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文官集團的反抗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小胖急了,「皇上是不是要親征?」

  于謙怔了一下,微微搖頭,「皇上並未說親征,只是讓太子殿下、李尚書去御書房議事。💔♤ 6➈Ⓢ𝔥𝔲𝕩.ᑕ๏ⓜ 🍩♗」

  「走吧!」李青倒是十分淡定,之前朱棣兩次親征,他都有參與,韃靼、瓦剌受挫嚴重,這麼短的時間,根本無法威脅到大明。

  ~

  來到御書房,戶部夏原吉、吏部蹇義已經到了,兩人的臉色都不好看,朱棣也臭著一張臉,顯然,三人是談崩了。

  朱棣見二人過來,開門見山:「你們對韃靼寇邊有什麼看法?」

  李青看了眼小胖,小胖微微搖頭,示意他先說。

  「打!」

  李青言簡意賅,給了朱棣一個想要的答案。

  蹇義、夏原吉連忙開口:「打不得啊!」

  剛浮現喜色的朱棣聽到這話,神色再次陰沉下來,「如何打不得?」

  「錢不夠。」

  「不划算。」

  兩人先後開口。

  朱棣冷冷看著夏原吉,道,「這些年國庫開支大幅度減少,你告訴朕沒錢?

  國庫有沒有錢,朕能不知道?」

  他語調轉冷,「當朕可欺嗎?」

  夏原吉一凜,忙改變話鋒:「皇上,這幾年國庫開支是少了,但大明種新作物在即,為防萬一,需要留錢糧應對新作物種植失敗風險;

  還有,種植新作物需要大量的人手,也需地方官府扶持,要培養種植能手,教授百姓種植經驗……這些都需要錢糧。」

  蹇義拱手道:「臣附議!

  大明有堅固的城牆,威猛的大炮,何須打出去?

  只要固守城牆,韃靼根本不可能打進來,朝廷只需以逸待勞,便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成果。」

  朱棣嗤笑一聲,看向好大兒,陰陽怪氣道:「太子爺,你也是這個意思?」

  「兒臣……」小胖訕訕道,「父皇明鑑,父皇年歲大了,為保龍體不宜再親征,即便真要打,派遣一位大將便是了。」

  「呵呵。」朱棣笑著看向李青三位尚書,「太子爺這是在點我呢,也是…我呀,是該挪窩了。」

  雖然在笑,但臉上實無笑意。

  「父皇,兒臣不是這個意思。」小胖連忙俯身行禮,又急又氣,又委屈。

  「是不是這個意思你心裡明白。」朱棣輕哼,接著又指向蹇義、夏原吉,「別以為朕不知你們在想什麼,巴不得朕早日歸西,讓太子上位,好為你們謀福祉。」

  「皇上……」

  二人驚駭,連忙下跪俯首,「臣絕無此意。」

  朱棣冷笑連連,一點也不給其面子,「這一仗,朕非打不可。」

  「李青!」

  「臣在!」

  「傳諭,命山.東、山.西、遼.東……挑選精銳,兩個月內來京集合,稍後出征攻打阿魯台。」

  「臣遵旨。」李青拱了拱手。

  蹇義、夏原吉再次奏道:「皇上三思。」

  「朕已經三思過了。」朱棣淡淡道,「休要再言,都退下吧!」

  ……

  兵部衙門,後堂。

  「尚書大人,皇上真的要親征嗎?」于謙問。

  「嗯,本官都傳完諭令了。」李青點頭。

  「唉……」于謙嘆了口氣,欲言又止。

  李青笑道,「有什麼就說,不必顧忌什麼。」

  于謙遲疑少頃,拱手道,「下官以為,沒必要出征,韃靼根本打不進來,皇上親徵實在是……勞民傷財。」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誠然,你說的不錯,但很多事並不能看表面。」李青嘆了口氣,反問道,「你以為皇上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能說的嗎……于謙驚了一下,斟酌道:「雄才大略,英明神武。」

  李青笑笑,「這裡並無他人,出的你口入得我耳。」

  「皇上功績卓著,然,也太過勞民傷財。」于謙又補充了一句。

  「所謂勞民傷財,都是文官說的罷了。」李青搖頭,「民間的傳聞不要偏聽偏信,永樂朝花的錢多了去了,南征交趾,三伐漠北,其中皇帝親征兩次,次次五十萬大軍出征;

  修大運河,編撰永樂大典,建北京城……古往今來,哪個帝王比得了當今皇上花錢?

