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端水

  第218章 端水

  揚州,尋陽。

  自曹元靜和李元徽兩人來到豫章之後,雙方對峙已經有月余。

  燕軍守在北岸,柴桑孤懸於南。

  魏軍則屯兵幕阜山北麓,柴桑城之西,以及廬山北麓的湖口處,兩處立營,對柴桑形成夾擊之勢。

  曹元靜並沒有想要攻城的念頭,因為柴桑雖然孤懸,大無法展開部隊合圍而攻。

  只能從西面攻城,這樣一來攻城的難度很大。

  如果強行攻城,損失肯定不會小,到時候師老兵疲對岸的燕軍跨江打過來,拿什麼應對?

  所以,這次魏軍就圍而不打。目標很明確,就是圍點打援。

  並且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燕軍這邊也頗為撐得住氣。

  左右城內現在有將近一年的糧草,守城器械充足,你不打大家就一起耗著。

  這種對峙拼消耗,雙方都在等待機會的戰爭其實並不罕見。

  秦趙的長平之戰,一打好幾年。官渡,夷陵,赤壁,劉備入蜀,曹劉漢中,等等。

  少則數月,多則數年。

  雙方的主帥如果都是明白人,那麼速戰速決的可能性其實很小。

  白起、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這種打起仗來就是秋風掃落葉的神將畢竟是極少數的天才。

  對,是神將。

  這是李元徽自己的定義,是將領裡面的t0級別,二哥肯定也算其中一員。

  但他是知道自己沒有這種天才的,所以他一直的理念就是老老實實的把該做好的事情做好,不給對手可乘之機。

  而曹元靜、陸恭仁等人,他們對於李元徽這年輕人呢,如此撐得住氣表示驚嘆。但同樣,他們的選擇也不多。

  想要北伐,就得死磕濡須口走淮南。

  但現在李元徽把濡須口打造的堪稱是固若金湯,砸不動。

  所以只能是利用柴桑這地方,把李元徽從濡須口戰場調出來。

  雙方在這耗下去,總比硬砸濡須口好多了。

  一旦能在鏖戰之中擊敗李元徽,那麼順勢攻下濡須口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這邊的作為主戰場相對來說,對魏軍更有利些。

  不過,李元徽沉得住氣,曹元靜卻有些心猿意馬了。

  而經過這段時間的對峙,陸恭仁也摸清楚李元徽的心態,想要等著對面主動進攻,有點難。

  本來換戰場就是他主導的,就是為了讓調動燕軍。因為只有敵人動起來,己方才能找到機會。

  《孫子兵法》上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致人不致於人。就是得把主動權握在手裡。

  於是乎,魏軍出招了。

  七月上旬,曹元靜遣楚王曹成率三萬兵馬,攻皖口。

  七月中旬,大將軍苗先雲攻歷陽。

  李元徽還是不為所動。

  守皖口的是張堅、張鎮惡兄弟,守歷陽的是朱、常、徐等人。

  這種配置,李元徽不覺得能被人輕易攻克。甚至李元徽覺得自己這邊是最弱一環。

  事實上,皖口和歷陽目前應對起來也都是迎刃有餘,只是通報了這邊打起來,並沒有告急的軍報。

  且主力肯定是都被曹元靜帶來了豫章,那就說明,都是佯攻。

  屬於有棗沒棗打一桿子。

  所以他除了傳令讓各部守將小心行事之外,也就沒什麼安排。

  注意力更是全部集中在了柴桑和尋陽之間的江心洲上了。

  因為他在仔細的偵查過地形認定,想要斷絕柴桑和江北的連通,就一定攻下這處江心洲。

  同樣,想要攻打尋陽,同樣需要江心洲作為跳板。

  這處江心洲目前由周虬的兒子周敖駐守,在中心位置設置營壘,有駐軍兩千人。

  陸恭仁的計劃是,以奪取江心洲來調動燕軍水師出兵。

  魏軍由護軍將軍韓陵和鎮西將軍沈尚法,各率領本部,其中韓陵作為作為攻打江心洲的部隊,沈尚法的水師擔任阻擊燕軍水師的任務。

  而曹元靜本人也親自來到幕阜山大營,坐鎮觀望,前將軍李雄、後將軍劉長彥等部全都整裝待發。

  韓陵是魏軍大將。同樣是當過私鹽販子,早年結識曹元靜,起事之後就投奔而來。其人身高七尺有餘,相貌英奇,膂力過人,勇猛善戰。歷次作戰皆陷陣先登,善用拍刃,重約二十斤,形似三尖兩刃刀,也就是陌刀的前身。

  攻打吳縣斬首二十級,丹陽之戰斬首十八級,毗陵之戰斬首三十五級,京口之戰斬首十七級皆先登破城。

  其所領部曲,都是善戰敢死之士。

  韓陵率三千人,皆乘坐小船,往江心洲而來。

  燕軍這邊通過望樓早就發現了魏軍的異動,於是點燃了烽煙。

  本就在沿江大營親自督陣的李元徽立即帶著李肅、喬孝玠、竇羨君、竇奉節等人登上了沿江的望樓,觀看戰事。

  站在數丈高的封土台上,李元徽看著江心魏軍動向,可以說對方的想法一目了然。

  雙方戰爭陷入這種對峙形態之後,戰爭的體現的形勢其實很直白,什麼都擺在明面上,沒有什麼用奇謀克敵的空間。

  我來攻了,你要不要守?

  你不守,這江心洲我肯定就拿下了。

  就是這麼簡單。

  「何人敢往江心洲,援救周敖部?」李元徽雙目如炬,直視前方戰場。

  身後一眾將領紛紛應聲道,「末將願往。」「末將願往。」

  江淮軍中,賞罰分明。李元徽對於軍功的評定從來都是親自過問,敢犯軍紀者從來都是嚴之以法。立功者從來不吝賞賜。

  所以遇到戰事,人人都奮勇向前。

  李元徽轉過頭,掃視著身後的一眾將領,然後道:「於司馬,王將軍。伱二人率本部兵馬,等水師打通道路之後,登上江心洲援助周敖部。」

  兩人齊聲應道:「末將領命」

  中壘營營主於仲亨,李元徽的好友,親信鐵桿。

  王將軍說的則是王士彥,是跟著李肅、周虬、喬孝玠一併授封郎將的廬江豪強。

  安排這兩人一起出兵,等於是讓嫡系和新加入的地方豪強一起上陣,有功一起立,有鍋一起背。

  對於一個漸漸壯大的勢力來說,制衡,是很有必要的。

  江淮目前已經差不多有十萬大軍。將領們出身各異,其中有李元徽的親朋故舊,有招降的義軍盜匪,有地方豪強,也有朝廷軍將。

  有的成分還挺複雜,比如說張堅,既是好友,又有親戚,還是豪強。

  義軍盜匪也分了好幾股,朝廷軍將之中也有徐州軍和揚州軍。這麼複雜出身,也自然會暗自形成派系。

  如何平衡各個派系,讓他們在各懷心思的情況下還能力往一處使,很考驗上位者端水的水平。

  不能讓新加入的地方豪強覺得,你不讓手下嫡系兵馬出戰,髒活累活全讓我們干。

  同樣,也不能讓手下嫡系中軍覺得,把軍功全都給新來的廬江豪強了。

  所以,給我一起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