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魏·大魔王·興思(求訂閱)

  忙完了准博士生面試的事情後,許秋返回216,繼續撰寫《科學》文章的草稿。

  到了《自然》、《科學》這種學術界頂刊的層次,它們和其他學術期刊的定位,其實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離。

  一方面,工作的重要程度當然需要是頂格的,必須要是重大的發現,或者某個領域重大的突破,又或者是對某個重大國際事件的解讀等等。

  但另一方面,發表在《自然》或《科學》上的文章,也充當著把這些重大的突破,重大的發現,對重大國際事件的解讀,推向所有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研圈外的普通民眾,而非只是在自己細分領域內部圈地自萌。

  也就是說,發表在《自然》或《科學》上的文章,受眾的範圍會明顯擴大。

  這就要求作者在不損害論證嚴謹性的前提條件下,在語言文字、配圖方面做到「有趣」、「通俗易懂」,降低非相關領域讀者的閱讀門檻。

  換言之,文章的表述最好能讓普通的民眾,不那麼熟悉這個領域的人也能看的懂才行。

  這就是為什麼許秋之前在檢索《科學》主頁的時候,看到的幾篇封面文章似乎都不那麼「科學」的緣故。

  或許它們的作者本來可以寫的很「學術」,但是為了讓其他領域的人容易理解,才故意選擇這麼做的。

  這些封面文章,哪怕和許秋的研究領域完全無關,他掃一眼標題、圖片和摘要,基本上都可以知道對方大概講的是什麼事情。

  但如果去翻AM的文章,遇到一個相對陌生領域的工作,可能連摘要,甚至標題都看不懂。

  其實,這算是一種共通的現象。

  一項事物,它主要受眾的屬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表觀的屬性。

  在除了科研圈外的各行各業中也都有對應體現。

  比如,暢銷的書籍,大概率是通俗易懂的書籍,閱讀起來沒有太大門檻的書籍,也即傳統文學不斷衰落,而通俗文學卻依然堅挺。

  這是因為在當下的社會,物質沒有極大豐富,生產力也不夠強勁,所以仍然處於資源不足的狀態,不能讓所有人晉升為「精英」。

  表現出來就是少數為「精英」,多數為「普通民眾」的模式。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俗人,看不懂太過於「陽春白雪」的事物,也不願意耗費額外的精力在上面,看書只是為了個消遣,自然什麼讀起來能讓他們舒服,就去讀什麼。

  如果放開管制,劉備文的流行程度一定不會低,因為只要識字,基本上人人都能看懂,也很容易的從中獲得快感,哪怕是對性沒什麼概念的未成年人,也能看的面紅耳赤。

  這便是為什麼網文在發展初期滋生了很多劉備文的緣故。

  不過,因為國內沒有分級制度,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再加上打擊黃賭毒的治國理念,後面幾波淨網過後,劉備文幾乎都404了。

  現在,打色情擦邊球的非頭部和底部的網文,也很容易被和諧。

  遊戲行業,雖然發展的路徑和以網文為代表的通俗文學不太相同,但道理上是共通的。

  以MOBA遊戲為例,最開始的澄海3C、DOTA,上手的難度非常高,澄海3C需要控制多個英雄,DOTA需要正反補,補不到刀就沒有經濟和經驗;

  後來,LOL橫空出世,取消了反補這個設定,降低了補刀這種遊戲操作在遊戲中的造成收益占比,入門的難度顯著降低,搶走了不少屬於DOTA的用戶;

  再後來,發展到移動端,王者的出現,進一步簡化了操作,不僅沒有反補,連正補都幾乎取消了,只要站在旁邊就有經濟和經驗,只是自己A死小兵會多一些收益。

  遊戲行業的演變過程,對應著網際網路用戶組成的變化,也是遊戲廠商和用戶群體之間長期互相選擇、博弈的過程。

  初期,進入網際網路的多數為「精英」,他們可以撐起比較硬核的遊戲,他們本身也有對硬核遊戲這方面的需求。

  但後來,隨著不斷湧入進來的「普通民眾」,「精英」的數量和占比不斷降低。

  「普通民眾」玩不了太過硬核的遊戲,也不願意在玩遊戲之前花費太多時間去摸索。

  比如,在玩DOTA前需要先練幾個月的補刀基本功,這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

  他們只想輕鬆一些,需要可以直接上手的遊戲。

  當這類人群的數量越來越多的時候,發展到現在,表現出來的就是掛機手遊、簡單無腦手遊的風靡。

  這樣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降低遊戲的門檻,讓「小學生」也可以輕鬆上手。

  包括一些MOBA遊戲中的ELO機制,也是為了照顧到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降低「普通民眾」和「精英」之間的差距,也產生了「打得好不如排的好」的現象。

