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不愧是王佐之才,這份對朝堂政治的敏感性,和對人心人性的洞察力,讓人驚嘆!

  董拙將文書放到旁邊的案几上,手指輕輕在文書上敲打著,淡淡說道:「別的安排倒也還可以,只是外放的這幾人,未免太便宜他們了。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法不責眾,首惡必誅!

  總要給這些朝臣一些教訓和震懾,而這幾個頭目的腦袋,無疑是最合適的。

  荀彧臉色微微一變,沉聲道:「太師,這些人只是一時糊塗,做了些錯事,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如今他們都已經幡然悔悟,決定自請外放,從此不再干涉朝堂事務。

  還請太師慈悲為懷,得饒人處且饒人吧。」

  好一位王佐之才!

  果然是有膽色!

  已經很有沒有人,敢在董卓面前如此說話了。

  世人皆知,董卓殘暴。

  敢用如此口氣,如此態度跟董卓說話的人,基本都已經被他送去見閻王了。

  雖說士人講究輕生死,重義氣,但也沒必要做無謂的犧牲。

  所以久而久之,不管士人心中是如何怒罵董卓,至少在面對他的時候,還是擺出畢恭畢敬的姿態的。

  但此時荀彧卻擺出這幅態度,這是在明明白白的告訴董拙,如果他一定要殺了這幾個反對朝臣頭目,那就連他也一起殺了!

  毫無疑問,荀彧是在賭。

  他是在用命賭,賭他在董拙心中的地位,要高過那幾個反對朝臣頭目。

  當然,他並非是盲目的賭。

  通過這些日子的觀察,他發現董拙此人,雖然兇殘暴虐,但絕非無志之人。

  「董拙心中當有吞併山河日月的大志向!」荀彧心中暗道。

  而有此大志的董拙應該知道,荀彧的重要性,遠在幾個即將遠離朝堂的朝臣之上。

  為了幾個以後對他毫無威脅的朝臣,而將荀彧也除掉,這對董拙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基於這種判斷,荀彧才會做出這種以死相逼,用命來保護那幾個朝臣的行為。

  當然,他也明白,就算他判斷準確,此事也是可一不可再。

  沒有哪個主君,能夠容忍臣子屢次要挾自己。

  這樣的臣子,便是再有用,也必須除掉。

  但既然能用一次,那就要用一次。

  他既然給那幾個朝臣承諾會保下他們,那就一定會保下他們!

  董拙神色默然的看著荀彧,忽然哈哈一笑,說道:「文若何須如此激動,本相也只是再跟你商討嘛。來來,坐,這邊坐,坐下慢慢聊,你我之間,有什麼事不能坐下來好好聊呢?」

  「下官情緒激動,剛才失禮之處,還望太師海涵。」荀彧看到董拙態度軟化,於是就坡下驢道。

  董拙端起旁邊的茶杯喝了一口,放下淡淡說道:「其實這幾個朝臣倒也無掛緊要,今日本相來見文若,是有另一件事,想跟文若商議。」

  「不知太師所言何事?」荀彧問道。

  董拙道:「昔日朝廷有太學院,招攬天下英才。可惜自十常侍亂政,引發黨錮之禍,太學院也被封禁。如今本相欲重開太學院,給天下士子打開上進之路,不知文若意下如何?」

  「此乃大喜事也!太學院為朝廷儲才之所,也是天下士子的上進通道。

  如今朝廷人才匱乏,青黃不接,天下士子卻因找不到投靠朝廷的機會,而不得不委身各地諸侯,誠為可惜。

  若太師能夠重開太學院,於朝野皆是一件大好事!」荀彧立刻說道。

  其實他心裡很清楚,董拙提議重開太學院的根本目的,是為自己培養文官人才。

  經歷了這一次次事件,董拙對朝中文官的忍耐已經達到極限,他迫切需要培養自己的文官體系,來將目前這些整日裡跟他作對的文官替換掉。

  從本心來說,荀彧並不願意此事發生,他不想讓朝堂上,到處都是董拙的人。

  但他也知道,這件事自己擋不住。

  即便是他不同意,董拙也會繞過他去,安排別人去辦此事。

  與其如此,還不知直接贊同,還能將此事的進度控制在自己手中。

  董拙哈哈笑道:「文若不愧是本相的知己,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啊!那不知文若以為,何人堪當太學令一職啊?」

