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朝會,群臣匯聚。
當聽到司禮監掌印張海,代行遠皇帝林知白宣布決議,要改大華皇朝為大華仙朝,泰山封禪昭告天地加冕自己為天帝的時候,所有人的思維都呆滯了一瞬。
荒謬!
這是群臣,包括簾幕後垂簾聽政的太上皇林澤,聽到這個決議以後,內心之中冒出來的第一想法。
雖然皇帝屹立在人世權利之巔,擁有冊封諸神的權利,但若是貿然給自己加冕上天帝的封號,將整個皇朝改為仙朝的時候,還是讓人感覺到有些沐猴而冠的感覺。
首輔大臣本能反應的邁出一步,就想要開口勸諫。
但最終,這位大臣又生生忍住了勸諫的衝動。
到如今,距離征伐異域邪神一戰,已經過去了一年余的時間。
過去一年余時間林知白完成了從三花聚頂到五氣朝元的突破,生命本質升華,也完成了內息到法力的升華,還將自己修行的《武典》升級到了第三個版本。
也是在這過去的一年余時間之中,大華方面的艦隊已經完成了從神州大地到神眷大地的往返,將那片異域土地上發生的一切,都如實的帶回了神州大地之上。
更有許多民間的武者,比起艦隊更快的完成了這一項舉動。
由此,人們知曉了官方發布的消息之中,有關於皇帝陛下林知白征伐誅殺異域邪神的戰績,沒有絲毫的誇大之處。
他們的陛下林知白已經擁有了摧城滅國的力量,以一己之力摧毀了一個有著神聖,有著八千萬子民的異域大國。
如果是這樣的林知白,以人皇尊位加上神聖一般的力量自號一聲天帝,將自己的人間皇朝改成仙朝,那就不算沐猴而冠,而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了。
縱然此刻的大華皇朝距離大華仙朝差距還很大,但起碼也是在向著仙朝的方向轉變了,雖然不知道建立仙朝以後會發生何種變化,但起碼也不該反對。
思及此,剛剛憑藉著本能一步邁出的首輔大臣開口,不過不是勸諫,而是贊同:「陛下英明,臣願意追隨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創建仙朝。」
大殿之中,一大群臣子,這個時候也是回過味來。
跟隨著當先邁出的首輔大臣躬身行禮,贊同道:「臣等願隨陛下建立仙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平身。」
禮畢,很多人起身看著坐在尊位上,那位風華正茂,仿若少年一般的帝皇。
不知不覺間距離這位登基稱帝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歲月沒有在這位人皇的身上留下任何的痕跡。
但這位看似沒有絲毫變化的少年皇帝,如今已經徹底的完成了升華與蛻變,想要做那高高在上的天帝。
而他的實力,卻是讓所有人都沒有反駁的底氣和欲望。
看著林知白,很多人心中升起了一個想法。
或許這位少年皇帝真的能夠建立起傳說之中的仙朝,他們這些仙朝的臣子也將真正的擺脫凡人脆弱的生命,成為長生久視的神聖。
畢竟,很多年前,武學的頂點和至高也就是武林神話而已。
但此刻,作為武學頂點和至高的林知白,早已經超越了武林神話這個級別。
既然群臣同意了林知白的想法,那麼接下來便是具體去執行了。
林知白開始有條不紊的吩咐:「即日起,除了準備泰山封禪的事宜,還需要在神州大地各處修建天帝廟,根據城池規模的不同,修建的天帝廟規格也不等,修建費用一律由官府撥付。
「營建完畢以後,在下一次朕之誕辰,農曆八月九日的時候進行泰山封禪,昭告天地加冕為天帝,全國各地子民入天帝廟參拜,為慶賀朕加冕天帝,明年農稅全免,未來十年農稅全部減掉三成。
「未來各地若有蝗災乾旱,皆可去天帝廟祈禱,朕自會差人去行雲布雨,滅殺蝗災。」
