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許秋開始進行疊層器件文章撰寫的前期準備工作。
既然打算首投《科學》,許秋需要先找一個《科學》投稿的模板,同時也要了解一下《科學》期刊收文章的要求。
於是,他直接登錄了《科學》的官網網頁訪問的速度非常快,看來這個網站沒有被「牆」。
當然也可能是從校園網登入的緣故。
《科學》官網頁面非常簡潔,沒有什麼太過浮誇的設計。
左上角是出版社的LOGO:「AAAS(漂亮國科學促進會)」。
頂部有黑紅風格的兩行任務欄,包括搜索、登入、新聞等欄目。
下面是當期五個封面文章的封面,來回滾動著,看起來有點像是起點的大封推……
第一個封面是一隻醜醜的大鯨魚。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晚白堊世海洋中形似螳螂的浮游鯊魚」……
所以,這個大概算是考古系的成果?
果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第二個封面是一大推五顏六色的瓷磚模樣的東西。
當然許秋知道那些肯定不是瓷磚,多半是什麼特殊的材料。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用智慧材料打造智慧城市」。
許秋看了一眼摘要,大概是在說一個「智慧城市指數」的東西,幾位研究者建立了一套評估城市「智慧程度」的模型。
根據這個模型,全世界「智慧城市指數」排名第一的城市是新加坡城。
第三個封面是一個身穿實驗服的白人黃髮女性研究者的懟臉照,旁邊還有一個同樣穿著實驗服的白人黑髮男性研究者,不過後者被模糊化處理了。
兩個人仿佛在看著什麼東西,但那個東西在封面的畫面里並沒有出現。
這個封面有些不知所云,許秋唯一注意到的點就是,他發現白人臉上的皮膚非常的粗糙,完全沒有國內的妹子們精緻。
文章標題是「基因編輯器的深入剖析」,生物相關的,許秋隨意掃了兩眼,也沒什麼興趣。
第四個封面是一個海岸線的俯拍圖,上面還有一坨煙霧,文章的標題是「煙霧注入平流層解釋了破紀錄的氣溶膠水平」,還有一個短標題「煙霧警報」。
這篇工作主要講述的是,最近南半球上空的氣溶膠光學厚度(AOD)達到破紀錄的水平。
這種異常的AOD被歸因於前不久考拉國的森林大火。
火災發生在足夠南的中緯度氣旋帶內,也就是對流層頂高度相對較低的地方,這一位置允許火災時上下風向的深層對流,將煙霧輸送到平流層。
而在平流層中,煙霧的壽命比在低層大氣中的壽命長一個數量級。
最終就導致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月平均AOD值,超過平均值三個以上的標準差。
國際上每發生一次大事件,就有一群相關的研究者跑過去「蹭熱點」,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一些現象,從而以較小的代價拿下一篇CNS或者其他大文章。
當然,這種「蹭熱點」還是值得提倡的,因為他們做的工作確實很有意義。
第五個封面是一種許秋沒有見過的動物,具有尖尖的頭部,身上還附有鱗片,不過當他看到文章的標題後就知道動物是什麼了。
文章的標題是「抓住種花家保護穿山甲的勢頭」,因此圖片上的肯定就是穿山甲了。
這篇文章的內容很短,只有不到一頁的內容,大意就是國內對穿山甲保護的很好,文章作者呼籲其他國家來學習種花家。
許秋看了看文章作者,一作像是國內的學生,二作是個老外,三作也是老外掛通訊,emmm……
除了五篇封面文章外,下面列著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上的全部文章。
許秋大致掃了一眼,大概有三四十篇的樣子,囊括了各種領域五花八門的工作。
其中,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多一些。
瀏覽完主頁後,許秋進入「作者界面」一欄,找到了《科學》期刊的稿件類型以及投稿要求。
每個期刊對於各種類型的文章都有自己獨特的要求,《科學》也不例外,在「稿件類型」這個欄目里寫的非常詳細。
其實,許秋之前在寫文章前,很少去閱讀各大期刊出具的具體要求。
對於文章究竟該怎麼寫,他都是通過魏興思、陳婉清那邊口口相傳的經驗,以及閱讀其他人發表的文獻,反推出來的。
這回要準備投《科學》,許秋打算看一看期刊公司本身的要求是什麼樣子的,補充一下自己這方面的知識。
《科學》期刊接受的稿件類型一共有四種。
分別是「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報告」(Reports)、「評論」(Reviews),以及「短評」(Commentary)。
第一種,「研究文章」。
它要求呈現出重大的科學進展,4500字左右,大約5頁的篇幅,正文包括摘要、引言、六個左右圖表、帶有簡要副標題的章節和大約40篇參考文獻。
補充材料需要提供實驗方法,所用材料的信息,以及支持論文結論所需的其他信息。
字數和篇幅的要求主要是針對於紙質印刷版本的。
因為一本雜誌的總頁數是基本確定的,不能這一期非常厚,下一期非常薄,所以如果文章的正文比較長,不符合4500字,5頁篇幅的要求,就不能以印刷形式發表。
但此時,如果工作確實非常的重要,可以選擇只進行電子版發表。
僅電子版發表的文章,字數可以達到8000字,但要在Cover Letter中向期刊編輯說明,為什麼需要寫這麼多字,同時文章中可以附帶音頻、視頻文件作為輔助說明文件。
這種「研究文章」的格式,有點類似於許秋平常寫的Article格式。
第二種,「報告」。
它要求提出具有廣泛意義的、重要的、新的研究成果,2500字左右,大約3頁的篇幅,正文包括摘要、引言、最多四個圖表和大約30篇參考文獻,補充材料的要求同「研究文章」。
這種「報告」的格式,有點類似於許秋平常寫的Communication格式。
在「研究文章」和「報告」中,《科學》要求材料和方法部分提供足夠的細節,以便複製研究。
此外,對於生命科學中涉及一種方法的論文,《科學》鼓勵作者向他們的合作夥伴Bio-protocol《生物協議》提交一份詳細的方案。
《生物協議》是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科研工作者,於2011年創辦的一份專精於遴選、發表實驗方案,需要同行評審的在線期刊。
他們的目的打造一個開放獲取與溝通的平台,分享高品質的實驗方案,讓生命科學的研究更高效,更具可重複性。
這個還是蠻有意義的,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限定在生命科學。
大概是因為裡面造假的論文比較多?