  畢竟,廠商背後的資本是逐利的,做什麼遊戲用戶最多,最賺錢,怎麼操作可以有效的留住用戶,他們就會往那個方向去發展。

  至於已經淪落為少數群體的「精英」們的聲音,並不是那麼重要。

  因此,當人們在小白文看多後,在無腦充值內購遊戲玩多了後,可能會提出疑惑:

  為什麼作家總是在重複同樣的套路,為什麼出來的遊戲都是類似的,沒有一點新意呢,就不能試著改變一下嗎?

  其實,道理很簡單,不是他們不想改變,而是大多數民眾都是「普通民眾」,他們都好這一口。

  當問出這個問題的那一刻,這些人已經晉升為「精英」,已經不再是廠商或者作者的目標用戶群體了。

  那麼,在現階段,當各行各業受眾組成幾乎99%為「普通民眾」的情況下,少部分1%「精英」的意見重要嗎?

  重要,但是這部分群體無法改變整個領域大的趨勢。

  除非從根源上做出改變,那就是讓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朝「精英」的方向去演變。

  但這需要時間,很長的時間。

  在現階段,逆著市場而行,就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

  因此,這篇《科學》文章,許秋也要儘可能把自己的工作寫的「通俗易懂」一些,需要多花費一些時間在語言雕琢上面。

  晚上九點半,材一218還亮著燈。

  216這邊,韓嘉瑩差不多在八點五十分的時候離開,她們本科生浴室關閉時間比較早,需要趕回去洗澡。

  段雲和陳婉清也都提前半個多小時離開,不見了蹤影。

  田晴雖然沒有提前早退,但在大概八點半的時候,她完成了組會PPT之後就開始摸魚追劇了。

  孫沃還在裡間實驗室中,配製著鈣鈦礦溶液。

  莫文琳今天用新的PCBM製備了一批器件,現在剛剛蒸鍍完成,正在測試器件。

  許秋和吳菲菲在碼字,分別撰寫《科學》文章而後綜述計劃書。

  鄔勝男在閱讀許秋給她的文獻。

  過了一會兒,莫文琳突然驚呼一聲:「突破了,我突破了!」

  許秋隔空傳話:「什麼突破了?」

  莫文琳激動的說道:「效率,我終於做的比你高了,這一批做到了15.55%!」

  「……加油。」許秋再次隔空說了一句,並沒有起身過去看一看的欲望,內心嘀咕著:「看她這激動的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突破16%了呢,其實也就提高了0.2%……大概她是把我當成了目標,暗中叫著勁呢?」

