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為收將急赴廣宗
張舉聞言,頓時呆愣原地,良久之後,緩緩低下頭顱,
長嘆一聲,單膝跪地,躬身拜道:「我輸了,輸的心服口服;
正所謂願賭服輸,主公在上,請受我一拜。」
一旁,張純眼見張舉已然認輸,早就心服口服的他,也是毫不猶豫跪倒在地,大禮參拜道:「屬下張純參見主公。」
「我等參見主公!」餘下九千漁陽兵馬,也是齊齊跪地,向譚山大禮參拜。
這些兵馬以及張純、張舉,乃是遵循信義契約,認譚山為主;
而信義契約已然融入了天地胎膜之上,
如今依照契約認主,無需譚山再以竹簡外竅扭曲規則,也是毫無阻礙,並且,在忠誠方面也足以保證。
隨著張純,張舉的加入,譚山的勢力頓時大增,其麾下可動用兵馬已然達到了一萬五千之數。
同時,隨著漁陽郡盡數落入譚山之手,集整個漁陽郡所有人口,他手下的百姓也終於達到了十萬之數。
只是這漁陽郡剛剛入手,人心尚且不齊,還需整治一番,才有可能誕生氣運。
好在譚山也不著急,一邊派人治理諸縣,以提升民心。
另一邊則緊鑼密鼓的訓練麾下兵馬,以求能達到布設戰陣的目的,好進一步提升實力。
所謂戰陣,也是陣法的一種,與譚山平日所用的五行陣等以法力催動的法陣不同,
戰陣則專為戰鬥所設,乃是以兵卒作為陣法節點,
通過布陣兵卒沿著陣法特定線路走位,模仿天地規則,來展露威能;
如果說法陣適合撬動天地大勢,來做到以一敵萬的話,
那戰陣,就適合集萬眾之力,來做到以萬破一,
一個勝在精,一個勝在廣,前者比較吃天賦,非天賦異稟者,難以在法陣一道有所建樹,
後者卻較為簡單,只要稍稍訓練一番,便可布設一些簡單的戰陣,從而集萬力於一體,實力大增;
而譚山令這些兵卒訓練的,正是經他推演簡化所成的五行戰陣;
這五行戰陣,以五人一伍,五伍一隊,五伍為隊,如此不斷增加,
如今譚山最多可控十萬人,共同布設此陣,再多,譚山就要掌控不住了。
在訓練戰陣的同時,譚山也悄悄派遣數名千里眼道兵,趕往廣宗黃巾戰場,以關注黃巾大戰事態發展。
結果發現雙方大戰的基本情況,與書中原文記載有許多出入之處,
首先就是黃巾精銳部隊比之書中所載數量大增;
甚至達到了每十個黃巾,就有三四名黃巾青壯,甚至可出一名一階黃巾力士的地步。
許多本應早已死在朝廷手中的黃巾將領,也都活了下來。
甚至黃巾麾下還多出了許多陌生將領在戰場之上大放光輝;
特別是波才、管亥、周倉等原本三國世界當中,就有名有姓的黃巾大將,
如今更是大放異彩,威名遠播,戰績彪悍;
比之三國原文所記載的戰績和名聲更是要大上不少。
當然,即使如此,黃巾與朝廷之間的實力差距依然巨大,
按照如此下去,最終黃巾依舊難免戰敗下場;
但譚山知道張角實力高強,且已然誕生真靈,並與熐炙界有所布局;
如這種得道高人,其目光早已不局限於這一次世界輪迴之中。
按照譚山的推測,三國演義世界經歷一次劇情輪迴,大概需要消耗真實時間十年左右。
而以稱霸九州之一的力量,便可推動世界規則打開飛升通道,從而誕生真靈。
也就是說,每十年的時間,大約便有十人可以獲得誕生真靈的機會。
在如此情況之下,如果自己是張角的話,定然不會在意一朝一夕之得失,
而是專注於推動更多的忠心屬下,去稱霸九州,占據一州之地,以獲得誕生真靈的機會。
如此,只要自己麾下誕生真靈的高手越來越多;
長年累月積攢之下,待一朝爆發,便可攜濤濤大勢橫掃天下,一舉定鼎乾坤,徹底占據三國世界。
然後再借整個三國世界之力,如西遊世界一般,力爭掀翻熐炙天朝的鎮壓,從而舉界飛升,榮升大千。
想到此處,譚山突然心中一慌;他雖說迫切想要飛升,重返熐炙界,
但其對三國世界當中,那些大名鼎鼎的文臣武將同樣是虎視眈眈,垂涎欲滴。
然則小千生靈,一旦誕生真靈,便是一證永證。
即使其不飛升上界,也會搬至世界胎膜處設下洞府,
既是為了與更多誕生真靈的同道交流,也是為守護世界,保護胎膜不被外魔所侵。
而隨著這些人飛升遁走,為了保證劇情和世界運轉,
則會有世界衍生其分身虛影,遺留在世界之內,代替其本尊職責繼續推動世界劇情發展。
例如,高順已然飛升熐炙界,並且投靠了譚山,
但在三國世界,依舊有高順的投影存在。
但是投影只是投影,終究是無法再誕生真靈。
如果這三國世界那些排名前列的文臣武將,都被其自己主公於暗中培養催生真靈的話,
那麼自己還如何招收這些文臣武將作為部下?
按照譚山的猜測,這碩大的三國世界,總不能僅僅只有張角一人誕生真靈,並在暗中培育下屬吧。
看來不能這般按部就班的發展勢力了,要加快進度才行。
如果再如此下去,那些文臣武將怕是要被搶光了,屆時自己連吃屎都趕不上熱的。
心裡有了急迫之感的譚山,當即不再耽擱時間,
連忙令鄒靖和鄧茂帶領一萬兵馬坐鎮漁陽郡周邊諸縣,並於悄無聲息之間,漸漸向外擴張,以求掌控更多的地盤,早日將勢力遍及幽州,達到飛升之境。
而譚山本人則帶領張純、張舉以及五千兵馬,一路快馬加鞭,急速飛奔,向廣宗戰場疾馳而去。
如今,廣宗、巨鹿那邊戰場戰事緊急,譚山一行又有張存、張舉這個原本的朝廷命官偽裝帶隊,
因此一路疾行,沿途所有郡縣也不知張純張舉已然投靠譚山,只當這是支朝廷軍馬,正在趕往廣宗戰場,以做朝廷援軍,皆不敢攔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