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崩壞

  第203章 崩壞

  光平元年的最後幾個月,洛陽方面的第一要務就是應對豫州的大規模起義。

  先是命令征討荊州的作戰全線停滯,隨著事態的蔓延,洛陽方面已經開始討論要出動中軍精銳,迅速掃平叛亂。

  不過此前主導攻略荊州的薛楚,卻因為沒有任何進展,反而是帶崩了豫州,因此被高士則發難。

  高士則在朝堂上言辭激烈的指責薛楚「誤國」。

  薛楚只能不停的請罪,好在慕容超還是個明白事理的,知道這事跟薛楚關係不大。

  最後也就是下旨申斥一番,算是了結。

  不過朝堂諸公一來二去的爭個沒完,前線的夏王慕容麾仗打的很艱難。

  他手裡有兩萬五千餘人的中軍精銳,分別隸屬做左虎賁軍和右虎賁軍。

  這兩軍的主將,普姑蘇和薛綦也都是頗有戰功的宿將。慕容麾本人也是老軍伍,從十幾歲跟先帝慕容英出征,帶兵也有十年了。

  即便不是一流的名將,但也是進退有度,用兵有方。

  但這次剿滅豫州叛亂,面對越發壯大的叛軍隊伍真是有些力不從心。

  這些叛軍雖然沒有騎兵,但行軍速度並不慢。

  反倒是慕容惠所部因為需要保護糧道和輜重,所以出擊都很謹慎。

  但豫州叛軍則分成好幾個部,四下出擊,攻擊城鎮進行劫掠。

  為了各處滅火,慕容麾讓普姑蘇和薛綦各率重兵出擊,而他自己率領數千兵馬以及萬餘民夫在後督運糧草。

  此舉算是慕容麾小瞧了豫州叛軍。

  豫州叛軍對於本地的地形、人文都非常清楚,加上有運糧民夫之中也有叛軍細作,於是在普姑蘇和薛綦追擊叛軍被調開之後,孫白等人率領數萬叛軍襲擊了慕容麾所在的後軍。

  縱火焚燒其營壘、輜重。

  慕容麾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就連人在合肥的李元徽聽到這個軍報的消息之後也是吃了一驚,因為慕容麾身份可不低啊。

  這可是大燕一統天下之後,第一個戰死的親王。

  甚至戰報傳到洛陽的時候,慕容超都為之涕零。

  慕容麾跟慕容超兩人年紀相差不多,關係其實也說不上多好。但好歹也是自幼相識,是堂兄弟。

  更為主要的因素是,宗室快沒人了。

  慕容英在世的時候,基本上是馬不停蹄的翦除了好幾個有異心的宗室,在加上此前他十多年幹掉的,已經讓慕容家從開國時候的人才濟濟,到現在為止,已經很少有能獨當一面的宗室了。

  死了一個宗室親王,這種大事讓洛陽朝廷當即決定派遣重兵平叛,決不能放任這種豫州這種心腹之地亂下去了。

  以輔國大將軍、令支王段義弘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使持節,率中軍精銳出洛陽,平定叛亂。

  但是。

  詔書擬好了還沒發呢,就有情報來了。

  關中的西燕決定趁著豫州叛亂,出兵。這個月就會有動作。

  應該是不想給洛陽方面平定豫州的機會,大有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勢。

  情報的真實性不用懷疑,並且也沒人懷疑。

  雖然冬天出兵是兵家大忌,但這種戰機,肯定是很難尋得到的。

  於是乎洛陽朝廷又陷入了爭端當中。

  甚至有人提出了遷都。

  當然,沒明著說,就說是要讓皇帝去冀州巡幸。

  當即就被否定了,就連慕容超自己都聽了直搖頭。

  不過能有人提出這樣的提議,也就說明了洛陽的人心已經開始浮動了。

  畢竟豫州跟司隸近在咫尺,那邊聲勢那麼多,還戰死一個慕容王爺,這都得想著會不會下一部就打到洛陽來了?

