的諸多不解之處,一一詢問。

  而他身前跟自己年齡相仿的主帥,卻像個長者一般,不厭其煩的一一解惑。

  最後李元徽還囑咐道:「.記住,剛才所謂的奇謀妙計,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並非是長久之計。

  身後的羅士襄只覺得收穫良多。

  只有李元徽心中內里是終於平靜下來,其實這一路,從北上開始他心裡一直都非常的緊張。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這一趟北上應該會有些危險性,但他覺得老天,或者說是不知道的那路神仙讓他來到這個世間,他總是要做些事的,而且他的運氣應該也不錯。

  這趟不來行不行?其實是可以的。

  不燒南頓之糧,估計就是由他坐守在壽春對上婁居士,讓老朱守在鍾離,沛郡失守之後就要對上翟讓的瓦崗軍,這兩處戰略要地也應該能夠拖住聯軍的腳步,跟對方打消耗戰,把希望寄托在老爹老哥們快點消化關中,打通崤函。

  但這肯定不是李元徽想要的,兵法有雲,善用兵者制人而不致於人。

  被三面圍攻的變數,實在是太多了。根本無法預料什麼地方會出什麼問題。

  對治下豪強和百姓的人心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搞不好面對壓力,或者洛陽方面的誘惑,江淮軍中就會有人倒戈相向。

  李元徽還是不願意賭人心,因為這玩意兒伱沒法估算。

  作為主帥,江淮三郡之地,十餘萬大軍的掌控者,越是在被圍攻的時候,就越要展現自己的強勢和強硬。

  所以先發制人,就成了李元徽理所應當的選項。而項縣聯軍情況他其實一直在關注。

  最後確定要燒糧,就算派常雁衡和劉聚兩人率所部騎兵三千騎偷襲南頓故城,也是有成功的希望,但這兩人的所轄的淮上營和懷遠營也就基本上交代了。

  這種自殺式的任務不到萬不得已,李元徽還是覺得不要讓手下去輕易赴死。因為這會讓人心離散。

  常雁衡和劉聚兩個都是盜匪出身,來投奔歸附,就這麼讓人去送死,讓中軍精銳出來的看戲?

  最後的決定就是輕騎盡出,考慮道對面的情況,和己方的情況,沒有一個能讓這四營主將聽從號令的方面大將,李元徽只能是自己上陣。

  畢竟讓人去拼命,自己不能幹看著。

  就比方說官渡之戰,曹操那是直接賭上性命去干烏巢的袁紹屯糧之地。

  反觀袁紹,如果他親自率軍去攻打曹操的大營,那荀攸曹洪守得住嘛?

  好在,結果是令人趕到喜悅的。

  這一仗打下來,李元徽的個人威望更是得上升一大截。

  率領六千多騎兵,進入幾十萬大軍的營地燒了屯糧之所,還帶著大部分的人馬回來了。

  甚至在撤退途中設計,擊敗了追兵,斬首過千。

  這種,叫神仙仗。

  此役之後,江淮軍中提起他們的主帥,除了「年少成名」「天生富貴」「當世才俊」「寬厚仁義」「頗有雅量」之外,又多了個四個字。

  「用兵如神」。

  而對於李元徽本人來說,他是絕不肯承認的。用兵如神?開什麼玩笑,這詞跟我一點都不搭好嘛!這一趟那就是走了大運,算是神來之筆,靈光一閃。

  他就沒覺得自己這趟有多了不起,反而回去的路上覺得慶幸和放鬆。

  在當道他就兩千多騎軍,展開了旗號,迎面對上了鋪天蓋地的上萬精銳鐵騎。

  人馬過萬,無邊無岸,那一片黑壓壓的騎軍給人帶來的壓迫感極強。

  面色如常,但手其實都快抖成吳老二了.

  有這麼遜的用兵如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