  不過,這個結果也說明之前的PCBM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

  想到這裡,許秋讓模擬實驗室也用上了新的PCBM,畢竟之前模擬實驗室中用的PCBM也是半新不新的狀態,只是比現實中的PCBM要好一些。

  現在最高效率還是卡在15.91%,說不定把PCBM換成新的,就能一舉衝破16%呢,就算現實中暫時重複不出來,但能破16%,心裏面還是比較踏實的。

  而且,兩邊用的材料保持一致,在數據方面也可以比較容易進行對比。

  周一,組會。

  鈣鈦礦團隊首先匯報,目前她們主要是做兩個方向,一個是二維鈣鈦礦疊層器件,另一個是錫基二維鈣鈦礦器件。

  疊層器件的性能增速明顯放緩,上周同樣是三批器件下去,效率從上上周的10.1%漲到了10.3%,只增加了0.2%。

  吳菲菲準備按照現有的數據,開始整理文章了,打算試著投一投CM。

  錫基二維鈣鈦礦體系,吳菲菲再次干起了老本行,開始撰寫綜述計劃書,擬投ACSEL。

  因為是計劃書,文字相對比較少,只需要列出自己的規劃,所以她寫的比較快,目前她已經完成了八成。

  錫基二維鈣鈦礦實驗方面,吳菲菲購買好的藥品已經到貨,她讓孫沃參照那篇國內團隊發表在《科學》上的工作,按照對方報導的錫基二維鈣鈦礦體系進行重複。

  但當前的效果不是很好,塗出來的薄膜不均勻,嘗試製備了一下器件,效率撲街,只有0.00001%。

  不過,這個數據她沒讓孫沃匯報出來,只是在組會上說了一句:「器件目前還不工作。」

  魏興思聽到匯報後,問了一句:「原因呢?」

  「可能是@&#@……」吳菲菲隨意扯了幾個可能的原因糊弄了過去,她內心也想知道原因,但她是真的不知道。

  在這種情況下,大概率不是發表《科學》的團隊造假了,而是自己「菜」,只能慢慢去摸索條件。

  魏興思沒有追問,他曾經也是一線實驗人員,對於實驗失敗其實還是比較寬容的。

  即使是在早期魏興思剛剛回國,非常渴望科研成果的時候,他讓陳婉清、段雲她們開展一個課題,如果她們初期嘗試失敗,也會給半個月、一個月、兩個月的時間讓她們繼續嘗試。

  或者在她們首個課題進展不順利的時候,再給她們一個方向,讓她們同步進行兩個課題,也即「兩條腿走路」。

  但如果兩個月、三個月過去,還是沒有什麼成果,魏興思就會表示:「對不起,我要變身魏·大魔王·興思了。」

  然後開啟高壓模式,直到有成果產出為止,才會解除這個狀態。

  據說,當初陳婉清、段雲都被魏·大魔王·興思摧殘過,所以她們對魏興思都有非常大的陰影。

  不過,許秋因為一進課題組就開啟了無雙模式,到目前為止,雖然在實驗上遇到了一些的挫折,但是總體的實驗進度就和坐上火箭了一般,所以從來沒有見識到魏·大魔王·興思的樣子。

  事實上,因為許秋的出現,魏·大魔王·興思的形態也很少對組裡其他人展露了。

  很簡單,魏興思只要抓住許秋一個人,科研成果方面就已經夠吃了。

  其他人只要不是划水劃的太過於明顯,他也沒必要勞心費神的去管。

  段雲這學期後半段時間,因為三個offer在手,所以有些「飄了」。

  一些公司的面試邀約都沒有去,導致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情況:

  學校秋招已經結束了,他現在要麼等春招,要麼去華威,要麼去魔都那家創業公司,要麼回老家的台城職業技術學院。

  而且,現在華威那邊的offer快要過期了,留給他的選擇時間不多了。

  當然,能有3個不錯的offer可以選擇,已經超越了大多數的博士畢業生。

  不過,人生就是這樣,有的人在糾結我的前面沒有路,有的人在糾結,我的前面路太多了,該怎麼權衡利弊。

  許秋在逼乎上,時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糾結:「我是去清北大學呢,還是出國去某藤校呢?」

  有時候其實還真不是他們在凡爾賽,而是真的在糾結,只是沒有類似經歷的人無法理解,也無法共情罷了。

  在一些關鍵的選擇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錯過了就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了。

  尤其是在當下全面內卷的時代,每做錯一次選擇,個人評價就會扣一些分。

  當分數被扣的差不多了,然後就會發現,卷不過別人了。

  這時候,就可以選擇退而求其次,或者繼續積蓄力量,等待逆襲。

  當然,也可以選擇躺平,前提是頂得住「家」的壓力。

  畢竟,現在社會疊代的速度太快了,說不定二十年後,整體的風氣就變成全員躺平模式了呢?

  只是這種東西,誰都說不準,也難以預測。

  就比如千度、杭城巴巴,從崛起到巔峰,再到現在開始慢慢走下神壇,感覺過去了很久,其實也不過十年多的時間罷了。

  它們在原先業務上的統治地位已經在動搖。

  千度的PC端搜索業務有字節抖動等公司後來居上,不少人把短視頻平台當搜尋引擎使用;