剛剛在神眷大地那邊發了一筆橫財,這些錢堆在倉庫里也只是石頭,唯有將其用掉才是真正的錢,此刻剛好可以使用。
至於修建天帝廟的規格制定,細節制定,還有泰山封禪的流程,昭告天地的祭文這些內容,自然有下屬群臣去搞定。
林知白最後需要做的,就是審核。
群臣本來還想提醒林知白,適當的展示一下神跡,給天下百姓加深自己是天帝這個印象,提高可信度,增加天帝廟的香火,沒想到林知白自己就想到了。
首輔心中暗自決定:「等到祭天封禪那天,便尋幾處受災之地,讓陛下去解決吧,以陛下如今修為,想要做到這些應該不難,大概??」
反正,林知白自己已經誇下海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了。
接著,朝會上,群臣就開始各抒己見,商議起林知白吩咐下來的內容要怎麼做。
這種爭議朝會結束的時候,還沒爭論完,後面又開會了足足三個月,才把整個流程確定。
張海給林知白匯報消息:「陛下,泰山封禪的準備工作已經開始進行了,您到時候要穿的各種冕服也已經在準備了,泰山封禪有一套標準流程,倒是不需您多費心思。
「按照禮制嚴格執行,且還加強了一些規格,所以總共需要一億三千萬兩銀子,這是清單,倒是天帝廟的修建,其中說法頗多,您看看群臣制定的標準。」
時至今日,泰山封禪已經歷經多次,經過層層皇帝的加碼,最終完善到了八千萬兩這個預算。
而且,這還是上一位泰山封禪的皇帝,仔細核算過,給予了下面人一定的賺錢空間,但又不至於太過分的價格。
不僅需要花費巨額金錢,還得有豐功偉績才行,不然下面的臣子壓根不買帳,跳著腳反對。
而林知白的封禪,可是要加冕天帝的,自然也要增加一些規格,於是最後便有了現在這個預算。
林知白接過奏摺查看,群臣將天帝廟的等級從低到高分為畫像,神龕,小廟,中廟,大廟和皇廟六個等級。
顧名思義,畫像便是林知白的肖像畫,印刷完了以後分發各地,用來供在家裡,根據印刷的精美程度,造價一百文錢到一兩銀子不等。
神龕同樣供奉畫像,放在村子裡供給一村之人參拜,有一定的遮風避雨的能力,但修建起來也很簡單,成本不高,造價一般為三兩銀子。
小廟,大約有尋常人家房屋大小但會很精美,會供奉小型法相,設置一位廟祝,供給數個鄉鎮之人參拜,修建成本在一百五十兩銀子,薪水支出在十五兩一年。
中廟,尋常大戶人家房屋大小,會供奉中型法相,設置五到十位廟祝,供給一縣之人參拜,修建成本一千八百兩銀子,薪水支出兩百兩銀子左右。
大廟,占地廣闊,會供奉大型法相,設置五十到一百位廟祝,供給一個州郡之人參拜,修建成本一萬六千兩銀子,薪水支出兩千兩銀子左右。
皇廟則是設置在京都皇城,為天下天帝廟之首,直接按照皇家行宮的標準修建,供給全國乃至域外諸國之人前往參拜,修建預算三百萬兩銀子,每年運營預算十萬兩。
總得來說,需要修建皇廟一座,大廟三十座,中廟三百座,小廟一萬座,神龕十萬座,至於畫像這個就需要信眾自己買了。
想要把這第一批的天帝廟修好並運營起來,大概需要花費六百萬兩銀錢。
林知白按照清單上書寫的材料和規格計算了一下,扣掉人工等成本以後,發現價格大差不差,既給承建的商人留了利潤空間,也沒亂花錢吃回扣。
於是便點頭同意。
接著,便是天帝廟在各地開始修建,由內帑出錢撥付國庫而後分發各地。
得益於宏衛的日漸壯大,還有會計審查技術的提高,現在很多人都不敢貪腐,只敢拿自己份內的那份錢。
在這種情況下,天帝廟的修建進度逐漸提高,諸多民眾也因為天帝廟的修建工程,還有官府宣講政策的緣故,逐漸知曉了皇帝陛下要封禪祭天,加冕為天帝。
對這個決議,一些人是不理解甚至抱著嘲諷態度的,覺得這位皇帝陛下好大喜功,武功再強也是武夫,也敢妄稱神聖?
