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素無大志

  第192章 素無大志

  在爆竹聲聲和新挑換舊符喜慶之中,天盛十三年緩緩的走入歷史塵埃之中。

  光平元年正式到來。

  此時,隴右、河西局勢已經明朗,西燕失去了涼州這一重要臂助,對隴右不再擁有地利優勢。

  唐公李源在見過慕容阿保之後不久,就收到了成都的軍報,方才得知南中叛亂。

  自率萬餘精兵往回敢,等他過了劍門關,已經是光平元年二月了,這才得知了大娘子平定南中的消息。

  得知此事的李源比起知道李二收取涼州還要驚訝。

  幾乎是差不多同時,大江下游的江淮方面也得知了南中叛亂已平。

  李元徽聽說消息之後,初時覺得很離譜,在一想想,倒也正常。

  大姐是誰啊?

  古代女子領兵打仗的,刨除掉花木蘭這種不見史籍的,其實真沒幾個。

  宋金時期的楊妙真,明末的秦良玉,再就是平陽昭公主了。

  不是沒有,但是真的很少。

  不過他也沒時間感嘆自家哥哥姐姐的豐功偉績,馬上就有讓他頭疼的事來了。

  新任揚州刺史高智興已經進入江淮地界了,目前人正在壽春。

  李元徽沒有一點去見他的想法。

  雙方都是封疆大吏,現在這種亂世作為都督,統兵數萬,可比刺史管用多了。

  雖然高智興在廣陵太守任上做了七八年,在江淮也頗有人望。

  但現在,江淮只能有一個說了算的聲音。

  不過李元徽倒是有些會錯了意,這高智興還真不是來跟他爭權奪利的。

  高智興停在壽春,與淮南太守鄭善道攀談了數日,又沿著壽春周圍看了看。

  「此處跟豫州雖然只隔著一條淮河,卻像是分屬兩國啊,保境安民鄭太守你功不可沒啊」

  高智興站在壽春城外的田畝地頭,看著此時還沒有緩青的麥田,雖然都是枯黃的,但他眼中卻看出了生機勃勃,看出了收穫時候的喜悅。

  出了洛陽,從潁川沿著潁河一路南下,穿過了幾乎整個豫州,所過之處,往往數百里都難有人煙。

  大片田地荒蕪,雜草叢生,狐逐兔走。

  但是一過了淮河,到達淮南境內,他們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村落連綿不絕,炊煙渺渺,雞犬相聞。

  雖然初春天氣依舊寒冷,但這裡跟淮河以北的豫州,真是對比鮮明啊。

  鄭善道聞言笑曰:「使君過譽了,我不過是做些分內之事,淮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都要拜託李將軍剿滅群賊,如今江淮之地,流賊幾乎絕跡,又招募流民屯田,去年秋收梁數十萬石,除了府庫和充作軍糧之外,足夠流民食用,這百姓能吃上飯,自然也就不會四處流竄」

  高智興聽過之後點了點頭,「李將軍雖然是執劍之人,卻有活人無數的功德,善莫大焉啊。」

  鄭善道笑著點點頭,卻沒有接話。在沒有搞清高智興的目的之前,他也是不會胡亂摻和其中的。

  外一這是高智興嘲諷李元徽不務正業的意思呢?

