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番外故事(十四) 實現超高航速的次世代發動機技術

  秦克是夏國「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真正執牛耳者之事,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

  想想也不奇怪,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放著這麼一個世界最頂級、關鍵正處於三十多歲年富力強的偉大科學家不用,讓他專心教書育人的,哪怕是求爺爺告奶奶,也必定會讓他參與對國家來說有極重要意義的工程項目。

  現在這個以「夏國后羿號火星探測器研究項目」為代表、以宇宙航空航天發動機技術突破為關鍵點的「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毫無疑問就是各國眼中,值得夏國「動用」秦克院士的偉大工程。

  印證眾人猜測的是,除了寧青筠也掛著個「技術副總顧問」的頭銜外,秦克的岳父寧宗訓、岳母紀秀玉,同樣是這個「夏國后羿號火星探測器研究項目」的核心成員,均掛著副總工程師的頭銜。

  ——至於總工程師,則是一位已年過八旬的夏國科學界老前輩,早已處於退休狀態,所以寧宗訓、紀秀玉實際上就是這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對於寧宗訓與紀秀玉這兩個長期「消失」在世人視野里,卻忽然在五年前逐漸以航天航空技術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夏國科研界的神秘院士,世界各國都給與了極大的關注,從公開的信息來看,這對五十多歲的院士夫婦以前是研究火箭推進器技術的,至於是真是假,就沒多少人能查得出來了。

  一門四院士,均集中到「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中,這樣華麗的陣容足以吸引世界各國的目光。

  其實也是秦克故意為之,畢竟引導世人將目光關注於某一個公開的引導,就能更好地掩飾住他和寧青筠秘密參與的量子芯術研發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市場商用化,乃至是白銀機甲的研發項目,避免「Q先生」身份的泄露。

  ……

  不過也不算是做戲,秦克明面上確實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到「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中。

  此時他就在召開著事實上宇宙飛船發動機技術的專題研討會。

  發動機技術是「夏國后羿號火星探測器研究項目」的關鍵,但絕不是最終目的,夏國的目標是實現載人宇宙飛船發動機技術的突破。

  探測器與載人宇宙飛船,無論從體積還是載重量來說都不可同日而語,探測器一般也就在400噸至600噸之間,而載人宇宙飛船,尤其是能運載一萬名乘客及大量生存、建設物資的大型宇宙飛船,重量超過1800萬噸,兩者根本不是同一個數量級的。

  而發動機提供的動力更是太空飛行器突破大氣層、進入太空的重中之重。

  目前主流的技術,主要是發動機控制燃料和氧化劑混合燃燒後,向外急速噴出高溫高速的氣體,以此為反作用力,推動太空飛行器加速進入太空。

  但夏國不一樣,控制了小型聚核變的應用技術後,夏國就相當於擁有了可以媲美太陽的能源。無論是產生的能量還是成本,都遠遠超過了主流的以液氧煤油、液氧液氫、液氧甲烷等氧化劑和燃料為核心的化學燃料組合。

  后羿號火星探測器能實現超越當今時代的超高航速,關鍵就在於小型聚變技術在發動機上的應用。

  為了給龐大的宇宙飛船提供更充沛的動力,聚變反應堆就要從「小型化」轉化為「中型化集群」,並要儘可能地將能源轉換功率提升至85%以上。

  以此為動力的發動機更是面對重重困難,攻克高效、穩定、長壽命推力室技術,大功率、高效渦輪泵技術,以及發動力的集群技術,這些技術又涉及到材料學、動力學、熱能學、電力學等諸多學科,目標是使發動機在長時間的高功率運作下,依然有較高的壽命裕度。

  按正常的科技速度,想達到上述目標,起碼要三五十年的研究時間。

  不過夏國有兩大優勢,足以將這個時間縮短到五年內——這也是「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中「五年」時間的由來。

  第一個優勢是由寧宗訓和紀秀玉擔任副總工程師,這對院士夫妻倆根據神秘預言設計草圖,長期帶著龐大的科研團隊研究「諾亞方舟」式的空中堡壘,對於超大動力發動機技術的持久運轉、集群化供能的研究極為深入,而且已能直接投入實踐。

  第二個優勢自然有秦克在。

  秦克作為世界最頂尖的全子學科精通的神級物理學家,又擁有SS級黑科技知識《一種適用於進行大規模移民的超高速宇宙飛船設計圖全系列》,可以說是對超高速宇宙飛船的所有建造細節瞭然於胸,當中就包括全新型的次世代動力系統「X108AII」。

