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兩小蘇發威,耶律洪基心態崩了!

  第295章 兩小蘇發威,耶律洪基心態崩了!

  十一月二十二日。

  距離耶律洪基掛職御史台結束還有八日。

  他已經急不可耐地想要結束這份糟糕的體驗!

  起初。

  他覺得經常與唐介、范鎮、蘇良這些人相處。

  可取長補短。

  汲取大宋士大夫官員的更多優點。

  但歷經自由談與樊樓茶會後,他發現,學不會,根本學不會。

  對方的實力是建立在閱讀了大量典籍,擁有豐富的底層經驗,以及活躍的朝堂氛圍上的。

  他參與其中。

  就如韓非子筆下那個不會吹笙的南郭先生。

  裝腔作勢。

  除了會如小雞啄米般點頭,根本說不出什麼道道,還顯得非常傻氣。

  十九歲的耶律洪基。

  極愛臉面,當下代表的又是遼國的臉面。

  為了挽尊。

  他選擇不再參加大宋士大夫官員的任何聚會。

  ……

  這日,午後。

  耶律洪基突然有了一個新想法。

  他決定去大宋的館閣轉一轉。

  館閣是大宋官藏書最多的地方,而他最期待的便是去看一看那套《崇文總目》。

  《崇文總目》,乃是當下大宋最大最全的一套目錄書。

  此書,著錄豐富、體例完備,錄著經籍3445部,30669卷。

  乃是由宋祁、王堯臣、歐陽修等學士編撰校正,歷時七年,直到慶曆元年才成書。

  書中,每類都有敘釋,每書皆有解題。

  看過此套書,便可知以後看書應朝向哪個方向,另外此書內有對各類書籍的註解,看完註解便知一本書的大致情況。

  館閣書籍,汗牛充犢。

  耶律洪基想要通過看書快速提高學識水平,顯然不現實。

  不過看一看《崇文總目》,背誦一些書籍的目錄註解,回遼後,向其父顯擺顯擺,還是完全夠用的。

  耶律洪基作為「台諫官」,與蘇良打了聲招呼後,便奔向了館閣。

  館閣的官吏都知曉遼國皇子掛職台諫院,見其亮出台諫官身份後,皆恭敬行禮,並為其指引了方向。

  ……

  不多時。

  耶律洪基便來到集賢院,《崇文總目》正是藏於此處。

  一入門,他便聞到一股濃郁的書墨香。

  集賢院內,房屋甚多。

  每間屋子都是書籍滿盈,堆放地整整齊齊,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無所不包,還不乏有一些善本、珍本……

  此時的集賢院,一片安靜。

  有官員忙於抄錄,有官員忙於整理校對,還有官員坐在一處陽光能照到的地方,正在認真看書。

  耶律洪基剛轉一會兒,便有些迷糊了。

  集賢院太大,書屋太多,他一時都不知如何尋找,而問詢館閣的官吏,他又有些拉不下臉。

  就在這時。

  他看到不遠處有兩個十來歲的書童朝他這邊走來,不由得大喜。

  「哎!本官且問你們,《崇文總目》放在何處?」

  「官人,我們帶你去吧!」說話者,不是別人,正是小蘇軾,而一旁的是其弟蘇轍。

  很快。

  蘇軾與蘇轍便將耶律洪基帶到了存放《崇文總目》的書架。

  耶律洪基微微皺眉,道:「怎麼是抄錄版?原版何在?」

  蘇軾微微拱手。

  「官人,《崇文總目》較為珍稀,原版放置於秘閣,若想品讀需有官家手諭,另外,此書的抄錄版也是禁止外借的。」

  耶律洪基點了點頭。

  他看向《崇文總目》,不由得面帶遲疑,不知要看哪一卷。

  《崇文總目》雖為目錄書,但也有六十六卷之多。

  按照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劃分,下面還有四十五個類別,甚是紛繁。

  這時。

  蘇軾開口道:「官人,若你通曉典籍,建議伱從歷部開始看,而後再看子部與集部。此外,史部可先看正史、編年、實錄目錄,而後再看雜史、職官、儀注、刑法、地理、氏族、歲時、傳記、目錄等。」

  一旁的蘇轍補充道:「若官人不喜雜科,無須看子部中的類書、算術、醫書、卜筮、歷數、五行、道書、釋書……」

  說罷,蘇轍還指了指這些書籍目錄所在的位置。

  耶律洪基見兩名少年對這裡的書籍如數家珍,不由得重新打量起他們,問道:「你們是從何處開始看的?」

  「從歷部看。」蘇軾如實回答道。

  「歷部?你們讀完經部了?」耶律洪基有些不敢相信。

  經部包括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小學。

  遼國一般的書生囫圇吞棗地讀完這些書籍,至少也要到十八九歲。

  他不相信兩個少年將經部的內容看完了。

  蘇轍拱手道:「讀完了!我父親讓我們在十二歲前便讀完這些經籍了,不過註解還未曾讀完。」

  「你們有多大?」耶律洪基問道。

  「我十四歲,我弟十二歲。」

  耶律洪基搖了搖頭,道:「你們莫欺瞞本官,十二歲怎麼可能讀完這些書,你們讀懂了嗎?本官要考一考你們!」

  耶律洪基捋了捋袖子。

  他準備從這兩個大宋少年的身上找回一些自信。

  他想了想,不由得考起了論語。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後面是什麼?」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蘇轍不假思索地說道。