  但幸好段世恆、慕容顯宗、高士則等老臣還有餘威,能夠震懾朝廷。

  這才把這股聲音壓了下去。

  不過眼下的問題依舊十分嚴峻。西燕打過來要不要派重兵抵禦?豫州的叛亂要不要加派兵馬剿滅?

  兩線作戰是很難的,很容易就顧此失彼。

  最後還是慕容顯宗開口拍板,讓輔國大將軍段義弘率中軍進駐弘農。

  同時派遣信使聯繫李源,讓益州、隴右出兵,威脅關中的後方。

  至於豫州的叛亂,調集大將軍婁居士轄下的兗州軍、裴敏之屬下的徐州軍,鎮南將軍李元徽屬下的江淮軍,趙翊屬下的冀州軍,會同慕容德輿所領的外四家軍,圍剿豫州叛軍。

  以婁居士為大都督,總督軍務。

  為了彌補兵力不足,慕容超將天雄軍和天武軍這兩支河北精兵也派出來,歸婁居士統轄。

  李元徽收到詔書的時間,已經是年後了。

  這個年,從地里位置上來說,淮河以南過的都還不錯。

  尤其是江淮地區,有了一歲的積蓄,年過得很熱鬧。又沒有遭遇兵禍。

  跟淮北豫州的兵荒馬亂,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僅需要出兵兩萬,還得每月供應三萬石軍糧,真是」

  李元徽放下詔書,又看了看婁居士發過來的軍令,一陣搖頭。

  郭風和道:「豫州本就無糧,所以百姓才聚眾作亂,洛口倉雖然有糧食,但轉運過來也費勁波折,荊州失守,只有從徐州和揚州調撥糧食可出兵兩萬,,我江淮防線尚有不足啊.」

  李青蓮道:「江東去年厲兵秣馬,精選青壯十萬,於京口、採石、蕪湖、於湖等地操練,如今士氣恢宏,不可不慎之,待今年雨季,江東必興師來犯,濡須、皖口、彭澤、柴桑的防備都馬虎不得,以我之拙見,東魏必令沈尚法、慕容靖攻柴桑,曹元靜自率大軍進犯濡須,苗先雲等別攻歷陽、廣陵.」

  「.將軍當以遣一大將率重兵屯戍濡須口,歷陽廣陵閉城不出,可保無虞,至於將軍可親率水陸大軍,往攻豫章郡豫章告急曹元靜必往救之,可令濡須之軍擾其後路.」

  李元徽聽了李青蓮的打法之後,默然不語。因為他覺得這麼打有些冒險。

  濡須口是淮南防線的重中之重。趁著曹元靜打濡須塢的時間去打豫章郡,從戰略目標上根本不對等。

  豫章郡雖然富庶,並且控扼大江,但對於目前江東和江淮的對峙當中,根本就算不上什麼戰略要地。

  因為雙方爭奪的是大江下游的控制權。

  李元徽想了想歷代從江淮出兵,奪取江東的故事。

  南方想往北面打,想要藉助水軍之利,就必須死磕濡須口這條線路,可以走巢湖、淝水入淮水。

  而北面往南打呢?

  歷陽!

  歷陽當江淮水陸之沖,左挾長江,右控昭關,梁山峙其東,濠滁環其北,為淮南之藩維,江表之保障,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長江下游渡口有二。一是瓜州渡,京口與對江廣陵通道。

  二是橫江古渡,歷陽與對江採石通道。

  長江流向由西向東至境改為南北向,「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故名橫江。

  凡自淮西來者,必趨渡江,進取京陵。

  南略北地,亦可由採石渡江而西。

  所以,江淮能不能先發制人呢?想到這裡李元徽想起很多名字。

  侯景、孫策、趙大、老朱、韓擒虎、蘇峻.這些人都是從歷陽發兵,成功渡江的。

  現在歷陽和老朱都齊活了,沒道理不成功吧?

  為什麼非得等著曹元靜打過來?我就不能打過去?

  沒這樣的道理。

  咱也來把先發制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