  這種被命名為「X108AII」次世代的動力系統無論性能功率還是架構的精巧度,都遠遠超越當今世界太空飛行器主流的「霍爾推進器」系列,只是夏國在精密製造方面還是遜色於西方,尤其是在材料學方面,還有相當的差距,使得秦克無法直接將「X108AII」製造出來,只能退而求其次,設計出了弱化版的「X108A」動力系統。

  別小看這弱化版,採用八個了中型低溫聚變反應堆的「X108A」動力系統在各方面依然傲視世界,起碼領先於世界十五年。

  只是「X108A」動力系統真正建造起來很麻煩,秦克自然沒這麼多時間全程跟進了,所以具體研製事項,就由岳父岳母來負責。

  寧宗訓與紀秀玉再次爆發出強大的科研熱情,兩個工作狂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個讓他們驚喜萬分的「X108A」動力系統中,利用自己豐富無比的研究經驗,想盡法子攻克當今的技術難關,將之從設計圖逐步變成了實物,為此,他們一年頂多只回京城探望兩個外孫四五次,每次也就兩三天的時間。

  但哪怕他們再廢寢忘食,依然不時會遇到難以解決的「攔路虎」,一卡就是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往往這時,就是秦克登場的時候了。

  秦克就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手握著可擦寫筆,對著視頻會議另一端的幾百個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們講解著自己的最新思路。

  「其實解決複合離子高速噴射帶來的熱量『過載效應』,並不需要一定要沿著我先前設計的『超導降溫片』冷卻方案,尤其是當前的材料技術不達標,無法提供足夠低成本、足夠成品率的超導降溫片的情況下。我重新設計了一個更常規的方案,嗯……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從一開始的設計思路說起。我的主要思路可以用這十幾數學算式來闡述。」

  秦克邊說邊寫,他一向認為,數學是描述工程的最好語言,清晰、準確,沒任何的拖泥帶水。

  「從這些算式可以看得出來,我主要利用的是電磁效應,和散熱道路內壁的銘刻紋路的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旋轉動力,讓熱氣體繞著散熱通道循環流轉……」

  在遙遠的荒漠研究基地里,偌大的會議室里黑壓壓地坐滿了人,當中有年輕的新入職研究人員,但不乏白髮蒼蒼的老研究人員,他們和寧宗訓、紀秀玉一樣,都認真地看著大屏幕上那侃侃而談,從容自信的「年輕男生」。

  秦克今年已快34歲了,在這個35歲就算是「職場棄子」的年代,這個年紀實在稱不上年輕了。

  但秦克的相貌與大學時期幾乎沒什麼變化,臉上的笑容溫和,目光堅定卻不人,讓人總會有種錯覺——這就是個普通的長得帥氣的陽光大男孩——只是在場眾人也頂多只是感嘆一聲「秦院士長得真是年輕」外,就沒半分的輕視。

  不管是寧宗訓、紀秀玉還是那些資深的從業幾十年的老工程師老設計師老研究人員,都全神貫注地聽著秦克的話,生怕錯過一個字,手裡的筆更是飛快地做著筆記。

  秦克的會議往往很高效率,沒什麼廢話,上來乾淨利落地提出解決技術難關的方案後,便神色輕鬆與眾人開幾句玩笑,勉勵一二,才結束了通話。

  接下來就由寧宗訓夫婦倆站上講台,總結一下秦克的方案,重新安排新的任務,以儘快落實秦克剛才提出的解決方案。

  時至今日,已沒人會懷疑秦克提出的方案能不能解決問題——哪怕不能,那也絕不是秦院士的錯,而是他們這些研究人員、工程師無法百分百地貫徹落實——這實在是讓他們既感慨又羞愧。

  會議結束,年近七旬的孟振禮院士摘下眼鏡,揉了揉有些酸澀的眼睛,感嘆道:「三天時間,就能提出這樣可行性極高的全新解決方案,寧院士、紀院士,你們的這位女婿真是讓人不得不心服口服哪。我最佩服的是,他不但學識淵博,思維更是與眾不同,既能琢磨出超前的設計方案,也能從平凡處入手,以精巧的構思化腐朽為神奇。就像今天這樣的散熱方案,輕鬆就解決了我們頭疼不已的熱量『過載效應』。」

  紀秀玉笑笑:「也不能太誇他。他今天這個方案也只能用幾年,真正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得努力將他先前提出來的超導降溫片造出來,並能大規模商業化。」嘴裡這樣「謙虛著」,眼裡卻掩不住的自豪。

  哪怕高傲如她,也早對自己女婿這真正的超級天才服氣得不行,也引以為豪。她和丈夫「退隱」多年,之所以能輕鬆地在這個匯聚了全國科研界精英的研究基地里做到「一言九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秦克的龐大影響力在。

  正說話間,助手匆匆遞來了一個電話:「紀院士,有電話找您,是您的家人,似乎是有什麼急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