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機槍的誕生

  火炮被譽為「戰爭之神」,直到今天仍然是軍隊中的主要火器。【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在前裝火炮時代,無論是火炮的發射藥還是彈丸,均採用前裝模式,這就出現了一個制約火炮性能發展的問題,彈丸與火炮身管的貼合度不夠好,出現了漏氣現象,最終導致火炮射擊精度的下降。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為了能夠讓前裝火炮順利的裝填彈丸。前裝火炮所使用的彈丸直徑就需要比火炮口徑要小一些,而在火炮發射的時候,火藥的燃氣就會從彈丸和炮管之間的縫隙流失。

  因為此時彈丸直徑是小於火炮口徑的,因此彈丸會和炮管發生磕碰現象,不僅影響了彈丸的運動軌跡,也進一步損害了火炮的炮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進一步對火炮技術進行發展,就需要將火炮由前裝式火炮改為後裝式火炮。

  後裝式火炮允許炮彈直徑略大於火炮口徑,以便炮彈能夠緊密的貼合在火炮的膛線上,不僅能夠提高發射藥的做功效率,還能夠讓彈丸在炮管中保持相對穩定的運動狀態。而後裝炮相對於前裝炮唯一的問題就是。怎麼保證後裝火炮的氣密性?

  其實,早在第一款後裝式火炮,佛朗機火炮發明之時,後裝火炮的氣密性一直是一棘手的問題,佛朗機火炮採取的是後世比較常見的楔式結構,就在在火炮尾部插入一個閂體,密閉效率仍然不夠,導致後裝式火炮的威力遲遲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

  炮閂是後裝火炮獨有的裝置,前裝滑膛炮並沒有這個部件。炮閂用來閉鎖炮膛、擊發炮彈和抽出發射後的藥筒。

  現代火炮大都採用半自動炮閂或全自動炮閂。半自動炮閂一般為楔式,發射後藉助炮身復進運動打開,裝填炮彈後自動關閉,裝填炮彈和發射均由人工完成。

  有的火炮採用自動炮閂,採用自動炮閂的火炮,開閂、裝填、關閂和發射均利用炮身的後坐復進能量或從身管內導出的火藥燃氣能量來完成。自動炮閂多用於小口徑高射炮、航空機關炮和艦炮。

  葛傳福發明新型火炮炮閂的靈感來源,就是因為螺紋鋼管,這種經過旋轉的螺紋,可以將兩個物體連結在一起,而且可以保證足夠的氣密性。但是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發射的時候,頻率不會太高。

  螺式炮閂的氣密性能較好,但是閉合速度較慢,因此主要應用於大威力後裝式火炮上。而楔式閂體開閉的速度更快,主要應用於對射速要求較高的各種速射炮上。

  對於葛傳福的發明,算不上錯誤,只能說,這是十九世紀,也就是三百年後的主流高計方式。

  在火炮試射之前,劉明遇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只是十五倍徑的火炮,可是要想在長達一米九的炮管里刻出膛線,也是相當困難的,葛傳福只是在炮管口以用炮尾口,兩個方向各刻出約四十公分的膛線。

  「等等,為什麼炮管里沒有刻出連貫的膛線?」

  「侯爺,這麼長這麼窄的炮管,想在裡面刻出膛線來,那真是難過登天!」

  劉明遇也知道現在有些強人所難,現在的钂床雖然也叫钂床,其實跟後世的钂床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確實是在炮管里鐫刻出膛線相當困難。

  「我們能不能換個思路,鐫刻不行,那就直接用鋼水冷鑄,雖然這樣廢品率極高,能做出合格的炮管,然後我們再進行熱處理。」

  葛傳福有些不解:「侯爺為什麼一定要刻出膛線?」

  劉明遇非常耐心的解釋道:「我們的火炮,將火炮的炮彈打出去的時候,炮彈會亂飛,根本就很難打中目標,你也見過陀螺,炮彈在旋轉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穩定性,所以這種炮彈都會可以打得更遠,也打得更准!」

  葛傳福道:「侯爺,這個膛線實在是太難了,鑄造的可行性誰也不知道,需要繼續摸索,可以先試試這種方法是否行得通,如果行得通再回頭想辦法加工膛線嘛。我們一步步來,不要總想著一步到位。」

  大概是意識到要一步到位的整出後裝線膛炮太難了,劉明遇勉為其難的降低了一點標準:「那就先把後裝滑膛炮弄出來吧,等整出了後裝滑膛炮,再想辦法去搞線膛炮……」

  葛傳福瞬間淚崩,謝天謝天,總算可以暫時擺脫這該死的膛線了!他都快讓那該死的膛線給逼瘋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後裝滑膛炮都比後裝線膛炮要好搞一點,只是改變了裝彈的方式,增加了閉鎖機構而已,比那個討厭的膛線好對付得多了。

  經過火炮的實驗射擊,四寸炮確實是可以打到六七里,總共發射十六枚炮彈,其中最遠射程達到三千七百四十四米,最近距離則是三千零三十一米。

  葛傳福看著劉明遇的臉色似乎不太滿意,急忙解釋道:「侯爺這新炮炮子不太好弄,有的炮子不好弄,它是鐵製的,廢品率相當高……」

  「以後別用鐵了,用黃銅做彈殼,黃銅比較容易加工。」

  「用……用黃銅!這得用掉多少銅料哪!」

  「又不是用一次就扔,可以回收的嘛,你怕什麼?」

  後裝線膛炮是一個半成品,好事還需要多磨,後裝線膛炮尚且如此,後裝線膛步槍就更不用說了,就當時的那金屬加工技術水平,沒有人會認為在一支只有十幾毫米口徑的槍管里刻膛線會比在上百毫米的炮管里刻膛線容易吧?

