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朱元璋:難得章先生高看咱一次

  第54章 朱元璋:難得章先生高看咱一次

  作為一個領袖,最需要的特質不是自身足夠善謀,而是要有膽略。

  尤其是在亂世。

  從決定造反,到敢於在造反過程中挑戰天下秩序,皆是需要膽略的。

  而章誠現在不得不承認,朱元璋不愧是朱元璋,的確是有膽略的,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膽略的。

  正所謂朱元璋自己剛才的意思,如蒼天不憐他這布衣,他要這蒼天何用?

  要說出這番話,是需要有幾分豪氣的。

  所以,章誠這時也忍不住主動稱讚了朱元璋一句。

  朱元璋見此,會心一笑,濃眉微挑,道:「難得章先生高看咱一次!」

  「州牧老爺固然言語鞭辟入裡,但將軍能夠做到既從善言如流,又做事果決而堅毅,的確有天下英雄氣概!」

  張冕這時倒跟著也拱手說了一句。

  朱元璋聽了張冕這話越發高興,便道:「足下既如此高看咱,就入咱的幕,做咱的參議!」

  說著。

  朱元璋就對章誠吩咐說:「其餘的降官,你替咱甄別安排。」

  章誠點頭。

  因朱元璋說了這話,願意投降的一干元廷官僚,皆頗為後悔,後悔沒有像張冕一樣,跟著說幾句這樣好聽的話,而能夠直接入幕。

  但無論如何,他們因為願意歸降,再加上章誠和朱元璋這些義軍現在又都基本盤還沒建立起來,實力還沒壯大,正是千金買馬骨,招賢納士,儘量拉攏可以拉攏的大多數的時候,所以,他們還是會被章誠安排職事的。

  由於章誠是知州,相當於負責一州的日常軍政事務,所以,歸降的和應募的新人基本上都是需要章誠負責甄別與安排的。

  歷史上,這一事是由李善長來負責。

  李善長將來投和歸降的文武之人進行甄別後再告之於朱元璋,讓朱元璋提前大致知道這些人的秉性和能力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章誠倒是沒想到,他會有一天代替李善長成為朱元璋身邊第一文士。

  而他也不敢確定自己會不會沒有歷史上的李善長乾的好。

  但章誠也不是完全沒有底氣。

  因為他自思自己好歹是可以隨時學習了解這段歷史的,當也不至於讓歷史上原本該因李善長引薦而在朱元璋身邊大放光彩的傑出人物在這一世被埋沒。

  不過。

  章誠倒是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在,歷史上李善長不曾注意到也沒在歷史上大放光彩而成為默默無名的人里,挖掘尋找的幾個可以在這一世大放光彩的人物。

  畢竟,自己比李善長更擅於的地方是,自己通過後世知識與經驗見識到的行當更多,得知的專業技術人才也更多,再加上因為有來自後世的價值觀,自然也就更容易發掘有專長的人,而不會因為一些有專長的人不通世故或者過於離經叛道而被埋沒。

  但這只是章誠目前單純的想法而已。

  擺在他面前的情況其實比他想像的要複雜。

  因為現在需要他甄別與薦舉任用的人,且不論賢愚如何,有何專長,光是來路就無疑會顯得頗為複雜。

  首先肯定會有主動來投的官紳,也會有需要自己主動去請來的人,更會有自己要培養的人才,再有就是降官。

  而降官里又有南北之分、文武之分、族別之分,功名高低之分,鄉籍之分。

  當然,其他來歷的人里也會有各種分別。

  須知道,光是李善長和馮國用兩人都會因為抄家而較起勁來。

  如今新來這麼多人,會讓義軍變得多複雜,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誰親誰疏。

  誰更放心,誰需要更多戒備和堤防。

  誰要提點,進而可以統一思想統一主張,誰要多警告,以正其思想。

  可謂千頭萬緒,頗傷腦筋。

  從來沒這麼操過心的章誠甚至都因此想回去想退縮,但也正因為可以隨時撤離,他又有些躍躍欲試,最終還是選擇不退縮。

  而萬事冗雜,一切總要有個起頭為好。

  章誠決定先摸個底,主持一場考試。

  他自問看人識人很難。

  畢竟知人知面不知心。

  所以,章誠也沒有打算像歷史上的李善長一樣,僅憑觀察就能識得各類人才之忠奸賢愚。

  他覺得先掌握這些人到底懂得多少知識、有怎樣的主張,才是更容易被自己確定的事。

  「你先帶應募者和歸順者做好登記,讓他們在家等候通知,到時候我會對他們進行統一的選考,讓他們放心,這不是說要藉此為由不用他們,而是先知其才識其智,以免大才者被屈才小才者被過於拔高。」

  章誠為此在提審完一眾被俘元廷官員後,就對朱文正如此囑咐起來。

  朱文正拱手稱是。

  而接著,章誠就先思索起如何進行選考的事來,且找到了朱元璋,向朱元璋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一向注重實用價值的朱元璋對於他這一想法,倒也非常贊同,且甚至因此越發高看章誠,畢竟章誠用選考的方式,是在建立選才制度,以保證整個內政人才的選用公平公正和公開,而不是借著選才的權力結黨營私。

  眼下除了用人外,還有軍餉的發放。

  這一方面是朱元璋親自抓,而且是必須立即要做的事。

  畢竟義軍如今進城後,沒有劫掠,軍紀良好,是因為章誠在先帶三百兵入城後,說服了湯和、花雲、唐勝宗三名主官,強行阻止了三百名彼此有同鄉關係的義軍官兵參與劫掠,接著又是朱元璋靠著個人膽略逼著整個義軍主力不得不與他約法三章,才暫時沒有軍紀敗壞的。

  但要知道,現在的朱元璋和章誠的面子,或者說威望,還沒有大到讓兩萬多義軍一直保持軍紀良好。

  因為這兩萬多義軍里,很多官校其實是看在郭子興的面子上歸附朱元璋的,如在驢牌寨歸附的兵勇,以及繆大亨帶領的人馬,另外,儘管朱元璋在離開濠州時只帶的二十四人,但後來郭子興也因為他在南略途中表現很好,也給他增派了兵力,畢竟郭子興已升他為總管,是要給他增派些人的,同時也有制衡或者監視之意。

  無論如何,朱元璋雖說是奉郭子興命出來獨立發展,但並不是說他麾下的官校就完全對他唯命是從。

  朱元璋很多時候還需要和這些官校商量著來做決定。

  要不然,朱元璋也不會在當時進入滁州城時,要來個帶有談判性質的約法三章,而不是直接下令禁止擄掠了。

  所以,一旦隨著入城時間一長,這些義軍很難保證軍紀不會敗壞,而如果沒有軍餉予以保障的話。

  畢竟光靠口頭上的承諾與思想工作是不夠的。

  故而,朱元璋在提審完一眾被俘元廷官員後就去先著人拉了一批糧食去了校場,準備發軍餉。

  章誠作為知州也跟著朱元璋一起到了校場上發軍餉。

  因為朱元璋每發出去一筆糧餉,他這個知州都得簽字,以保證沒有中間沒有人冒領。

  「總管有命,入校場領軍餉者,不得戴甲冑,不得帶武器,以便於負責發餉的兄弟能夠順利管理大家有序領餉!」

  章誠還特地在發餉時,制定發餉的規則,即要求所有準備領餉的一隊官兵在來領餉前,必須先在門外去甲冑武器。

  暫時沒再抄家,而帶著自己麾下兵勇來領餉的花雲就在來領餉時,被戚祥帶著一隊護衛給攔在了領餉大廳的門外,而被宣達了領餉的規矩。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