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擁護這個決議,這些人普遍是平民或者中低層地主。
正是林知白這位皇帝陛下給他們提供了諸多的工作機會,讓他們可以安心種地,還不橫徵暴斂,簡直是沒有比林知白更好的皇帝了。
只要皇帝高興,別說是自稱是天帝了,就算他自稱是天父是世間所有人的爹,那他們也無條件支持。
尤其是在知道,林知白加冕天帝以後,明年的農稅全免,未來十年也將免稅三成,那天底下絕大部分人都表示了對林知白的支持,紛紛表示到時候會為林知白祈福。
整個大華皇朝運行起來,為了林知白加冕天帝的事宜準備著,而林知白也沒有閒著,保持著日常修行的同時,他也在研究一些全新的法術。
這些法術的內容,和即將成立的仙朝有關。
既然是仙朝了,那當然要有一些和之前不一樣的地方。
過去的歲月之中,再鼎盛的皇朝,都有一些看天吃飯的意思,不能有乾旱水災,不能有蝗災,更不能有兵禍,如此才可以保證豐收,保證天下間絕大多數人吃飽飯。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人餓死。
在如今這個時代,得益於對海洋資源的開發,還有林知白安排的種種補助政策,勉強可以保證食物的充裕,不會有人因為食物不足而餓死。
但也就是不會餓死而已,想要每頓都吃飽,吃好,那就是一個奢望了。
林知白正在研究創造的法術,雖然不至於徹底解決糧食危機,但也可以極大幅度的緩解了。
第一個法術,叫做驅蟲術,針對的是蝗蟲。
但凡生命,皆有生命磁場,若是擾亂這個生命的生命磁場,輕則頭暈想吐,重則暴斃。
林知白便針對這一點,開發出了藉由電磁力場擾動生命磁場的法術,並且調整了頻率將其化作了專門針對蝗蟲的版本。
一旦使用,法術作用範圍內的蝗蟲全都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暴斃。
因為這種法術功率極小,所以對人體和稍大一些的動物都沒有傷害,使用要求也不高,都不需要神融天地,但凡一個天人感應級別的修行者都能用出來這種法術。
第二個法術,則是呼風喚雨。
下雨的原理很簡單,無非是高空水蒸氣匯聚的雲氣遇冷凝聚成水滴落下,針對這個原理,林知白開發出了呼風喚雨的法術,施術者可以藉助精神力和天精地氣的作用來人為模擬自然下雨的過程。
這個法術達到神融天地的境界便能夠修行使用,雖然一個人可以影響的範圍有限,但是多個神融天地的修行者聯手就能在很大一片區域行雲布雨了。
能夠做到行雲布雨以後,有暴雨可以驅散,有乾旱可以下雨,對農業有著極大的裨益。
林知白開創出了驅蟲術和呼風喚雨的法術,兩者結合雖然不能保證杜絕所有自然災害,但卻也可以保證杜絕起碼七八成的災害,再加上穩定的秩序,保證年年都能豐收。
若年年都能豐收,一來天下眾生都能夠過的更好,會對林知白感激涕零,保證有足夠的香火願力產生。
二來足夠的食物也可以促進人口增長,而人口增長以後可以給林知白帶來更多的潛在信眾,可謂是合作共贏最典型的案例了。
完成了法術的創造以後,林知白便將這兩門法術在星淵衛之中分發了下去。
以後各地的天帝廟廟祝,就會由這些星淵衛去擔任,一是可以豐富他們單調的生活,一份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也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二也是可以讓他們可以多領一份工資,三也可以讓他們造福民眾。
於是,就在一片忙碌之中,前期籌備結束,來到了封禪大典舉行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