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紛紛來投

  第199章 紛紛來投

  張弘平從石亭離開之後,乘坐大船於兩日後趕到了蕪湖。

  曹元靜聽說了之後立馬和兄弟曹成出門相迎,「日思夜想,終於把張先生盼回來了。」

  張弘平拱手道:「有勞陛下惦念。」

  幾人一道入城,張弘平這才將這十幾日的所見所聞說了一番,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東燕將伐荊州,若我再度出兵,則曹烜必亡,曹烜若亡,東燕即可三面夾擊關中,西燕也將不存.為長久計,暫時不與曹烜計較,讓其全力抵禦燕軍。」

  曹元靜聞言有些沉默,對於曹烜他自然是憤恨無比的,雙方既有法統之爭,又有背盟之怨。

  但張弘平說的也的確在理。

  如果不是梁王造反,讓大燕被分割成東西兩燕,那無論是東魏和西魏,恐怕都沒有機會冒頭。

  即便是如今,洛陽的東燕仍舊在名義上占據著大半個天下,一旦讓洛陽方面把荊州收回,占據關中的西燕政權也就危險了。

  屆時,江東也是獨木難支。

  因此,眼下的局勢就是唇亡齒寒。

  見到曹元靜還是猶豫不決,張弘平繼續道:「陛下,我們去年攻打濡須口,損兵折將,何故?一者是燕軍據險而守,二者是我軍雖眾,卻遠不如燕軍精銳。此次我前往石亭見李揚州,觀其部,令行禁止,整齊有序,且兵甲齊備,堪稱精銳。而我軍數十萬眾,只有將帥親軍堪稱精銳,用以驅使眾軍,此戰法足以縱橫江東,卻遠不足與中原豪傑爭鋒,燕軍若要進攻被荊州,我當揀選精壯為戰兵,裁撤老弱以為輔兵、屯田,勤加操練,使各部洞悉軍法行陣,以待將來。」

  這番話說完,曹元靜是終於點點頭,「張先生所言甚是,不過我之彭澤、柴桑以被西魏攻取.」

  張弘平道:「此事易爾,只要將洛陽將要征討荊州之消息告知,曹烜必定會歸還柴桑、彭澤,並手書致歉。」

  「好,就依張先生所言。」

  曹元靜最終還是同意了張弘平的意見,兩人之間絕對稱得上是君臣相得。

  隨後,張弘平也就跟曹家兄弟拿出了自己在敵營十餘日所作出的軍隊整編規劃來。

  首先是要對龐大的軍隊進行篩選,也就是挑選青壯為正兵,揀選出老弱來去開荒種地。

  然後又根據漢魏時期軍隊制度,重新為東魏訂立軍制和官職。

  另一邊,東魏軍的士卒直接把東燕要出兵的消息用箭矢射進了彭澤城內。彭澤的守軍不敢當耽誤,立即將書信送到了駐守柴桑的水師大都督、大將軍遊子路手中,他看到消息之後,立即派人駕輕舟前去追趕曹烜的大軍。

  很快,剛在不久前攻下柴桑的曹烜就在回師途中,行經鄂縣的時候收到了消息。

  曹烜見到這份書信之後,思慮再三,又跟一眾將領商討,還是沒能做決定讓出柴桑和彭澤。

  畢竟是好不容易打下的來的地盤,就這麼讓出去,卻是有些捨不得。而且這些事也不知道真假。所以曹烜覺得也不需要迅速做決定。

  跟東魏一樣,西魏也是要整軍。

  本來曹烜還想把軍權收歸手中,把多達數十萬的部隊裁撤到十幾萬左右,並趁機收回軍權,完善軍制。

  但眼下的情況就讓他有些猶疑。

  精兵簡政不是問題,但要是把這些大將的兵權都收回來,那面對燕軍進犯,是要出問題的。

  回到國都襄陽之後,曹烜立即召集司徒蒯文賢、兵部尚書向拱、大司馬丁景珍等議事。

  首先是想要收回軍權統一號令的這個想法是破產了,不得不把軍權留在一眾將領手中。

  並派人通知了宛城的黃牛角,要他注意防備燕軍進犯。

  而受命之後的李元徽,也同樣在備戰。

  皖縣之戰俘虜了八千降兵,基本都是青壯,李元徽命護軍簫釋之從其中健者,得六千餘人,建號為「歸德軍」。

  意思很明顯,這是告訴他們你們歸順了有德的一方。

  隨後更是把這支新收的降兵直接交給蕭釋之統率。

  其餘全都發去屯田營了。

  這對蕭釋之來說,肯定是算是重用了。

  他雖然已經升任鷹揚郎將,但他並不是李元徽的嫡系,也不是姻親和故舊,所以能得重用完全是李元徽看他才幹過人,頗有治軍之能。

  「末將多謝將軍賞識,必不負將軍重託。」

  大帳之內,蕭釋之躬身一稽,感謝李元徽委以重任。

  李元徽笑道:「蕭將軍不必多禮,這重任就落在你肩頭了,半年之內,我要一支進退有度,聞戰則喜的精銳!」

  「末將領命。」

  蕭釋之抱拳應道,而後告退離去。

  李元徽坐在位置上,思考著下一步的江淮大軍擴軍計劃。

  眼下十八營已經初步形成戰鬥力,雖然跟中軍精銳還有些差距,但跟東魏和西魏兩個鄰居比起來那就是降維打擊了。

  並且以眼下江淮三郡糧食積累和稅賦水平,可以擴充軍隊的規模。

  最好的方案當然是讓十八營繼續擴充編制,幾百甚至上千左右規模的新兵,也不會影響戰鬥力太多。

  並且以老帶新的也能讓新兵迅速熟悉軍中規矩和行陣之法,快速的融入軍中。

  至於從頭組建一支新軍的難度,和已經成型的軍隊擴充編制完全是兩碼事。

  不過眼下各部都在各處駐守,或是有任務,於是他就學習了一下後世的新兵訓練方法。

  先讓各部的抽出一個都尉或者校尉,帶領隊正、什長和伍長,去負責訓練新兵。

  至於徵兵,則曉諭各縣配合。

  不過讓李元徽意外的是,徵兵的消息一經發布,廬江本地的豪強都帶著部曲來投軍,以周本的叔父周虬、堂弟周敖為首,另有舒縣豪強李肅,李義恭兄弟,皖縣大族喬氏家主喬孝玠。

  這些強宗豪右可不是帶著幾十個人來投軍,是上來就要舉族相托的架勢。每家少說都有數千部曲。

  李元徽都被這些人的熱情嚇到了,急忙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好好招待。

  隨後又跟李青蓮、郭風和等人商議之後,最後才定下安置方法。

  這些大族舉族投軍,也就意味著你不能給他們的官職太低。

  於是乎,周虬、李肅、喬孝玠等六人,皆授鷹揚郎將。

  另有周敖、李義恭、劉晉卿、成浚、王均等數十人皆為校尉。

  各自授予其官職之後,李元徽將這些人的部曲,合計兩萬四千餘眾,分作六部,由鷹揚郎將領之,又以廬江太守盧象為江北護軍,都護六部。

  李元徽心中清楚,若沒有這位廬江太守盧世叔的思想工作,這些大豪絕對不會這麼痛快的舉族投效。

  所以,投桃報李是個很好的美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