  鄭善道跟李元徽,目前來說是合作關係,此外兩家還是世交姻親,所以在態度上他肯定是偏向於站在李元徽這邊的。

  不過這一切都得看看這兩位打算如何共事。

  高智興在壽春住了五六日,才繼續南行。一行人足有上千,其中有高智興自己的部曲護衛二百餘人,幕僚極其家眷數十人。

  族侄高盎帶領三百部曲,都是其父高晃恩養多年的親衛。

  羅士襄則帶著在自己原本在青州騎軍統率的五百餘人,也是跟著高晃征戰多年的精銳驍騎。

  這支五百人的精銳,前年跟隨高晃回到洛陽之後,一直就被安置洛陽近畿。

  中軍整編之時,兵部還以為是高晃用來吃空餉的,也沒把這五百人放在眼裡,接過這次直接被高晃親自走的程序,調去揚州都督府了。

  此外,他們還一併帶來了兵部劃撥給揚州的軍械。

  幾日後,合肥新城,李元徽帶了一眾僚屬來迎接刺史高智興。

  都督府內舉行了一場還算盛大的宴會。最起碼在禮數上,得讓人挑不出不是來。

  一席過後,賓主盡歡。

  第二日一早,高智興來見李元徽,並約他要出去走走。

  李元徽欣然應允,能直接聊最好不過了,大家劃下道來,最好是井水不犯河水。

  不過跟他想的略有出入,高智興並沒有跟他談論大家怎麼治理揚州的問題,也沒有談及職權。

  而是如同在壽春一樣,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說了一遍,並再一次盛讚李元徽的見識和決斷。

  「如今天下喪亂,幽冀二州去歲方遭兵禍,少說也要三五年能夠恢復舊日之盛,荊楚、江東落入敵手,關中、河東為賊所據,中原天災人禍,以致民眾流離失所,聚眾為寇.唯巴蜀、江淮,可使小民不移而活不知將軍,據此間,可有遠志?」

  兩人站在合肥新城的城牆望樓上,可以遠眺不遠的將軍山,和淝水。

  但放眼望去,更多的是此時尚且枯黃的麥田,雖有有些地方已經略微見青了。

  李元徽聽了高智興的話之後,並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想了半天之後,才緩緩道來。

  「不瞞高使君,我這人素無大志,家中兄長皆賢於我,自幼文不成,武不就,呵呵,莫說是家中兄長,就是我長姐之果決,也遠勝我」

  已經聽說了李大娘子平定南中叛亂的高智興,聞言卻是搖頭笑了笑。

  他是把這些話當做眼前少年將軍的自謙,畢竟未及弱冠就官至一州都督,鎮南將軍,大燕立國以來宗室也沒有升遷這麼快的。

  偏偏這位置還讓他坐穩了.這就更不用說去年先帝駕崩之後,以書信示警皇帝,要他提防并州的梁王。

  結果就是梁王果然造反了.新皇帝慕容超可是當著文武大臣的面親口說的,「悔不聽李元徽之言」。

  濡須之戰又擊退了東魏曹賊二十萬大軍進犯,讓江淮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你的文不成武不就?

  「將軍未免太過自謙了,此間只有你我二人,將軍少年英器,怎麼會無大志?」

  李元徽聞言略有些尷尬,他是真覺得自己水平不太夠,但特麼對比周邊一群英雄豪傑來說,好像自己這水平還可以?

  但自己這番操作也就算了及格啊,主要是老哥們還沒發揮呢,所以他還真不是裝蒜。

  「使君莫要誤會,我所言都是肺腑之言,有些事,眼下還未分明,日後使君就知道我今日所言不虛了.」

  「我這人的確沒什麼鴻鵠之志,幼時就想著籍父兄之威名,做個尋常紈絝,富貴閒人,奈何時勢推波助瀾.」

  「眼下,我所願,是經營江淮三郡之地,讓這裡的百姓不為賊寇所侵擾,能夠在農忙時候耕種,收穫,閒暇時的勞役不要多到累死人,每年交過賦稅之後,能有餘糧過冬,能一直吃到開春下一茬糧食收穫之後.」

  「有吃的,有住的,要是隔三差五,逢年過節能吃上肉就更好了」

  說了半天,李元徽感覺自己好像有些跑題,這些事都是高智興這個刺史該乾的。

  隨後話鋒一轉道:「.當然,還要平滅東西兩魏之曹賊」

  高智興聞言不由一笑,「將軍所願,亦是高某之願。」

  李元徽聽他這麼話說,也跟著笑了起來。

  他其實沒說假話,只是把那「江淮三郡」換成另外兩個字就更貼切了。

  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