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掘墓

  第20章 掘墓

  之前在洛陽的時候,聽到義社十兄弟,他就覺得有些耳熟。應該是某個著名的歷史人物。

  但就在剛剛,仔細品味趙二的話,在聯想到洛陽的趙大。

  突然回憶起一些東西。

  趙匡胤,又名趙九重,香孩兒.

  而義社十兄弟,也是趙大在後周禁軍之中的搞得小團體。

  這些義社兄弟,雖然有些名不見經傳,但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這些可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元勛,也是趙大陳橋兵變的主要支持者。

  大燕中軍雖然沒有這些名字,但這麼多要素加在一起,趙氏兄弟的這也算是在李元徽面前「露出馬腳」了。

  搞了半天,這個趙二,還真是趙二?

  可這時空也太錯亂了吧,李二趙大,唐宗宋祖,出現在一個時代?那這天下歸屬可真就有點懸疑了。

  甩了甩腦子,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思緒在腦海之中壓下,進了縣衙正堂。

  慕容頜與龐令勛兩位都督,竇廣等幾位折衝郎將,還有弘農太守張延儒,弘農宮監獨孤琦,陝縣縣令姚毅,華陰縣令楊恭仁等文官。

  正在商議如何據守弘農宮,以及如何拖住叛軍的腳步。

  李元徽也是有資格列席會議的,所以眾人見他進來行禮,只是點頭示意,並沒有什麼別的話語表示。

  「弘農的幾縣郡兵,上者隨聖人東征,中者隨高陽王救援洛陽.如今全郡只有千餘老弱,本地豪族雖有青壯,但這裡是楊賊之鄉,豪強具與其親厚,想要他們出力,難也!」

  慕容頜聽著張延儒的話,臉有些熱,畢竟弘農的郡兵就是被他抽走了一大部分,然後在北邙送掉了.

  不過能到這個位置,自然不會不好意思太久,事實上他就只有一瞬的臉色,很快就面色如常道:「陛下以命征東大將軍、輔國大將軍、鎮東將軍率軍先行,其中征東大將軍所部精銳三日前已經過河了,現在正在攻打虎牢關,輔國大將軍則率軍往河陽而去,鎮東將軍率水師由海入河,現已收復諸多郡縣,我們只要拖住楊賊數日,三位將軍所領的精銳就能追上來,將叛軍聚而殲之.」

  龐令勛道:「楊賊此時已經就在陝縣外不足百里之處,他現在想要做的一定是迅速奔襲潼關,潼關此刻只有數百兵卒戍守,且都是老弱,未必能頂得住叛軍的強攻,一旦讓叛軍進入關中,以楊賊父子的人望,關中應者必眾,到時候他反而可以憑藉潼關據守,以對抗朝廷精銳.前日李參軍曾建言,可聚兵於弘農宮,誘賊來攻,此策可行,然如何誘賊,尚需諸位費心」

  張延儒道:「或可令本地士民父老,犒師以迎叛軍,然後細說誘其來攻?」

  龐令勛思索片刻道:「此策或可行,然楊巡並非痴人,其帳下亦有智謀之士,若其執意去潼關,如之奈何?」

  張延儒不言,反而看向了華陰令楊恭道,給他一個眼神示意。

  而楊恭仁則面露掙扎之色,李元徽看到這一幕,覺得有些詫異,這是在暗示什麼?

  另一旁的慕容頜則看向了李元徽,他可還記得引誘楊巡攻打弘農宮還是這小郎君出的注意,不如在問問他?

  剛想開口詢問,楊恭仁開口了,「我有一策,可寫一張檄文與楊巡,然後.掘其父之墳塋」

  說完之後楊恭仁十分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弘農楊氏是郡望,世居華陰,也可以稱之為華陰楊氏,祖墳宗祠都在華陰。而楊恭仁擔任華陰縣令,也自然是依靠家族聲望。

  眾人聞言也都默不作聲,為由慕容頜拍手道:「好,好主意!」

  李元徽也立即才明白,為什麼張延儒要給楊恭仁示意,讓他開口了。

  這楊恭仁本就是楊巡的族弟,弘農楊氏出身,甚至他的兄長楊恭道還在叛軍之中。

  楊恭仁沒有加入叛軍,依照連坐之法,等平叛之後追究,也難以倖免。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他出了這樣的主意,等於是跟叛軍徹底割裂開了,皇帝當然到時候也不會難為楊恭仁。

  楊恭仁雖然可以免罪,甚至可能高升,但日後定然是名譽掃地,遭人唾罵。

  畢竟楊素是他族伯,對他們這支人也是很照顧的,這也是為什麼楊恭道會從關中去往黎陽投奔楊巡。

  這兩兄弟,這是分開下注了啊。這就是世家的生存法則嗎?

  不過看著楊恭仁的表情,真是如喪考妣啊.

  沒有人覺得這主意不合適,畢竟對待叛賊,沒什麼情面可講的。

  慕容頜更是興奮道:「楊縣尊雖然也是弘農楊氏,但為平叛大業出謀劃策,本王定會如實上報陛下。」

  楊恭仁低頭泣聲道:「戴罪之人,不敢求功,惟願朝廷從速平叛.」

  慕容頜也從興奮之中恢復正常,然後也嘆了一聲:「楊縣尊也不必自責,為國盡力而已,今日之後弘農楊氏可以保全,都是你的原因啊。」

  議事之後,眾人散去,李元徽將行文放在書案上,慕容頜看都沒看直接用印。

  然後道:「四郎做事勤勉,有乃父之風。」

  李元徽拱手道:「都督過譽了,我天資平常,只能以勤勉補拙。」

  慕容頜對他的稱呼從李小郎君,進來以及變成為四郎了,一般都是長輩稱呼晚輩的,而事實上慕容頜還真算他的長輩,就是親戚有點遠。

  慕容頜的長兄,魏王的王妃,是李元徽的姑祖母。

  也就是跟他爺爺一輩的。

  而慕容頜是已故魏王的幼子,生他的時候老魏王都快六十了,沒多久就故去了。他自幼就是被長兄和長嫂撫養長大,十幾歲之後進宮擔任宿衛,與當時的太子慕容英交好之後,才開始一路平步青雲,因此對李家也是格外有好感。

  而李元徽實際上也有幾年沒見過那位姑祖母了,這幾年他一直跟家人待在洛陽,而姑祖母則一直居住在長安。

  長安還有不少親戚,包括李元徽的姐姐姐夫,大舅,二舅,姑父,姨夫.

  無一例外,都是高門顯貴。

  聊了幾句家常,李元徽告辭離去,回到自己辦公的東廂,趙二還在埋首案牘。

  雖然跟同樣是太宗的二哥比起來,趙二差出了十萬八千里。

  還因為高粱河的「壯舉」在後世成了著名車神。前世短視頻刷過的一個的段子。

  《宋史太宗本紀》:帝深沉英斷,概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偉人注曰:但無能。

  雖然跟那些個天花板級別的人沒法比,但李元徽還真是不敢小看這位。

  回憶了一下這些時日,這趙二處理各種文書和雜務,包括在軍中接人待物,居然沒有任何的錯漏之處。

  不愧是真正帶領大宋完成基本統一,又鞏固了趙宋根基的人。

  有點東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