  但大明亡了嗎?

  百姓真就活不下去了嗎?」

  于謙啞口無言,拱手道,「請尚書賜教。」

  「大明有錢!」李青道,「大明的錢,都是從富紳身上剝削來的,而官員大多出身世家,這就造成了君臣不合。」

  「可這……和出征有關係嗎?」

  「當然有。」李青嘆道,「官紳不服管,定然會製造混亂,逼皇上讓步,燒織造局、燒三大殿、通運河受阻、唐賽兒起義……都出自官紳手筆;

  這些人的能量太大了,若不及時遏制,大明將禍亂四起;

  若想讓官紳不鬧騰,只有控制軍隊,通過控制軍隊集權,從而掌控局勢;

  其實,隨著皇上上了歲數,他的權威已經大不如前,說話也不怎麼好使了。」

  于謙訥訥道,「這……不至於吧?」

  「以後你就會明白。」李青苦笑,「皇帝並非你想像的一言九鼎,那些言辭尖銳諫言的臣子,也並非都是忠君之人,大多時候,不過為了利益罷了。」

  于謙還是不信,李青也沒再解釋,這些個事兒,等他在官場待上兩年,就都明白了。

  ……

  根本沒用兩年,僅過一日,于謙就見識到了文官集團的力量。

  吏部、刑部、工部、戶部四位尚書,八位侍郎;翰林學士、都察院都御史、內閣、言官……烏泱泱跪宮門。

  求皇帝以民為重,以民為本,放棄親征。

  若沒有李青那一番話,于謙會覺得,他們這是赤膽忠心,為了天下百姓著想。

  但現在……他多少有些懷疑這群人的真實目的。

  君臣不合,皇上欲通過控制軍隊,從而控制朝局……于謙想起李青的話,又看了眼長跪不起的官員,心道:「這些人如此,會不會就是為了不讓皇帝控制軍隊,從而削弱皇權呢?」

  但群臣個個赤膽忠心,一臉光偉正,于謙又覺得自己把同僚想得太不堪了。

  再看看吧……于謙這麼想著,並未參與進去。

  ~

  群臣長跪不起,表示:為了大明,為了江山社稷,皇上若不收回成命,臣就跪死在這兒。

  朱棣表示:那你們就跪死好了。

  但群臣也不是善茬,當即發揚文官老傳統。

  ——罵皇帝!

  山.東為何農民起義?

  百姓對你暴政的反抗!

  太祖為何降雷霆示警?

  是對你遷都不滿!

  韃靼為何前來寇邊?

  是你將京都設在險地的後果!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都是皇帝你的錯,都是遷都惹的禍……

  群臣慷慨陳詞,尤其是言官,一個個唾沫橫飛,把朱棣罵的啥也不是。

  有本事你就打死我,反正我也能落個好名聲,只要你不怕留下惡名,儘管動手好了……這是他們的心理寫照。

  自唐以後,漢人皇帝就沒有不挨罵的,尤其是宋太祖之後,皇帝挨罵更是常態。

  因為,這位仁兄立了個規矩:不可殺上諫臣子,尤其是言官,殺之不詳!

  當然,他本意是好的,讓皇帝廣納諫言,但這也成了言官有恃無恐的依仗。

  連老朱都挨過言官罵,可想這群人有多猖狂。

  朱元璋殺官不少,卻很少殺言官,即便殺,也都是找其他理由,而不是因為挨了罵就殺。

  這也是他們的底氣所在!

  更何況法不責眾,一眾尚書、侍郎都在罵,你還能全殺了?

  確實不能。

  朱棣儘管很氣,但也知道輕重,如今局勢不穩,若再把文官一窩端了,只怕真要亂起來了。

  他打破過規則,也嘗到了打破規則的惡果,更是知道,把這些尚書、侍郎、郎中、御史……全部砍了的後果。

  不過,朱棣也不是毫無辦法。

  以怠慢政務之罪,扣除了所有跪宮門官員一個月的俸祿,並表示:一日不去處理政務,扣除一個月的俸祿!

  你們不是說,國庫沒錢嗎?

  那好,俸祿也別領了,看看誰先頂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