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名震西陲

  第184章 名震西陲

  雖然天下大多數地方還在打仗,兩燕兩魏互相對峙。

  但對於李元徽治下的江淮百姓來說,日子還算不錯,過得去。

  沒兵禍,沒天災,賦稅和徭役都在能夠承擔的範圍之內,甚至都有不少百姓都在偷著感嘆,這先皇死了,日子怎麼反倒好過了?

  當然這話可不敢明著說。

  但對於目前主政的李將軍,百姓多是感嘆他的年輕,才十幾歲的當了大都督,好像心腸還不錯?

  畢竟之前的太守和將軍們可沒人管他們餓死不餓死。

  屯田的收穫很不錯,按照此前的約定,三成糧食撥給了淮南郡。

  畢竟種子、農具方面都是淮南郡方面提供的,要不李元徽上哪去調撥這些去?

  糧食方面,都督府大概分得了二十萬石軍糧,足夠五萬大軍能吃大半年,而秋收之後,也還是要繼續耕種的,江淮這邊是一年兩季。也就是目前屯田面積,就夠養現在這五萬大軍了。

  不過屯田面積還是要繼續擴大的,畢竟這軍隊的規模也得擴大。

  負責屯田的典農校尉陳瓊,直接升官了,被封為典農中郎將。畢竟實際他負責的,可是好幾萬的人隊伍。

  屯田隊伍除了耕種之外,也是要進行軍事訓練的,有點類似於預備役。各軍如果出現大量戰損缺額,就從屯田營裡面選拔精壯。

  而屯田營的流民對於這種安排也並沒有意見,因為他們都按照春耕時候的約定,分到了自己應得的糧食。

  這個年頭,沒什麼比糧食更重要的東西了。

  人沒吃的,就得餓死。

  即便是上升到戰略層面,糧食也是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無論是作為穿越者,還是自幼接受的家族教育,李元徽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都足夠深刻。