  杭城巴巴的電商業務也逐漸在被並夕夕等公司蠶食,畢竟國內主要的群體還是普通民眾,對低價商品的需求非常大。

  當然,千度、杭城巴巴它們也沒有坐以待斃。

  雖然原先業務受損,但也積極謀求新的風口,比如各自選擇了人工智慧,以及雲業務。

  如果能取得突破,或許可以再次輝煌十年。

  如果取得不了突破,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慢慢化為一句枯骨,被其他公司分食掉。

  田晴「三個HOMO能級差線性變化的,非富勒烯體系的電荷輸運機制研究」工作的ACSAMI文章,已經寫好投出。

  她也要開始新的研究工作,於是在上周五她投完文章後,就找許秋要了一個方向:「疊層器件相關的電荷輸運研究」。

  這個方向的研究其實並不多,因為疊層器件的結構比較複雜,變量太多,不利於分析。

  但機理這種東西,本質上就是講故事,故事講的好聽了,能夠把編輯或審稿人說服或者繞暈,那就可以發表文章。

  而且這個方向也和許秋衝擊《科學》的工作相契合,如果故事講的好了,未嘗不能發一篇NC以上的文章。

  說白了,就是蹭熱點。

  這種現象,在學術圈裡並不算少見。

  前腳別人發一篇CNS,比如報導了「石墨烯在某種臨界條件下,展現出某種獨特的性質」。

  後腳搞物理的課題組,就開始針對這個新現象,去用自己實驗室里的儀器測一測,蹭一波熱點,吹一波牛逼,有時候甚至可以水到一篇《自然》大子刊。

  類似的,網文圈也一樣,《閨蜜之主》出圈後,一大堆跟風的克蘇魯風格的小說;簽到流火了,市面上全是簽到流。

  遊戲圈也是一樣,吃雞端游出來以後,鵝廠、豬廠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紛紛搞起了手遊,甚至頭部的公司還玩養蠱,自家公司搞幾十個工作室,同步開發,然後先開發出來的、達到標準的,就上線。

  一上線還上線兩個、三個,繼續PK,PK勝利的占據絕大多數資源力推,PK失敗的,就只能等待慢慢停服。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很多道理都是共通的,各行各業都是如此。

  陳婉清沒有匯報,組會划水+1。

  藍河那邊的進展也不多,開發新儀器,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有時候一個技術難題,可能就要卡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許秋也沒有匯報,組會划水+2。

  上周他主要在撰寫《科學》文章。

  韓嘉瑩H5給體材料的文章,已經撰寫完畢,並成功投出,目標期刊JMCA。

  另外PTQ1的工作,光源數據已經到手,數據齊全,剛好可以無縫銜接,撰寫新的文章。

  她和許秋、魏興思商議了一番,最終還是在AM和NC之間選擇了AM。

  沒辦法,NC太貴了,現在組裡《自然》大子刊都有了,也不需要NC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了,還是便宜一些的期刊比較好。

  這大概也是有機光伏領域NC不多的原因。

  大佬們嫌貴不願意發,普通研究者想發,但是發不了,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NC比較少。

  不過,NC作為綜合性期刊,可以吃所有領域的稿件,倒也不差有機光伏一個領域的,每年隨隨便便可以收稿5000+。

  鄔勝男傑青基金完成,她幫許秋合成的COi8DFIC等材料已經完成,自己的FOIC材料,也已經合成完畢。

  現在開始指導兩個本科生製備半透明器件,不過兩個本科生最近來的次數比較少,一周只能製備兩批器件。

  上周她知道自己在許秋擬投《科學》的文章中署名是三作,也沒有多說什麼。

  只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向許秋提出,她想做Y系列受體的工作。

  許秋當時考慮了一會兒,推測鄔勝男應該也是看出來ITIC系列後勁不足,想要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於是,許秋也沒攔著博後學姐,畢竟對方幫了自己很多忙,便把Y系列受體的探索工作暫時交給了她。

  主要還是現在模擬實驗室中,也沒有破15%的Y系列受體出現,許秋對這個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如疊層器件。

  讓她自由摸索,如果她能把效率突破15%,那是她的本事,突破不了,那就只能乖乖的等著他來攻克難關。

  不過,作為交換,許秋已經開發出來的幾個初代Y系列工作,鄔勝男需要幫許秋做實驗,同時在文章中只占二作。

  莫文琳上周因為幫著許秋做器件的緣故,所以基於J2:PCE10:IEICO-4F的體系的工作的撰寫進度,只往前推進了一點點,達到八成半的進度,目標期刊AFM。

  又是一個划水的組會,很快結束。

  根據許秋的觀察,一般臨近放假的組會,就會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他估摸著,一方面,與大多數人都有考試需要複習,擠壓了做科研的時間有關。

  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疲勞會積累,平常雙休都不一定能夠休息的過來,現在做科研都是996,越到後期,疲勞累積的越多,工作的狀態就會越差。

  只有經歷過一次假期的調理,才能完全恢復過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學生寒暑假還是有些道理的。

  中學生普遍過著超996的生活,如果沒有假期的話,很容易廢掉。

  PS:剛剛才注意到這個月的月末有雙倍月票活動,有些失策啊……

  PS2:前幾天更新的太猛,要休整幾天,先維持6000+更新,四月份繼續爆發!

  PS3:因為這種類型的文,很難通過對話水字數,所以寫的很慢,一小時寫一千字就是極限了,萬更就要不休息的寫10小時,還是非常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