  「此話何解?」

  「此話出自論語·雍也篇,乃為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其意為……」

  ……

  耶律洪基一連詢問了二人十餘個問題。

  考句,考意,考認知。

  蘇軾和蘇轍皆回答得甚有水準,並且一些認知遠遠高於耶律洪基,幸虧他們沒有反問,不然耶律洪基就又丟臉了。

  頓時,他感覺站在他面前的根本就不是書童。

  而是兩個「小蘇景明」。

  耶律洪基有些鬱悶,又問道:「你們是哪個相公的孩子?」

  耶律洪基篤定。

  一般人家不可能培養出來如此知識淵博的少年。

  蘇軾拱手道:「回官人,家父並非官身,只是尋常百姓。」

  「那……那……那你們怎能在集賢院當差?」

  「臨近年底,集賢院缺少抄抄寫寫的書童,我二人才僥倖進來,不過到月底,我們就要回家了,我們學識淺薄,無資格長期待在這裡,也無法入國子監,只能回家讀書了!」

  非官身家庭。

  學識淺薄的臨時差遣。

  沒有資格前往國子監學習。

  聽到這些話語,耶律洪基感到無比刺耳,差點兒沒有氣死。

  如此優秀的兩個書童,竟然只是普通百姓家的兩個小子。

  大宋的少年都優秀到這種程度了嗎?

  按照這個標準,他若生在農家,這個年歲恐怕只有挑大糞的資格了。

  這一刻。

  耶律洪基的心態有些崩了。

  比不上大宋朝那些柱石官員,他認了。

  比不上大宋朝那些青年才俊,他認了。

  但是他連兩個十二三歲,自認平平無奇的少年都不如,這讓他有些難以接受。

  他看到的遼國與宋的差距。

  一瞬間,他連看《崇文總錄》的心情都沒有了,溜達了半圈後,大步走出了集賢院。

  耶律洪基剛走。

  蘇良與司馬光就從裡面走了出來。

  蘇軾、蘇轍朝著二人拱手,蘇軾笑著道:「二位官人,我……我們沒有說錯話吧!」

  蘇良笑著道:「說得非常好!」

  蘇良得知耶律洪基來集賢院,便特意交待了蘇軾蘇轍一番,讓他們在耶律洪基面前展現文采,彰顯大宋少年才氣。

  二人甚是興奮,便照著做了。

  這時,司馬光朝著二人擺了擺手,蘇軾與蘇轍便去忙碌了。

  司馬光哭笑不得地看向蘇良。

  「景明兄,你先是以自由談、潘樓茶會,向耶律洪基展現我大宋士大夫官員的優異,而今又讓小蘇軾、小蘇轍給他上了一課,此舉,會不會直接讓耶律洪基自此頹廢啊,此行為有些非君子風範了!」

  「頹廢?應該不會,我想要的效果是讓其回遼後,努力發奮,誓要以變法興遼,這是在幫他上進啊!」

  「那……那……那這不是在助遼變強嗎?」

  蘇良搖了搖頭。

  「遼國無變法之策,只能學我們這一套,耶律洪基回遼後,能做的也只有全力支持蕭鼎。但學我們,必將加速遼國的衰落,變法乃九死一生之術,哪有那麼容易成功!」

  「萬一……萬一遼人開悟,變法成功了呢?」

  蘇良淡淡一笑:「絕無此種可能!」

  「為何?」

  司馬光有些不解。

  不知蘇良到底是從哪裡得來的這份自信。

  「因為,當下的遼國,並無像我蘇良這般的人物!」

  說罷。

  蘇良雙手往後一背,挺著胸膛離開了。

  司馬光望著蘇良的背影,又氣又笑,喃喃道:「當朝士大夫,論自戀,你蘇景明可排第二。」

  第一自然是王安石。

  王安石無論做何事都認為自己不會有錯,並且無比篤定,自己日後定然能夠成為一名名揚千古的聖人。

  這種自戀,司馬光一開始有些不能理解。

  但與王安石接觸久了後,他感覺後者還是有這個潛力的。

  他細細品味著蘇良的話語,覺得其說辭也一定道理。

  ……

  近黃昏。

  耶律洪基再次黑著臉回到了都亭驛。

  這次出使大宋,讓他屢屢受挫,感覺遼國已經走在亡國的邊緣。

  而此刻,遼國正使耶律素和副使李韓正坐在客廳內,一臉認真地看書。

  二人被揍了兩頓後,已不敢再外出尋歡作樂。

  耶律洪基看向二人,想了想道:「今晚,帶我去桑家……那個瓦子!」

  「啊?」

  二人都是一愣。

  耶律素眼珠一轉,連忙道:「殿下,您……您不用試探,我們再……再也不去那些地方了。」

  「對,我們絕對不去了,我們一直都在研究南朝的變法策略!」李韓連忙道。

  「本皇子是認真的!」

  耶律洪基兩眼一瞪,隨即便進了裡屋。

  留下一臉迷惘的耶律素和李韓,二人依然不知,此話是否為試探之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