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滿朝反對出動劉家軍

  「侯爺,您其實不必擔心,就算你一個兵都不留,也沒有人敢跑到大寧來鬧事!」

  「這事不是這麼算的!」

  劉明遇指著遼東方向道:「遼東那裡是關寧軍的地盤,咱們過去算是客軍,吃的,喝的,都是由關寧軍提供,他們是一群什麼貨色,想必你比本侯更清楚。記住本站域名」

  茅元儀起初還以為劉明遇有了私心,沒曾想,劉明遇的考慮的是這個層面的問題。當然,劉明遇的擔心也並非沒有道理。

  關寧軍坑友軍,那絕對是行家,不知道有多少軍隊被關寧軍坑了。事實上,劉明遇確實是可以把劉家軍的五個騎兵團,十三個步兵團以及獵騎兵三個戰鬥群全部帶走,整個大寧一個兵都不留,現在也沒有人敢來大寧找事。

  關鍵是,劉家軍現在只能在大寧本地作戰,外出作戰,補給壓力太重了,而且以劉家軍的物資消耗水平,關寧軍恐怕還供應不起。

  五萬四千餘匹槍騎兵戰馬,再加上四萬餘匹獵騎兵戰馬,這就是多達將近九萬四千匹戰馬,就相當於八十四萬六千步兵的消耗量。別說關寧軍不想提供糧草,就算是關寧軍願意提供,他們也負擔不起。

  現在的劉家軍是消耗糧食的大戶,特別是騎兵部隊的戰馬,每天需要消耗掉三十斤清草,或十二斤乾草,再加五斤精料。這九萬四千餘匹戰馬,每年就需要消耗十二石精料,一年下來,不算草料光精料就需要一百一十二萬石精料,也就意味著,大寧產出的大豆將近三分之一,要餵進戰馬的肚子裡。

  劉明遇嘆了口氣道:「非常可惜啊,我們的戰艦還沒有完成維修,趕不上這場大戰了,要是四十餘艘炮艦,哪怕有一半可以使用……本侯這一次就把建奴的腦袋擰下來!」

  茅元儀有些納悶的道:「侯爺,建奴又沒有水師,炮艦有什麼用場?」

  茅元儀雖然擔任了薊遼督師正面的水師副將,卻看不上那些炮艦,對於茅元儀而言,那些炮艦是很讓人蛋疼的玩意,每次遠航都要消耗掉大量昂貴的索具、帆布、桐油、瀝青等物資,而且作用也不大,最多也就驅逐一下海盜。

  一艘軍艦上密密麻麻的排列著二十四大炮看上去確實很威風,問題是這些大炮的有效射程只有三百來米,而且他娘的只能發射實心彈,指望它們用火力支援登陸部隊,那是做夢。

  劉明遇拉著茅元儀,來到書房的屏風上,這面屏風就是一張龐大的遼東輿圖,他指著遼南方向道:「金州、蓋州、海州、復州衛是遼南最繁華的地帶,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去年趁亂占下來的旅順,東江鎮肯定守不住,而且東江鎮根本就沒有意思防守,一個旅順,布置一個營,一千二百人防守,這算什麼?」

  正所謂,吃著碗裡看著碗裡。

  劉明遇現在就是這樣,他現在經營著大寧,卻把目光放在了遼南,遼南與大寧不一樣,遼東的天氣更暖和一些,而且最關鍵的是,這裡靠海。

  遼南四州一旦被劉明遇占領下來,就可以作為基地,發展劉家軍的海軍,雖然說撫平衛也是大寧的地盤,但是這個出海口實在是太狹小,而且受天氣影響嚴重。

  相比之下,旅順口卻是不凍港,只要讓劉明遇占領遼南四州,他就完全有能力,大規模開發曬鹽,把大明的鹽價打成白菜價,一口氣卸掉江南資本家的半條胳膊。

  紫禁城,崇禎皇帝看著大凌河的戰報,感覺無比的蛋疼。自登基以來,建奴就成了他的噩夢,不管他怎麼做,不管他作了多周全的準備,只要建奴一出動,明朝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每年花費六七百萬遼餉供養著的關寧軍,除了打敗仗和守城,似乎什麼都不會幹了,任何人碰到這種情況都會抓狂的!

  大明傾一國之財稅,組建起來的關寧軍,前後三次支援大凌河城,結果無一例外,全部以失敗告終。崇禎雖然不太懂軍事,卻也知道添油戰術是兵家大忌,為什麼宋偉和吳襄以兩千、六千、九千這樣的方式,先後三批送掉將近兩萬部隊?

  難道不能集結優勢兵力?

  孫承宗向崇禎皇帝承認了他的失敗,而兵備道張春麾下四萬大軍,根本不足以撕開建奴的包圍圈,所以,他請求調大寧都司的大寧軍,以及盧象升的天雄軍支援遼西。

  大凌河之戰爆發將近兩個月了,朝廷也被架到火上烤了一個月,大家都有點上火了。尤其是崇禎,嘴唇都起了水泡,看完孫承宗的奏摺後眉頭擰成個疙瘩,讓太監把奏摺拿給文武百官看。

  年輕的天子的聲音中透著疲憊,力不從心的疲憊:「眾愛卿,孫閣老認為此番建奴傾舉國之兵圍攻大凌河城,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必須集結更多精銳,方能解大凌河之圍,你們認為如何?」

