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合肥

  第131章 合肥

  在壽春待了五六日,李元徽跟鄭善道除了商議屯田的事,也從壽春的武庫之中撥出不少軍械,把老朱的淮南兵全副武裝起來。

  隨後才率眾,南下走陸路前往合肥。

  幾日後,李元徽和麾下幕僚以及兩部兵馬合計兩千餘人到達了合肥新城。

  遙望不遠處的城池,李四問道:「眼前這座,就是張文遠以八百鐵騎大破孫仲謀十萬大軍的合肥城?」

  來迎接的校尉殷拱解釋道:「此處是新城,張文遠拒孫仲謀的合肥是舊城。而這座新城是後來魏國名將滿寵營建的,舊城在城東三十里處。」

  「原來如此。」

  合肥,最初是周王室所封廬子之國,後來廬國從屬於舒國,舒國又從屬於楚國。

  由此可見,廬國不過是個小國,合肥也不過是個小城。

  到了後漢建武年間,光武帝封鑒譚為合肥侯,成為了合肥侯國,才開始稍有營建。

  後經歷戰火喪亂,直到漢末揚州刺史劉馥單馬營造合肥,從廢墟之中再度營造城池,修建城壘,成為一座軍事要塞。

  這座合肥城也就是張八百大破孫十萬的地方。

  後來滿寵提議,在舊城以西三十里處修建新城,南臨淝水,也就是古施水故道,西鄰雞鳴山、將軍嶺,主要作為軍事用途,平時駐軍四五千人,最多能夠容納七八千。而舊城作為居民區和商業區,僅派少量部隊駐守。

  兩城並立這樣的格局,一直持續到大燕。

  不過原本新城駐紮的大軍,卻沒有必要,如今合肥只有一千五百餘駐軍,分屬兩個校尉。

  殷拱,周本。

  合肥的規模並不大,當其本身占據高崗,周邊又有施水極其支流,巢湖和周邊的眾多小渚為掩護,因此城池雖小,卻易守難攻。

  李元徽在城外的時候,就開始根據地勢,籌算如何用兵。

  這樣的城池,想要完全包圍起來,是很困難的。因為地形複雜,水流縱橫,這讓許多地方都根本沒法駐足。

  如果相距過遠,幾萬人馬拆分出去,彼此都不能形成呼應,甚至是包圍作用都起不到。

  「真不愧是讓孫仲謀望而興嘆的險地啊。」

  眾人聞言都隨之發笑。

  提到合肥,這個淮南重鎮,有兩個根本繞不過去名字。

  張八百,孫十萬。

  雖然眼下這座城,並不是他們當年交鋒的那座舊城。

  但孫權第五次進攻合肥,就是被這座堅城抵擋,最後無奈退兵。

  合肥新城有三座城門,東側門和東中門,以及西門。

  其中東中門算是主城門,又名征東門,李元徽率眾從此處入內。

  合肥在曹魏時期,特別是於東吳對峙時期,很長時間內都是征東將軍治所。這座始建於滿寵的征東將軍府,也就成了李元徽的平南將軍府。

  這座府邸雖然是很久沒有居住,但因為李元徽年前就定下了要把這裡作為治所,所以淮南太守鄭善道在上任之後就派了人過來修繕。

  如今已經煥然一新,足以安置整個平南將軍府辦公,並作為李元徽本人的居所。

  而將軍府周圍,也修建了不少的民宅,以供僚屬家眷居住。

  李元徽對這些準備很滿意,因為舟車勞頓,將各部安置好後就去休息了。

  第二日,才正式在自己的平南將軍府內召集各部將領以及僚屬議事。

  參軍李青蓮、謝巽、張撫、長史曹策,別部司馬朱興宗,校尉馬得意,王統,殷拱等。

  將軍府中庭,大纛高懸,李元徽高坐帥位,身後擺放著節杖。

  等一眾僚屬參拜之後,議事開始。

  李元徽也沒搞虛的,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一,是讓原本就駐紮在合肥的校尉殷拱,負責收集大賊郭鳳凰的軍報,拍出哨探斥候打探軍情。

