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我們需要一場勝利
「您知道的,我們正在取勝!」溫特將軍說,但聲音略顯空洞。
從一開始,溫特將軍就做好從三個方向說服義大利加入協約國的準備:
一、義大利與奧匈帝國有利益衝突,比如奧匈帝國一直占著義大利的特倫蒂諾省。
二、協約國將承認義大利所有在戰鬥中拿下的德國或奧匈帝國的土地。
三、同盟國正在多線作戰,西線、東線、海上、還有加利波利,這使其狼狽不堪敗像微顯。
前兩點沒問題,桑理諾很大方的表示認同。
但第三點……
「我們對此還有疑慮,溫特將軍。」桑理諾毫不掩飾自己的擔憂:「同盟國的確多線作戰,但他們卻穩住了西線並在東線占上風,至於加利波利方向……」
桑理諾收住了嘴,他知道溫特將軍是加利波利戰役的前線指揮官,而它此時正陷入困境。
「一旦貴國參戰馬上就會改觀。」溫特將軍胸有成竹的說:「這幾個方向已經耗盡了同盟國的兵力,據我們的情報顯示,奧匈帝國在與貴國交界處只布署了不到10萬的兵力,你們可以輕鬆擊潰他們進而使其崩潰。」
義大利至少能動員起上百萬軍隊,100萬打10萬,哪還有不勝的道理?
溫特將軍想,這將會是推倒同盟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但桑理諾依舊遲疑,這不是桑理諾對義大利軍隊沒有信心。
再沒信心,10倍的兵力優勢也不會有問題。
問題在於,如果義大利這邊贏了而加利波利或東線輸了,義大利就會因為加入協約國而遭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瘋狂反撲,這可不是義大利所樂見的。
思慮再三,桑理諾回答:「我同意您說的,但我們需要考慮很多問題,將軍,我會盡力說服他們的。」
典型的外交辭令,溫特將軍心下一嘆,這意味著依舊沒有實質性進展,他們依舊決定觀望。
……
回到「伊莉莎白女王」號後,溫特將軍將談判的經過如實向海軍大臣報告。
他忍不住在電報里抱怨了聲:「我不明白他們在等什麼,參戰然後獲得勝利,如此簡單,可他們就是不願意。」
「恰恰是因為他們擔心無法獲得勝利,將軍。」海軍大臣回覆:「他們想知道自己沒有站錯隊。」
海軍大臣很了解這種政治上利益關係。
「他們當然沒站錯隊。」溫特將軍回答:「這難道不明顯嗎?」
海軍大臣沒回答。
溫特將軍這話帶著主觀性,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此時勝負依舊是未知之數。
最後溫特將軍無奈的嘆了一口氣,請示:「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做?繼續與其談判?」
海軍大臣考慮了一會兒,回答:「不,談判不會有用,我們必須讓他們看到勝利的希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放棄搖擺下決心加入我們!」
「可是……」溫特將軍為難的說:「我們各個方向都處在僵持狀態。」
溫特將軍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加利波利戰場也是如此。
海軍大臣在腦海里飛快的把所有戰線過了一遍:
指望俄羅斯打破僵局是不可能的,在達達尼爾海峽這個運輸通道打通前,他們能自保就不錯了。
加利波利一直在嘗試但收效甚微。
海上也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英國皇家海軍的戰略依舊是封堵,主動進攻很可能損失慘重。
那就只有一條路:西線。
海軍大臣靈光一閃,馬上給溫特將軍回電:「我們需要夏爾,將軍,需要他打一場聲勢浩大令人矚目的勝利!」
溫特將軍瞬間明了,這勝利哪怕只是短短的幾天,都有可能為協約國爭取到義大利。
……
柏林威廉大街,位於總參謀部的法金漢也收到了一些關於義大利的消息。
「他們的意圖很明顯。」莫里茨上校手裡拿著文件,上面記錄著暗中對義大利的調查:「他們秘密與協約國軍方人員接觸,還一再要求奧匈帝國歸還特倫蒂諾。」
法金漢冷冷的「嗯」了一聲。
雖然義大利沒有明說,但在這時候要求歸還特倫蒂諾,潛意思就是:如果你們不給我點好處,就別怪我加入協約國了!
這是個棘手的問題。
如果特倫蒂諾在德國手裡,法金漢或許有可能選擇用它來穩住這個「假盟友」。
問題是它在奧匈帝國手裡而奧匈又不願意。
如果強行讓奧匈帝國交出,結果只會是拉攏了義大利卻傷了奧匈帝國的感情,這無異於舍大取小。
「我們不能這麼做。」法金漢喃喃自語。
這個先例一開,義大利之後還會獅子大開口一次又一次索要領土,直到同盟國分崩離析。
然而,現在又能怎麼做?
雖然義大利沒有發揮作用,但至少沒有加入協約國!
考慮了一會兒,法金漢做出了判斷:「我們需要一場勝利,一場令人矚目的勝利。」
莫里茨上校「唔」了一聲,他初時不明白勝利與這事有什麼關係。
但稍作考慮就明白了,義大利不會傻到加入正在失敗的協約國,這能穩住它。
「是的,將軍。」莫里茨上校表示贊同,但隨後又為難的問:「可是我們,怎麼才能取得一次令人矚目的勝利?」
法金漢略一沉吟,問:「我們新戰機的訓練進行得怎樣?」
莫里茨上校惶恐的回答:「飛行員只進行兩周的訓練,可能還不足以參戰……」
「讓他們做好戰鬥準備。」法金漢打斷了他的話:「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等!」
這是政治和戰略方向的需求,戰術要無條件服從,哪怕很艱難。
「還有『上西里西亞』。」法金漢說。
「可是將軍,它還沒來得及做任何測試……」
「讓戰場對它進行測試吧!」法金漢再次打斷莫里茨上校的話:「那才是它的歸宿!」
(上圖為德國一戰末期設計的輕坦「上西里西亞」,可惜的是,史上的德國在坦克上走錯了方向,她執著於生產超重型坦克,因此直到戰爭結束該型坦克也未能走上戰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