  雖然孫承宗在奏摺里明確表示要抽調劉家軍與天雄軍,可是崇禎感覺有些不好意思,畢竟,大明朝廷對劉明遇實在是太不夠意思了。

  關寧軍一年用掉六七百萬兩銀子,雖然有潛規則,兵部和戶部漂沒三四成,可依舊有四百多萬兩銀子。然而大寧方面只有關寧軍的不到二十分之一,每年二十餘萬兩銀子的軍餉,這點錢,用句不好聽的話說,別說養活軍隊,就連劉家軍的戰馬都養不起。

  現在要用他們,崇禎也不好意思開口,就算要徵調劉家軍,那也需要大臣們提出來。

  崇禎朝內閣走馬觀花,短短四年多的時間換了十幾名內閣大臣,終於輪到了周延儒擔任內閣首輔,溫體仁擔任內閣次輔,這二位上台,別的事情沒有,只剩下一件事,相互拆台。

  溫體仁也想當首輔,而周延儒就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二人是因為鬥爭而鬥爭,根本就不分對錯,溫體仁贊同的,周延儒肯定反對,周延儒贊同的,溫體仁也反對。

  遇到如此大事,溫體仁和周延儒這兩位如同老僧入定,以眼觀鼻以鼻觀心,能當到次輔、首輔,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很多話用不著他們開口,自然有人會替他們說的。

  此時的兵部尚書,是崇禎朝的第五任兵部尚書熊明遇。熊明遇是東林黨人,在天啟朝,得罪了魏忠賢,忠賢即矯旨革職。又坐汪文言獄,追贓千二百金,謫戍貴州平溪衛。崇禎繼位,就把熊明遇放還了回來,先擔任兵部侍郎,又轉晉升至南京兵部尚書,以梁延棟被革職之後,又轉為兵部尚書。

  熊明遇是兵部尚書,這又是軍國大事,關鍵是,這貨有些才具的,雖然手腳不大幹淨,喜歡貪污,但是還算稱職。

  熊明遇硬著頭皮出班躬身道:「啟奏陛下,臣竊以為,重修大凌河城實為不智!」

  崇禎眉頭擰得更緊,都快打成死結了:「朕問你是否要按閣老所說,調動天雄軍、大寧軍(劉家軍)馳援大凌河城,沒問你重修大凌河城是對還是錯!」

  熊明遇慌忙跪下,誠惶誠恐:「微臣失言,微臣知罪!」

  崇禎揮揮手道:「無罪,無罪!起來吧。」

  熊明遇如奉綸音,跳了起來。

  崇禎眼見眾臣誰也沒有提出有參考作用的意思,他捏緊拳頭,咬牙道:「大凌河城,一定要救!閣老不是要調大寧軍,要天雄軍嗎?給他,調給他!朕不管他要多少兵馬,多少糧餉,只要能保住大凌河城,只要能保住城裡那數萬軍民,只管給他好了!」

  周延儒道:「陛下,萬萬不可!建奴對大凌河城圍而不攻,張兩翼以卻我援軍,意圖再明確不過,就是要用大凌河城作誘餌,引我軍精銳之師前去送死!大寧軍是拱衛京師的最後一支能戰之師,倘若孤注一擲,將這支能戰之師也斷送了,建奴乘機進犯,則京師危矣,望陛下三思!」

  一向跟周延儒水火不相容的溫體仁難得的表示了贊同:「首輔所言極是!兵備道張春張大人所率領的四萬大軍不日即抵達錦州,再加上關寧軍,可戰之兵不下五萬,如此雄厚的兵力,若能勝,何必再動用大寧軍?若不能勝,動用大寧軍又有何益?為京師安危計,望皇上萬萬不可動用大寧軍!」

  熊明遇道:「是啊,如果此次增援失敗,大寧軍被斷送,京師就沒有能戰之兵可供調動了」

  崇禎蒼白的臉上掠過一絲青氣,霍地站了起來,厲聲道:「失敗?怎麼可能會失敗!張春是知兵之人,麾下四萬大軍也是來之能戰的精銳之師,再加上堅韌剽悍的大寧軍,怎麼可能會失敗!?」

  周延儒聲音也略略提高了一些:「不怕一萬,最怕萬一!」

  這幾位決定著帝國命運的人物爭論的焦點,始終是該不該動用大寧軍。雖然說,劉明遇在朝廷中沒有人喜歡他,但是,不得不承認,劉明遇是一個非常能打的將領,特別是崇禎三年的十月,皇太極率領五六萬人馬進攻大寧,劉明遇率領不到兩萬劉家軍,把皇太極打得倉皇而逃。

  這件事雖然朝廷沒有大肆獎勵,而是採取了冷處理,不代表這些大佬們看不到,有劉明遇坐陣大寧,建奴就無法再進攻京畿,除非,皇太極繞開大寧。

  然而,問題是,這些大臣們都採取了裝聾裝作的手段,把萬全都司以及大同鎮的一些地方劃給了在寧,也就意味著,除非皇太極可以繞開大寧,從漠北進軍,否則大寧就是擋在建奴面前的一座大山。沒辦法,大家都讓己巳之變中建奴屠掠京畿的慘狀給嚇壞了,打死都不願意再來這麼一次。

  當然,周延儒和溫體仁極力反對出動大寧軍,除了為自己的小命著想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他們根本就不希望孫承宗能擊退建奴,解了大凌河之圍!

  孫承宗的威望和資曆本就非同小可,他本身就掛著中極殿大學士,這是首輔的標配,也是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如果此番能擊退建奴,威望之隆,何人能及?

  周延儒說什麼也不願意看到這一幕,而作為次輔的溫體仁更不願意,一個周延儒就夠討厭了,再來一個比周延儒還要強大的孫承宗,他這個次輔什麼時候才能熬出頭?

  這對冤家死對頭難得的默契了一回,極力反對出動劉家軍。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