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楚王來到乾溪

  楚國為此次為了能夠攻破鍾離,斷絕吳國的援助,可謂是費了不小的代價。

  先是與晉國聯姻,號召申地之盟,後是又大起楚軍五萬,只為攻克這一彈丸小城朱方城。

  而背後這一切的運作,其實都在李然的意料之中。

  只不過,尚有一件事情,卻是李然沒算到的。

  那就是楚王熊圍意欲拿下鍾離,進而滅吳以謀全功的野心!

  如今,雖是基本斷絕了其宋國和徐國對於鍾離的資助,而鍾離國也已成為了他的瓮中之鱉。但是這吳國,卻始終是楚王的一塊心病。

  所以,他這才又親領五萬大軍,駐紮在了乾溪。

  對內雖名義上說是後援,實則就是為滅吳而做出的第一手準備。

  要說乾溪這地,距離陳國和蔡國不遠,乃是將來取吳國的必經之地,而此地再往東二百里,便是鍾離。

  很顯然,此地距離楚國腹地不可謂不遠,所以,楚王此舉,其意味也很是明確:那便是為日後滅吳打下一個根據地。

  因此,這件事從一開始李然便是竭力反對的。

  倒也不單單是出於晉吳同盟的原因。主要是按照他的謀劃,此番有多國聯軍聯合攻取鍾離,加之有孫武這等的絕世名將加持,朱方城就算是銅牆鐵壁只怕也難逃被破的命運,又何須是再另起三軍以資策應?

  本來楚國上下為討伐鍾離便已是算得勞民傷財,而今竟然又另起了五萬大軍,正所謂「兵者,日廢千金」,這楚國上下又如何能吃得消?

  到頭來,這筆帳不還得是算在楚國的百姓頭上?遭罪的永遠都是最底層的人。

  「愛民」,「惜民」乃是李然一以貫之的主張,因此,他又如何能夠眼睜睜的看著楚國黎民百姓遭此罹難?

  李然自是勸諫過一番楚王,請他能夠為楚國黎民三思,不要這般逞能。

  可奈何此時的楚王已是鐵了心要親征,李然一番勸諫,他自是全然聽不進去的。

  無奈之下,李然也只得相隨,一道是隨軍來到了乾溪。

  要說乾溪這地,還真的確是個好地方。時值夏末,山林蔥鬱,花簇草擁,流水涓涓,暑意盡散。若是在此處修建一處避暑山莊,想必生意會格外火爆。

  而前來迎接楚王一行前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伍舉之子伍奢。

  乾溪,便是他們伍氏一族世代起居之所。

  所以,楚王熊圍之所以選擇乾溪,或許也還有另外一層的考慮。

  萬幸,就在他們駐紮在乾溪後不久,前線便立馬是傳來了捷報。

  而這一場大捷的速度,是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

  朱方城被破,慶封被擒,前線一鼓作氣而大獲全勝。楚國也由此終於是徹底掃清了日後滅吳的障礙。

  消息傳來,乾溪瞬間沸騰。

  毫無疑問,楚王為此立即是於大帳之內宴飲群臣。

  一時琴瑟笙簫,歡歌曼舞,原本安安靜靜的乾溪竟一時變得熱鬧非凡。→

  「哈哈哈,朱方城破,慶封被擒,此實乃寡人之幸,楚國之幸,天下之幸吶!」

  「諸卿今日當痛飲!為寡人這一番偉業痛飲!」

  自楚王即位以來,群舒之戰,巢邑之戰,再加上而今的鐘離之戰,楚國皆是大獲全勝。

  在高興之餘,楚王的虛榮心也是隨之膨脹。

  想他楚國,似乎已有數十年未曾有過如此輝煌的戰果了。

  而他楚王熊圍即位至今不到兩年,便已然戰功彪炳至此,若再假以時日,追趕莊王,成王,光復他們楚國往日之霸業,可謂指日可待!

  楚王的臉上此時自豪驕傲之色滿溢。

  要說他們楚國之所以能夠連戰連捷,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便做到了之前數十年間都未曾做到的事!

  這難道不是他楚王熊圍的天命加持使然?

  痛飲,的確該痛飲!

  而隨楚王一道前來的卿大夫們此時也都極為興奮,紛紛舉起手中的杯盞,朝著他們的大王是一頓恭賀。

  「大王神威!」

  接著,一飲而盡。

  楚王見得此景,一時間更是豪氣干雲。

  「傳寡人令,犒賞前線三軍與諸位將軍!」

  「此次隨寡人一道出征者,亦做犒賞,不得遷延!」

  一次性犒賞十萬大軍,理是這麼個理,事實上也的確應該這麼辦。

  可楚王似乎並未考慮以如今楚國的國力,一下子犒賞如此之多,往後又該如何是好?

  如此的窮兵黷武,僅憑著楚國的那一點積蓄,又如何能夠持續下去呢?

  只不過,此時的楚王正值興頭上,而且犒賞三軍本又是軍制。更何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楚王要如何犒賞自己的將士,在場的卿大夫們又如何敢多言呢?

  再者,這些犒賞將士所用的財帛說到底又不用他們卿大夫們出,所以,他們也自是不會感到心疼。

  「大王功載千秋!」

  「大王英明,我楚復興在望!」

  李然看著眼前這一幕,額頭間隱隱呈現出一縷憂色。

  朱方城既破,那他李然的任務按道理已然完成,至於大手筆犒賞三軍之事,他作為一名客卿,本就什麼必要去指手畫腳。

  可楚王如此大手大腳的消耗楚國積蓄,對於楚國千千萬萬的黎民百姓而言,那可絕對算不得什麼好事。

  李然十分清楚,這些個犒賞的財帛,非從天降,非由地出,而是會實實在在的強加在楚國每一個百姓身上。

  屆時,楚國變得日益疲弱,雖然這對於中原諸國而言,倒是一件好事。

  可要是站在李然的上帝視角來看,以楚國百姓的罹難來換取中原安定,這種做法能算得上是正義的嗎?

  中原百姓是人,楚國百姓難道就不是人嗎?

  這就好比那個著名的「火車壓人」的道德選擇困境一樣,李然今日也同樣面臨相同的抉擇:

  他的勸諫,可能可以使楚王回心轉意,楚國百姓得以免受罹難。但楚國的幸運,有可能就是未來中原的不幸。

  但如果他不勸諫,那麼楚王就不會有所改變,楚國就一定會在窮兵黷武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楚國百姓的不幸,或許可以換來中原的安寧。

  該怎麼選?

  李然一時也沒了主意。

  思來想去,李然最終還是沒有出言提醒。

  一來,這畢竟不是他的責任。

  二來,他也知道此時的楚王也絕對不會聽進的勸。

  於是,宴席散後,李然回到了自己的營帳,臉上沉鬱之色漸深。

  他不知道自己今日所做的抉擇,究竟會不會傳至後世?也不知道後世之人會對他的這一番不作為會作何評論。

  可是有一點他清楚,無論他如何的絞盡腦汁,運籌帷幄。而他所做的這一切,似乎都並不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改變。

  更多的時候,他就更像只是一個旁觀者。

  就好比一顆石子扔進了江海,卻並未掀起波濤,僅有數圈漣漪緩緩擴散,最終被水平面抹平。

  但這是他想達到的目的麼?

  顯然不是。

  李然十分明白,當他撥動了歷史的琴弦,從那一刻起,他便要為這一段歷史的樂章負責。

  即便他所彈奏的,可能只是一個和弦,但即便如此,也應該盡力而為,直至其終章的來臨。

  而這才是他身為後來者應當秉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