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書房嗎?怎麼跑這兒來了。」葉心蘭拿起一旁的帕子,擦了擦手。
這幾天她這個寶貝女兒,一天到晚見不著人。
「有事兒求娘親唄!」寧兮忍不住撒嬌起來。
葉心蘭轉身點了點寧兮的額頭,「我說今天怎麼這麼乖巧?說吧!什麼事?」
「娘親,咱們家有沒有制琉璃的工坊?」
葉心蘭想了想,「好像有一個,是以前你爹爹送我的禮物。這些年也沒出什麼好東西,坊里的產出也就剛養活那些工人。」
寧兮摻著葉心蘭的胳膊,嬌俏道:「娘親,那個作坊在哪兒啊?」
「好像在嶺山腳下,旁邊有條河。」葉心蘭看向寧兮,眼露疑惑,「怎麼忽然想起問工坊的事情了?」
寧兮也不瞞著,改變要一點一點來,但也不能太突兀,「女兒有一個奇思妙想,想要看看到底能不能行。舅舅說了,以後我想幹嘛就幹嘛!」
「皇兄慣愛寵著你,但你也不能恃寵而驕。」
被朝中兩大頂樑柱都寵著,葉心蘭真怕把孩子寵壞了,她得時時得提點著。
「娘親放心,凰兒又不是壞人。」寧兮露出甜甜的微笑,乖巧道。
因為從廚房前往主院,和從前院前往寧元辰的書房,要經過同一條巷路
這一幕恰好被遠處路過,身穿靛青色錦袍的男子收入眼中,他如深譚般的黑眸,忍不住打量了幾眼笑靨如花的少女。
男子也引起了寧兮和葉心蘭的注意。
見寧兮兩人看過來,男子向她們微微頷首,冷峻的面容露出一抹禮貌的微笑,隨後跟著年時進了寧元辰辦公的小院。
寧兮見那人主動和她們打招呼,以為是認識的人,但原主記憶里並沒有這個人。
身旁的葉心蘭也擰起了眉頭。
「娘親,那是誰啊?」寧兮問道。
「平西侯齊昭。」
葉心蘭心想,這平西侯不是鎮守在武頌邊境嗎?怎麼突然回京了?
「他就是齊昭。」寧兮有一種見到傳說人物的感覺。
如果說寧元辰是上一輩的神話,那麼平西侯齊昭就是這一輩的傳說。
弱冠之年,卻文武雙全,曾有大儒稱讚其「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下馬定乾坤。」
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
朝中與他齊名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吏部尚書溫時年的兒子溫垣,也是一個滿腹經綸,才華卓越的人。
另一個就是寧兮的哥哥寧商酉,別看寧商酉平時吊兒郎當的,但能讓永和帝將他與寧元辰年輕時相比,其才能絕對不差。
之所以現在還在宮中任職,更多是永和帝與眾朝臣妥協的結果。
寧元辰已經手握大權,若是再來一個完全不遜色於他的兒子,那朝中好不容易維持的平衡,將轟然倒塌。
這對已經內憂外患的大興來說,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不管是寧商酉還是溫垣,都沒有擔任實權職位。
而齊昭能鎮守大興與武頌接壤的西北邊境,是因為齊家從開國初始便一直盡忠職守,且一直持中立態度。
甚至十六年前,老平西侯還喊出「我齊家願為大興鎮守西北邊境」的口號。
寧願一輩子待在寒冷的西北邊境,也不願意牽涉進京都的權利紛爭。
這也是個狠人!
「娘親,平西侯不是鎮守西北邊境嗎?怎麼突然回京了,還來拜訪爹爹。」
寧兮對朝堂局勢知道得不是很清楚,但一直保持中立的平西侯忽然回京,這可不是一個好信號。
看來她之前的遇刺事件,並沒有平息,反而在慢慢發酵。寧元辰和永和帝肯定想利用這件事,達到什麼目的。
「京都怕是又要起波瀾了,但願不要牽涉太多百姓。」葉心蘭輕嘆一聲。
「走吧!你爹爹今天趕不上和我們一起吃飯了。」
寧兮雖然跟著葉心蘭回了主院,但心裡還是很好奇的,尋摸著有空找寧商酉問問。
……
書房。
書案後的寧元辰看到齊昭很驚訝,「平西侯何時回京了?」
齊昭行了一個晚輩禮,回道:「太后五十大壽將至,便提前回京準備壽禮。」
當年老平西侯喊出中立的口號時,無形中幫新登基的永和帝站穩了腳跟。
永和帝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也為了安撫手握七萬兵馬的平西侯,允許平西侯每年回京探親。不需要走複雜的審核流程,只需跟朝廷說一聲即可。
寧元辰從書案後走到中堂,示意齊昭坐下說話。年時也剛好將茶奉上,安靜退出了書房。
齊昭又行一個晚輩禮,坐於寧元辰下首。
「平西侯此來所謂何事?」寧元辰問道。
因為朝中局勢的原因,他和齊家並沒有什麼往來。只是在齊昭承襲爵位的時候,送了一份禮,僅此而已。
寧家和齊家現在都很敏感,若齊昭真心拜訪,應該等夜深人靜的時候,而不是現在。
他這一路過來,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他來拜訪自己,做戲的意味更濃。
「晚輩此番拜訪,實是受人所託。」齊昭也不繞彎子,直接擺明來意,反正都是做給人看。
「願聞其詳。」寧元辰端起桌上的茶杯,用茶蓋拂去漂浮的茶葉,喝了一口。
「安平郡主遇刺,乃國之大事,陛下震怒責刑部並大理寺審理,朝野上下皆慎重其事。」
聽齊昭這麼一說,寧元辰心領神會,這是來當中間調停人了。
寧元辰痛心疾首,輕嘆一聲,「小女命多舛,本就聲名不顯,竟還遭人行刺。何等喪心病狂之人,才能做出此等劣事。
日前刑部上奏,於暗影閣和百曉樓發現關鍵證據,想必真兇很快便會浮出水面。」
寧元辰的話濃縮成一句,那就是「刑部已經找到證據了,你們給老子等著。」
齊昭瞭然一笑,讓他原本冷峻的氣勢有了些許緩和,「刺殺一國之郡主,幕後之人自然該千刀萬剮剮,縱萬死,亦難逃其罪。
今日前來,是受王尚書之託。
王遵明大人自覺年邁,精力大不如前,恐有負陛下所託,耽誤國事,願自請告老還鄉。但憂無可接替之人,今托晚輩請靖國公舉薦一才能傑出之人,接替兵部尚書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