  然而事實上,槍管確實是比火炮的炮管更加容易一些,因為大明的玉器加工以及翡翠、水晶等高硬度的雕刻,而高碳鋼的硬度只有五,甚至比軟玉和田羊脂玉的硬度還能達到六至六點五左右。

  早在五千多年的良渚文明時期,就已經發明出了線性切割法,用麻繩與砂石混合在一起,可以切割玉器,在有了弓箭之後,弓弦切割法也是一種常見的切割玉石的技術,在後來就發明了水凳。

  劉家軍的槍炮局,對於火槍膛線的工藝,其實源自類似於水凳一樣的拉到,就是將一片用高猛鋼鑄造的細刀片固定在木台上,刀刃下面還有一塊可以拆卸的木片,木片與刀頭中間可以塞硬木片用來調節拉刀的切削深度。

  因為一次進刀量太大切削阻力太大,會影響加工精度,所以一條膛線會分幾次拉完,一般是拉完一圈膛線之後塞入木片再拉一圈,直到所有的陰線加工到所需深度。

  當然,劉明遇需要的並不是直線膛線,而是旋轉的螺紋式膛線,對於這個要求,槍炮局的工匠表示沒有問題,在拉刀的時候,採取緩慢移動,甚至為了提高用力的均勻,這種拉刀在工作中,並不是採取人拉,而是像回回炮一樣,採取配重式,只需要將重物用滑輪組提高處,然後按下機括,重達幾百斤的石頭就會從類似於電梯的微型豎井小型上部落下來。

  巨大的慣性作用,帶動拉刀完成一次膛線的拉動,劉明遇「你們是誰想出這麼刻膛線的?」

  「是葉師傅!」

  劉明遇見到了葉師傅,這是一位年紀莫約六旬的老者,從他的手指的畸形程度,就可以看出,他應該是一名常年從事銀飾加工工作的。

  劉明遇望著葉師傅道:「葉師傅,今年多大了?「「回稟侯爺,小老兒五十八了!」

  「用你這樣的辦法,多少可以製作一根槍管??」

  「一條膛線需要刻兩個時辰,四條膛線雖然八個時辰,兩個人操作一台拉刀,八個時辰可以做根槍管!」

  八個時辰不是八個小時,每天都是十六小時的工作強度,如果是劉明遇,他自己會發瘋。

  「學習這個刻膛線難度大嗎?」

  「不算大,熟能生巧!」

  劉明遇暗暗計算了一番,如果只是一台拉刀,分成三班刀,兩天可以做三支,一個月可以做四十五支,如果是一百隻拉刀,一個月就是四千五百支。如果是一千台,需要兩千名工人,那就可以四萬五千支。

  就在劉明遇幻想著可以把劉家軍全面換裝線膛步槍的時候,葉向榮道:「侯爺,我們仔細研究過了,有了膛線,確實打得更遠,更准,殺傷力更強,但它的缺點同樣非常明顯……」

  「什麼缺點?」

  「裝彈!由於有膛線,它裝彈比起沒有膛線的火銃來要慢得多,其他火銃打了兩三槍,它未必能打上一槍!」

  前裝線膛槍的子彈比火槍的口徑要略大,必須用錘子一點點的敲進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子彈充分嵌入膛線,否則膛線是沒辦法發揮威力的。

  這樣搞帶來的後果就是裝填遠比滑膛槍困難,人家都打了兩三槍它都不見得能裝好一發子彈。這是西方國家在十七世紀便造出了線膛槍,可一直到十九世紀才大規模生產、裝備的重要原因。

  明末流小說里頻頻出現的先在鐵皮上刻膛線,然後捲成槍管,解決膛線加工難題這類的段子,笑笑就好了,這樣子弄出來的槍管,一場仗下來不炸膛弄死幾百號人都對不起那些工匠。

  能造和能大量製造是兩碼事,歐洲十七世紀初就能造線膛槍了,卻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擁有了大量製造線膛步槍的能力,也就是被無數明末小說作者捧上天了的陸戰神器,米尼步槍。事實的殘酷性在於,他們如此推崇的米尼步槍僅僅列裝了二十來年就退役了,永遠地從陸軍裝備序列中消失了。

  如果工業技術水平能達到大量製造米尼步槍的地步,要制裝後裝線膛步槍也沒有任何難度了,搞米尼槍純粹自己找抽。

  劉明遇需要的就是後裝線膛步槍,將劉明遇將自己採取後裝線膛步槍的想法,告訴眾人之後,眾工匠開始思考。

  劉明遇又開啟了他的氪金模式,首先是發明鐫刻膛線的老銀匠葉向榮,一次性獎勵一萬兩銀子,一套五進的大宅子,晉升為槍炮局副局長。

  隨著這個消息傳開,不僅僅槍炮局沸騰了,就連火炮局也大為震動,火藥局的張迎九,因為發明出顆粒式黑火藥,直接從一名普通礦工,升為火藥局的局長。

  這下實在是太震撼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劉明遇以為線膛後裝步槍會發明出來,卻沒有想到發明出來了機關槍。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