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苟安
之前大燕派遣左領軍將軍趙翊帶著幾萬人跟他們耗著,注意力一直在忙放在各路心懷不軌的宗室身上。
現在洛陽朝廷雖然連續遭遇重擊,還失去了關中,以至於兩個「燕朝」分庭抗禮。
但作為正統的洛陽朝廷,還是對大半個天下有著足夠的影響力,若是瓦崗不跟洛陽方面議和,那麼洛陽朝廷真的很大可能會集中全部力量先把瓦崗翦除了。
因為他們暫時已經拿「西燕」沒有辦法,但卻有實力先把瓦崗打掉。從而穩定後方。
而長安朝廷現在肯定是也是要消化關西諸郡,乃至隴上的。無力進攻洛陽地區。
對於瓦崗來說,其實現在最好的選擇是接受招安,先把好處拿到手,贏得發展的機會。
翟讓未必能把所有問題都想透,但有人可以。
所以在楊邃開口之後,翟讓也就讓眾人安靜下來。並且讓人先帶著使者下去休息,說是要商議一番。
「翟公,青州靠海,有鹽鐵之利,又有黃河、泰山之險,足以養兵十萬,齊國據此以成五霸,我等可暫居之,待天下有變,再行打算。」
翟讓聞言點了點頭,翟弘還要再說什麼,大概是覺得丟了面子,但翟讓直接沖他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說了。
「諸位,我等聚義不是為了翟某的高官厚祿,而能有一口飯吃,不用死在遼東的冰天雪地了,也不用累死在運河裡,現在朝廷給我們青州之地,足夠咱們這些人吃喝不愁,可若是不應洛陽朝廷,立即就要跟他們打個你死活我,就算僥倖贏了,其他人可願意放過我們?不過是與他人做嫁衣罷了,若是以兄弟們的鮮血,只為了翟某換個什麼勞什子的王號,那翟某要他何用?」
「且唇亡齒寒,如今突厥人在河北肆虐,若是我等與朝廷鬧個不休,到時候說不定要被突厥人撿了便宜.」
這一番話說下來,眾人也是偃旗息鼓了。畢竟剛才說的豪氣,但真要是打起仗來,他們還真就沒在朝廷手裡討的過什麼便宜。
只不過是仗著兵力多,欺負欺負各郡的郡兵、民壯罷了。
趙大之前兩萬多中軍精銳可就是追著他們好幾萬人打。
還說什麼啊?還有什麼可說的。
最後商議來商議去,翟讓除了青州以外,還要了運河以以東的所有郡縣。
其中就包括東平、魯郡、任城郡。
不過他們現在主要占據的東郡、山陽、濟陰全部都要交換給洛陽朝廷。
這些經過李孝儼的傳信,很快就得到了洛陽方面的認同。
十日後,洛陽方面正式下達了詔書。
封翟讓為「鎮東將軍」「青州牧」「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魏國公」「使持節」。
並將青州以及運河以東的郡縣的人事權力也都交給他了。
宣讀完詔書之後,李孝儼將詔書交給翟讓,「恭喜了翟將軍,日後就是同僚了。」
翟讓笑道:「多謝李散騎斡旋。」
隨後李孝儼又跟楊邃互相見禮,「楊世兄,許久未見,別來無恙。」
「李大郎,別來無恙。」
李楊兩家也不算有特別的交情,但同為關隴大族,彼此之前也是有些故舊的。
雖然李家四郎是楊家苦主,但那種時候各為其主,現在楊家諸人跟著翟讓再度歸屬朝廷,有些事心裡記著就行了,沒必要時時刻刻掛在嘴邊。
此間事了,李孝儼和慕容無忌也就離了濮陽,準備西去,返回洛陽。
卻沒想到在城門口,遇到了崔孝同、秦伯圭等五人。
