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民生之道
大景沒有正宗的民間報紙,只有官面上的邸報和從中選取部分流入民間的京報,那也不叫報紙,說是告示還差不多,不是沒有人想做,是朝廷管控的嚴格。
馭民五術,封建制度下的荼毒之一就是愚民,印刷技術上來了但對出版物的管控卻越發嚴格,書局都難混,更遑論刊報了,尤其乾皇時候大行文字獄,你想做報紙那簡直扯淡,出首詩都能給你咬文嚼字斷章取義潑點髒水都能被殺頭,也就是如今換了皇帝,稍微放寬了,但也不是一般人能做。
和殷德現在境遇挺慘,但到底是駙馬,人家老婆是皇親國戚,是嘉皇親妹妹,是又到養心殿砸了一回桌子,才搞下來的開業許可,大臣們現在上朝看著那爛桌子千瘡百孔還捨不得換,都心說太磕磣了。
和殷德拿到皇上許可,開起了報社。
一邊搞著打皇家臉的事,一邊讓皇家給自己背書當靠山,這麼騷的事,也就林壽想得出來。
當然了,不可能真在報紙上搞什麼社論,那在這年代是被歸於造反反動的,頂多是允許發一些小說演義,或者無關緊要不帶評論的實事報導,比如報導一下誰家丟了幾隻雞,誰家大姑娘出嫁,誰家商鋪開張,林壽給和殷德提點了一下,定了個基調,天氣預報,尋人啟事,京城實事,小說演義,招工告示,以及GG位招租,這比起林壽概念中的報紙已經簡陋太多了,但是時代局限,一方面規避朝廷打壓,一方面儘量紮根這個年代的民生,一方面還要賺錢。
林壽除了讓黃老五把造紙坊和印刷坊的渠道給報社分享了一下,報社運營上的其他東西他不會指導太多,真金白銀自負盈虧,這是和殷德自己的生意,他不會插手,當然,和殷德可以跟九記外賣商定配送服務,這屬於兩家的生意往來。
秋月報社,名字其實沒啥含義,這就是原來國子監他們辦的那個秋月詩社,如今和殷德出來做點讀書寫字人能做的行當,國子監原來詩社裡的朋友以劉環之為首鼎力支持,這幫太學生會寫也愛寫,聽明白這報社是個怎麼回事,能把他們寫的東西賣出去給人看,還能賺稿費,這個愛寫小說那個愛作詩還有對那個實事報導有興趣的,國子監的秋月詩社就是如今報社的班底。
國子監的太學生們心氣兒挺高挺積極,像極了抱著一腔熱血創業的大學生,頗有願意大展拳腳的熱忱,不再是漫無目的地上著太學讀聖賢書,到了日子去參加科舉,然後入朝為官,麻木被動的走在一條既定而不知所求的路上,而是開始主動想做點什麼,林壽看著這些積極的太學生竟然升起了熟悉和懷念的感覺,這些太學生如今的狀態,與這個死氣沉沉冰冷陳舊的大景,漸漸開始顯得格格不入。
他們,開始擺脫冷氣。
林壽隨手播下種子,默默看著它萌芽。
秋月報社,只是林壽幫和殷德出了個主意,往後如何發展,全憑這些國子監的青年人自己,與他無關。
他只會靜靜坐在縫屍鋪里看著,看這萌芽是會半路夭折,還是長成參天大樹。
……
埠口旁邊,兩個卯子工正在說話。
「最近有啥活兒沒,附近找不著活兒干,快沒錢餬口了。」
「找活兒?你買張秋月報看看呀,上邊天天有活兒招工。」
「啊?《秋月報》是什麼玩意兒?」
「用九記外賣就能買,你試試。」
卯子工點上香試著花個銅板買了,一張迭著的鉛版印字灰紙,展開看還挺大,上面排版樣式也新鮮,一個個的板塊,他認幾個字,大概看出來有什麼將來幾天的天氣陰晴卦測,有什麼演義小故事,還有些京城近日發生的家長里短,還有一塊招聘GG,登記著最近哪塊工地蓋房子招工,哪個埠口來了大船招腳行,哪家招長工短工,哪家缺廚子…哎呀!這可太方便了!
「每三天出一期,那上面叫…招聘GG,我也不認字,我聽人家給我念的是這個,會換新的,多瞧著點,這找活兒可比無頭蒼蠅到處亂逛好使多了。」
卯子工點頭贊同,驚喜的翻看著《秋月報》,這上邊兒的東西可太有意思了,啥都有,也不貴,雖然有很多字不認識,但找人給念念就知道了,論實用能通過它找活兒,論消遣這上面還不少小故事咧。
《秋月報》一經推出,短短几天之內,風靡京城。
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市井小民,嘉皇案頭每期都有,萬歲爺本來覺得這事兒會不會鬧太大了,後來看了幾期也確實挑不出毛病,都是便民利民的東西,那一個「招聘GG」就給了京城多少底層老百姓方便,其他一些民間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故事詩詞,看一樂呵,都是太學生寫的,也沒有什麼反動之言,最後也就許了下來,嘉皇也沒功夫管這個,他現在忙著貪官消消樂呢。
秋月報社裡,如今也漸漸熱鬧起來,裡邊是書案,方便太學生們寫稿,外邊兒是收集新聞和商談GG的窗口,如今《秋月報》發行量大那麼多人看,在上面宣傳一下自己的酒樓鋪子那曝光量可不小,這也是秋月報社一個盈利大項,專門留了GG位,開始一期收銀多少,後來競拍的價格逐漸離譜,大酒樓們爭搶,這是後話。
另外就是真金白銀的收新聞,多是婦女兒童來說一些聽聞見聞,不會寫字可以口述,報社裡有人給寫,當然了,報社也說了,要是會寫下來交紙稿,咱雙倍價錢收,有些婦女兒童一聽,回去閒著也是閒著,開始學著認字兒寫字兒,以前不學那是不考功名認字兒又沒用,但現在這是個門道兒能賺錢呀。
京城之內,竟然掀起了一小股讀書認字兒的風潮,尤其在原來沒有很強生產能力的婦女兒童中,反正是在家待著,還能通過這賺點錢呢,家裡男人也不反對,畢竟有錢賺,還樂得如此夫妻倆一起分擔養家的擔子,晚上回家能聽認得幾個字兒了的媳婦給自己念念報。
潤物細無聲,京城的一潭死水,開始緩緩流動,沒有轟轟烈烈的傾瀉,《秋月報》只是在滿足最樸素的民生需求。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