  「高陽鄉侯蔡邕,才學過人,文思敏達,向來為士人所重,堪當太學令重任!」荀彧略一思索,便說道。

  董拙心中暗暗點頭,荀彧果然是選擇了蔡邕。

  董拙欲以太學院來培養屬於自己的文管體系,那這太學令自然是至關重要。

  必須是董拙親近信任之人,才能擔任。

  同時,太學令作為朝廷儲才之地,肩負著為朝廷招攬天下英才的重任。

  而天下英才多在士族之中,所以必須選拔一位士族敬重之人,才能做好太學令。

  如今朝廷中,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蔡邕!

  董拙悠悠說道:「高陽鄉侯雖然才學過人,名望卓著,但到底不曾為學,可入太學院做副令,讓他直接做太學令,只怕力有不逮呀。」

  「那不知太師以為何人堪當太學令?」荀彧疑惑道。

  董拙呵呵笑道:「本相聽聞,文若的叔父荀爽,乃是天下大儒!

  其擔任院長的潁川學院,更是收攬天下英才,能人異士眾多。

  若是能請慈明公擔任太學令,將潁川學院併入太學院之中,那不僅讓太學院直接成型,潁川學院的諸多學子,也能有機會入仕為官,這豈不是兩全其美?」

  「這……」荀彧心中一驚,隨即默然不語。

  他真沒想到董拙的胃口竟然這麼大,竟然直接盯上了潁川學院。

  潁川學院可是荀家六代家主,極全家之力開創出來的基業,乃是東漢六大派之一。

  士族為什麼受各地諸侯的重視,不是因為他們手中掌握著錢糧財富。

  諸侯手中有兵,任你掌握通天財富,面對諸侯的強搶,也只能是為他人作嫁。

  士族真正的底蘊是掌握著大量人才。

  他們不僅將自己的家族子弟培養成才,有餘力的士族,還會招攬寒門或是百姓中的英才,加以培養。

  而這些寒門或百姓中的英才,在被培養起來之後,自然會被士族控制影響,成為士族跟諸侯博弈的底牌。

  潁川學院和荊州學院,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潁川荀氏,荊州司馬氏,皆是東漢最頂級的世家大族。

  荀爽和司馬徽雖然沒有入朝為官,但他們在朝野中的影響力,卻遠遠超過袁隗楊彪。

  縱觀曹魏一朝,荀家始終長盛不衰,代代在朝中擔當重任。

  便是因為曹操麾下重要的謀臣名士,基本都是出身潁川學院。

  這些人不僅才學過人,有能力有手段,還相互幫襯,相互結黨,豈是其他人所能抗衡?

  除了能讓這些人全都俯首聽話的荀家之人,何人能夠坐穩這百官之首的位置?

  與之相對,諸葛亮為何能在劉備麾下手握重權,建功立業?

  這固然是因為諸葛亮本身能力過人,還在劉備微末之時投奔,得的了劉備的信任。

  但諸葛亮曾在荊州學院就學,拜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的經歷,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荀彧默然不語,他並不想讓荀爽來長安擔任太學令,也不想讓潁川學院併入太學院,至少現在不想,因為他還沒有看清董拙。

  當今亂世,諸侯並起,世家大族紛紛下注。

  而潁川學院,是荀家最大的底牌。

  必然是要經過多方考察,選出一位真正的明主之後,方才會考慮投資。

  董拙是這位明主嗎?