  第二,就是屯田。

  都尉陳瓊直接就被提拔為校尉,卻是典農校尉,跟平南將軍府的幕僚張撫、謝巽等人,一併負責屯田事物。

  第三,徵兵。

  平南將軍負責淮南、廬江、廣陵三個郡軍務,而他現在麾下直屬的兵馬只有老朱、張堅的一千六百人,從洛陽帶來的騎兵一千人,駐紮在廣陵的原徐州軍四千人。

  此外廣陵郡兵兩千,淮南郡郡兵不足四千,廬江郡兵兩千有餘。這八千人雖然也歸他節制,但同樣也歸各軍太守統轄。

  合肥城內的一千多駐軍就是如此。

  而廣陵那四千徐州軍,遲早是要重新交回徐州都督統轄的,只是暫時歸他節制。

  所以李元徽打算借著屯田的名義,收容流民,上者充軍,下者屯田。

  其餘各部也一樣,把老弱揀選出去,當輔兵屯田。

  初步計劃,除了各郡的郡兵以外,李元徽打算將手下的軍隊擴充八千人至一萬人左右。

  當然,這只是初步。

  依照他現在的預計,只要這三個郡穩定下來,養個幾萬軍隊都不是問題。

  不過眼下,他無論是招兵買馬,還是囤積糧草,這些事都得穩著來。

  步子不能邁的太大。

  畢竟現在大燕天下還沒大亂呢,只是小亂。所以他需要低調一些,可以借著征剿大賊郭鳳凰的名義,擴軍至八千人。

  等到風向大變就可以明著招兵買馬了。

  而第一批招兵,李元徽打算親自訓練。

  他在出發之前,表兄竇羨君、表弟竇奉節,堂兄李玄道,李孝齊,堂弟李恭仁,李孝訓,李孝宗,好友於仲亨,這些都投奔而來。跟著他一起來了江淮。

  這些人各個都是騎射俱佳,通曉軍中法度。正好是合格的軍官團。

  李元徽的打算是直接就讓他們負責招兵,行校尉之職。以此為班底,組建他的嫡系中軍。

  此外,立下戰功的張鎮惡,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兵得他自己招,額度是一千二。

  比老朱和老張還多些。

  此外,李元徽還曉諭江淮各處,鼓勵各地的豪強率部從軍。

  畢竟這民風彪悍的江淮,沒有如崔盧李鄭王,韋杜裴薛楊這樣的一等世家門閥,但武斷鄉曲的豪強卻是不缺的。

  這等豪強雖然郡縣橫行,卻沒有進入朝中的為官的機會,除非是搭上李元徽這等貴人。

  而且面對將要到來的亂世,李元徽覺得,跟本地強宗豪右合作是一定要進行的。

  但怎麼合作卻是有些說法。

  廣陵最大的強宗,肯定是江都張家。烏程侯本人雖然沒出過面,但他的兩個孫子可都在自己麾下效力,張五送自己名劍更是一種表態。

  淮南之前有慕容安國在,這人造反不行,但治理地方還算可以,淮南各地連個塢堡都沒有。

  廬江,這個地方也是出精兵的地方,廬江郡的士卒,與丹陽兵交相輝映。

  早在三國初期,曹操就與夏侯惇、曹洪等人南下揚州募兵,當時的揚州刺史與曹洪交好,因此收穫了「廬江上甲」兩千。

  能稱之為「上甲」,自然是精銳無疑了。

  當然比起「廬江上甲」,廬江賊更有名了,什麼陳策、梅乾、雷緒、陳蘭,都聚眾數萬人,這些人的勇猛程度可不比臧霸縱橫青徐來的差。都是曹操派遣大軍精銳才剿滅的。

  而現在的廬江也是江淮三郡之中目前最為混亂的,除了境內有大賊郭鳳凰之外,還有數個聲勢不弱的巨盜。

  這也是為什麼李元徽要把平南將軍府放在合肥的原因,離廬江近。

  只有搞定廬江,江淮才能安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