  所以在戰事結束之後,定下封賞名單之後就開始關心其秋種和糧食存儲等情況。

  畢竟江淮這邊是一年兩季,這茬麥子收了,馬上就得下一茬了。

  並且在古代,糧食的存儲尤為重要。

  李元徽是挨個倉庫過了目,看到成袋子的糧食碼成垛,溫度濕度都沒什麼問題之後,又特意囑咐了管理糧食倉儲的主簿張撫,嚴防監守自盜。

  負責看管的吏員們,偷著賣些糧食,若是數目太多對不上仗就直接「走水」了,這可不是什麼稀奇事。

  李元徽的眼底可是不揉沙子的,敢在軍需供給上給他找事,一定得弄死。這種事必須一開始就杜絕。把紅線畫出來,誰碰就弄死誰。

  想要好處去別處弄去。

  關二爺怎麼敗的?那不就是後面管後勤的出了問題。窟窿填不上了,先是起了把火,後來交代不了乾脆投敵賣了個乾淨

  除了關心糧食和軍械等後勤問題,朝廷也發了回函,同意李元徽所請,撥付戰馬和具裝、大鎧等。

  這樣一來,李元徽就得加緊選派人手,擴充重騎兵了。

  兵員方面,是從四個輕騎營裡面挑選精銳。至於主將,李元徽想了想之後,決定讓堂兄李玄道出任。

  重騎兵是相對來說,比較專業的兵種。比如衝鋒隊形如何排列,行軍多少里要換馬,日常的訓練組織等。

  這一點無論是常雁衡還是張堅、張鎮惡,都沒有統領重騎軍的經驗。

  堂兄李玄道本就驍勇過人,之前也在中軍的重騎任職過都尉,非常了解重騎兵的作戰和訓練。

  於是,突騎營就直接交給李玄道。

  值得一提的是,劉玄機的夫人,李十四娘,就是李玄道的親姐。

  「十五哥,突騎營我可就交給你了,人,全軍你隨便挑,馬和甲冑、軍械,都在路上,一個月內就能從洛陽發過來.」

  李玄道的長相,也是遺傳了李家人的優良傳統,長相俊朗,劍眉星目,身形矯健。

  十八歲的年紀,比李元徽要大兩歲,族中兄弟排行十五,所以李元徽叫他十五哥。

  「十九你放心,這突騎營就我一定幫伱帶好.」

  李玄道跟李元徽並肩站在突騎營的校場上,看著正在訓練馬術的新騎手。

  表過決心的李玄道瞥了眼四周,然後低聲問道:「聽說,四伯他們也出兵了?」

  蜀中出兵的消息,還是從長江上游傳下來的,李元徽其實也所知甚少。畢竟兩邊都沒法策應,不過三哥在出兵之前還是給他寫了份家書,派遣心腹走長江水路送到江淮的。

  所以多少還是知道一些。

  「嗯,上個月月初從漢中出發,有十萬大軍,現在也應該快到隴右了。」

  「若這次四伯和九哥他們能拿下隴右,就能一窺關中啊」

  說道這,兄弟兩人相視而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兩人都姓李,同出一族,這種血脈相連的關係在大多數時候,都非常牢靠。

  特別是干一些比較危險的事,比如造反之類的。

  另一邊,幾千里之外的祁山道。

  李源終於率領六萬餘人的大軍,和數萬民夫趕到了隴右。隨後,立即以三郎李玄慶為左統軍,命其率領本部的三千飛軍和六千人的板楯蠻軍、外甥王翊所部四千人步軍,羌王楊萬敵所部的四千騎軍,為前部,輕裝簡從,迅速支援街亭方向的慕容阿保。

  隨後又命女婿柴榮為右統軍,統領本部四千人,以及劉思行、許世開兩部各三千人,加上氐人首領符飛所部三千騎,奔赴隴西郡,阻擋涼州之軍。

  自領本部兩萬餘人,以及氐人首領強勇所部騎軍三千,巴郡、蜀郡、南中等地豪強部曲六千餘,合計大軍三萬,在李三郎後面,目的地同樣是街亭。

  臨走之前,李源還特意囑咐女婿柴榮,要他一定要沉住氣,勸說二郎不要輕舉妄動。

  如果二郎不聽勸,你不要跟他胡鬧,一定要把隴西守住。

  狄道、故關都可以丟,但一定要守住襄武。

  李源還是比較了解自己兒子的,四個嫡子之中,二郎是行事最為果決的。

  若是兵力不足,應該還會選擇堅守,一旦有援軍到達,勢必會主動出擊。

  不過他還是低估了自家二小子的膽氣。

  有沒有援軍,對他來說,根本不重要。

  在柴榮的援軍剛上路,奔隴西方向疾行的時候,李二鳳親自率領三千騎軍,趁著蕭卷部初到故關立足未穩之際,攻其不備,展開突襲。

  在洮水河畔,以三千騎軍大破兩萬涼州軍。

  蕭卷本人被親衛抱著倉皇而逃,兩萬涼州軍雖然精銳,但經過長途跋涉本就有些疲累,又覺得己方擁有優勢兵力,敵軍不敢出城作戰,誰知道偏偏遇上李二鳳這個大神?

  猝不及防之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部眾四散奔逃。

  取得全勝之後的李二鳳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將所部三千精騎分作數隊,分別以張謹、竇琮、劉宗訓等領之,輪番追擊,持續追擊數百里,一直追到洮水和黃河匯集之處。

  涼州軍因為李二所部的騎軍追的急切,始終沒有機會進行整隊再戰,投降者極多。

  最後統計戰果,涼州軍兩萬餘人,戰死兩千餘,投降的就有萬餘人,餘下皆四散奔逃。

  涼州都督、征西大將軍蕭卷運氣好,在其子蕭克夷的建議下沒有選擇向北狂奔,而是在親衛保護向西逃竄,最後逃出了生天。

  其餘如西平太守穆長陵、金城太守王僧第、酒泉太守魏華、鷹揚郎將達奚長孺、河西豪強竇准等人全部被生擒。

  李二郎之名,從此名震西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