  荀彧心中沒有把握,畢竟就連他自己,也還沒有投靠董卓,只是投靠天子,與董拙在朝中展開合作而已。

  不過荀彧心中,也並不是非常排斥董拙。

  拋開董拙以前在洛陽時的表現不說,至少就荀彧出獄後,與董拙的幾次接觸來看,董拙此人,當得起奸雄稱號。

  這樣的人在盛世中,可能只能做個普通將領。

  但在亂世中,卻基本都能成就一方基業。

  荀彧自己是不會投靠董卓,因為他忠誠朝廷,這一生也只願為東漢朝廷出力,不想另投新主。

  雖然他也明白,東漢朝廷能再次復興的可能性不大了。

  即便董拙失敗,其他諸侯崛起,對東漢朝廷來說,處境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但這只是他的個人選擇。

  對錯無所謂,反正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賠上一條命。

  能為心中理想付出生命,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但對整個荀家來說,就不能這麼任性了。

  畢竟家族是一個涉及多數人的集體,需要延續,考慮問題的第一原則,永遠是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在董拙有今日地位和今日能力的情況下,其實也未嘗不是一個投靠的選項。

  董拙哈哈一笑,站起身來,拉著荀彧的手道:「文若呀,你也知道,當今朝中,有些亂臣賊子,總是看不清形勢,屢屢與本相作對。

  本相也是出於朝政大局的方面考慮,對他們多加容忍。

  可他們不但不領情,反而變本加厲,有恃無恐,屢屢挑戰本相的底線!

  本相也是出於無奈,才會用些狠辣手段,是為了讓他們感到震懾,心懷敬畏。

  可若是文若能引進大量的新進學子入朝為官,沖淡他們的勢力,與他們形成制衡。

  那本相就不需要對他們太過忌憚,也就沒必要非得用那些狠辣手段了。」

  董拙說完,從案几上拿起那本文書,手指在上面敲了敲,然後交到荀彧手上。

  輕笑道:「這本文書擬的很好,裡面大多數安排,本相都很滿意,只是有些細節之處還需要好好斟酌。

  文若可以在好好想想,反正也不急,還有時間嘛。

  等什麼時候文若考慮好了,再將這文書給本相送來吧。」

  「太師所言甚是,下官一定好好斟酌,儘早擬好新的文書,給太師送去。」荀彧目光一凝,連忙恭敬行禮道。

  董拙拍了拍荀彧的肩膀,哈哈笑道:「不急不急,文若可不要太過操勞,本相聽說,這段時間文若憂心國事,日夜操勞,都累病了。

  這可不行啊,國事艱難,還要多多依仗文若,文若可不能因小失大呀。

  高順,一會回到本相府上,到庫里把那根千年人參給文若送來。

  再到宮中去請兩個御醫,就讓他們住在文若府上。

  告訴他們,文若的身體,事關國體,不容怠慢。

  若是出了差池,本相不會放過他們!」

  「喏!」高順沉聲應道。

  荀彧連忙推辭,但董拙不允,最後只得作罷,感動道:「下官不過偶染風寒,竟得太師如此掛念,當真是罪該萬死。」

  ……

  從荀彧府上出來,董拙對高順說道:「去告訴李儒,跟蔡府的聯姻之事,要加快進行。本月之內必須完婚!」

  雖然荀彧態度遲疑,但董拙有把握,他最終還是會同意荀爽入朝擔任太學令的。

  而無論他同不同意,都影響不了董拙重建太學的意願。

  在太學中,蔡邕註定要承擔重任。

  如果荀爽不來,他就是太學令,全權負責太學院所有事務。

  如果荀爽來了,他做太學副令,同樣要主持太學院的主要事務。

  董拙不可能將太學院的真正權力交給荀爽,荀爽註定只是名義上的太學令。

  鑑於這種情況,董拙必須密切跟蔡邕的關係。

  不僅是兩人真實關係的密切,還要在別人眼中也顯得關係密切。

  早在董拙向蔡府提親,與蔡琰訂立婚約的時候,此事就已經被朝中官員所知。

  從那時起,蔡邕就被徹底認為是董拙一黨,與董拙關係密切。

  但這還不夠。

  畢竟婚約這種東西是可以隨時接觸的。

  最好是完婚。

  蔡邕只有這麼一個女兒,一旦完婚,基本上就不可能脫離董拙。

  從此他就是板上釘釘的董拙黨羽了。

  ……

  長安城外,

  一行車隊正在官道上前進。

  車隊正中,是一輛黑色馬車,很是安靜,但卻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

  馬車四周,有三十六名身穿勁裝,腰佩長劍的騎士。

  這些騎士面容剛毅,雙目有神,身上殺機畢露,一看便知都是武功不俗,久經殺伐的精銳戰士。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