「我與幾位此前可是見過?」李孝儼不認得他們五個是誰,但隱約覺得面善,應該是見過。
崔孝同抱拳道:「回李君,我等是齊郡太守舊部,前年在洛陽,曾經到過貴府上盤桓,還曾受過李平南的恩惠。此時在此,是來給李君送行的。」
李孝儼聞言一愣,李平南?隨後意識到這是自家老四之前的官位。
「哈哈哈,看來你們的消息也不靈通,舍弟四郎如今已經官拜鎮南將軍,都督揚州軍事,前些時日曾經率軍趕赴洛陽,後來江東告急,如今已經回江淮主持大局了。」
崔孝同等人聞言也是一笑,「想不到李郎君如此官運亨通,真是意想不到啊。」
幾人說完之後,執意護送李孝儼等人在濮陽北面的黃河邊上了燕軍水師的大船,這才告辭離去。
李孝儼看著幾人離去的背影道:「這幾人器宇不凡,都是忠義之士,想不到我家四郎交際如此廣大,這瓦崗軍中還有他的故交。」
慕容無忌笑道:「先父與我說過,李鎮南乃是有大氣運之人。」
李孝儼聞言笑了笑,「大氣運我是沒看到,不過四弟的運氣,確是不錯。高陽貞王於有四郎提攜之恩,還是四郎和晉陽長公主殿下的媒人.可惜啊.」
說道這,兩人臉上的笑容都消失了。
慕容頜死後,諡號「貞」,贈太尉,所以都稱其為高陽貞王。
慕容無忌則想起了其父很早之前對他的忠告,如今看,大燕還真就風雨飄搖了。
他也不禁感慨,先父慕容頜雖然素來不以才智見長,甚至一度被認為是朝中的佞臣,只會對先帝阿諛奉承。
但現在看,他的父親並非那般淺顯之人,應該早就看出了大燕的問題所在。
若是父親早些跟先帝建言,能否改變大局呢?
想到這裡,慕容無忌自嘲的搖了搖頭,不可能。父親之所以選擇做佞臣,那是因為他了解先帝,做忠臣肯定沒什麼好下場。
所以,不如揣著明白,裝糊塗。權力富貴應有盡有,只是不要太能幹就好。
不過最後,他還是做了先帝的忠臣啊.
洛陽,回來的吳王慕容鞅請命,要入軍中效力,哪怕只是做個小卒也好,跪在大殿上號泣不已,說要為國效力。
這麼一來,群臣都沒法反對,慕容超也只能答應讓他進入尚在組建和整編之中的中軍。
新的中軍,十萬人,分為八軍,一軍一萬兩千五百人。
分別號為左右羽林,左右虎賁,左右龍武,左右豹韜。之前的軍號全部廢除。
隨後又任命左將軍鄭果遷為左羽林將軍,前將軍周王慕容奉賢遷為右羽林將軍。
金城郡王慕容令為左虎賁將軍,右將軍普姑蘇遷為右虎賁將軍。
後將軍薛綦遷為左龍武將軍,虎賁郎將段武臣為右龍武將軍。
虎賁郎將陳棱為左豹韜將軍,虎賁郎將韋孝矩為右豹韜將軍。
同時,以吳王慕容鞅為中護軍,左羽林將軍鄭果兼任中領軍,夏王慕容麾為中都護,節制諸軍,監護諸將。
命大將軍李神符為行軍大總管,節制徐州都督裴敏之,荊州都督長沙王慕容德輿,豫州都督傅修之,河南尹高懷禮四人極其所部兵馬,合計七萬大軍,北渡黃河,抵禦突厥,以支援魏郡一線。
又曉諭天下,准各郡太守自行募兵,組織團練,各州郡大戶強宗皆可結社聚兵,保衛鄉梓。
這道詔書,其實是有些多餘的,因為有遠見的人,已經在做了。
各地的強宗豪右早就開始修建塢堡、城寨,並組織佃戶練兵習武,對抗流寇的劫掠。
有的大塢聚攏上萬,甚至數萬人,頃刻間就能聚兵數千。
這樣的一股勢力,他們所缺的,只有一個名分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