倒是不排除這個可能性,畢竟生命科學領域每年發表的高質量文章太多了。
而基數比較大的話,即使造假的概率比較低,最終產生的絕對數量也會比較高。
看新聞報導出來的學術造假事件,生命科學領域確實也是重災區,甚至有院士牽涉其中。
話說回來,其他領域為什麼很少有院士牽涉進去?
因為很多領域沒有院士。
第三種,「評論」。
它要求綜述具有跨學科意義的最新發展,並突出未來的方向,6000字左右,正文包括摘要、概述主要主題的導言、簡要副標題和重要未解決問題的概要,100篇左右的參考文獻,4-6個圖表。
除了特刊的「評論」外,所有的「評論」現在都只在網上發表。
也就是不會在紙質版的刊物上收錄「評論」的全文,只會放550-600字的摘要,包括背景、進展和展望三個部分。
大概也是因為篇幅太長了的緣故。
而且,許秋估摸著《科學》的綜述應該是大佬專屬。
反正他一般很少聽到有人在《科學》上發綜述,有機光伏領域他也沒有看到過發表在《科學》上的綜述。
最後一種,「短評」。
具體又分為了六類,包括「觀點」(Perspectives)、「書籍或媒體評論」(Books or Media Reviews)、「政策討論」(Policy Forums)、「信件」(Letters)、「電子信件」(eLetters)、「技術評論」(Technical Comments)。
「觀點」,1000字加1張圖片,需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學進展,但不能主要討論作者自己的工作,可以為一個領域內的發現提供背景,或者解釋潛在的跨學科重要性。
同時,還要求發的「觀點」應該為別人的研究增加一個維度,而不僅僅是對別人論文中描述的實驗進行總結。
另外,由於是為了表達個人觀點,除了極少數例外,「觀點」的作者不應超過兩個。
換言之,就是別人發了一些CNS之類的文章,我過來點評點評,發表一下自己對這些工作的看法。
當然,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提出看法的,基本上是大佬專屬。
「書籍或媒體評論」,最多800字,以新書、電影、展覽、表演、移動應用程式、博客和其他可能引起讀者廣泛興趣的媒體為主題進行評論。
同時,還要求作者在投稿「書籍或媒體評論」前聯繫編輯,說明「為什麼你認為這項工作會引起科學讀者的興趣,以及為什麼你能很好地撰寫評論。」
看起來,有點影評的意思在裡面,許秋估摸著同樣是大佬專屬。
不過,《科學》期刊居然會收這種類型的投稿,還真是許秋之前沒有想到的。
「政策討論」,1000-2000字,1-2張圖片,最多15篇參考文獻,要求介紹與科學和社會之間具有政策影響交叉點的問題。
「信件」,最多300字,討論過去3個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或普遍感興趣的問題。
「電子信件」,「信件」的電子版。
「技術評論」,最多1000字,2個圖片或表格,15篇參考文獻,無需補充材料,僅電子版發表,對前3個月內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核心結論和/或研究方法進行評論。
總體來講,「短評」這一類的文章有個共同點,那就是短。
許秋之前看到的有機光伏領域就,發表在《科學》上的文章,大多數都是出自「短評」。
這類文章,雖然也算是《科學》文章,但相比於第一種「研究文章」,和第二種「報告」格式的文章來說,含金量就差了不少。
因此,一般出去宣傳自己課題組發表《科學》文章的研究者,別人都會默認他們發表的是第一種「研究文章」,或第二種「報告」的工作。
不過,話說回來,能夠發「短評」的人,多半也是大佬,很多都是自己本身就曾經發表過CNS的。
或許《科學》提供「短評」這個類目,也是為了能讓大佬們在上面多灌灌水。
這裡的「灌水」只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偏中性,和狂發SCI三四區的那種灌水不同。
本身「短評」就有點像是論壇一樣的存在,大佬們在上面發點評論,就如同是論壇灌水一般。
在了解四種投稿格式後,許秋沒有糾結太久,便直接選擇了「報告」格式,也就是2500字左右,大約3頁的篇幅。
因為他做的疊層器件,把有機光伏領域的效率直接推進到15%以上,接近16%的水平,屬於非常重大的突破。
他沒必要把工作做的太過細緻,主要是起到一個類似於拋磚引玉的效果,吸引其他科研工作者的關注。
要是能吸引到一些研究方向搖擺不定的課題組,投入有機光伏的懷抱就更好了。
畢竟,許秋一個人能耐再大,也不可能把有機光伏領域所有的活都幹完,還是要靠其他工作者共同完成。
進入這個行業的人越多,這個領域發展的也就越快越好。
就像這次選擇疊層器件頂電池材料時,自己課題組的材料就有些不夠用了,需要找一些外援材料。
確定了文章格式後,許秋本來打算下載幾篇最新「報告」格式的《科學》論文當做模板的。
結果發現下載不了,只能預覽標題、文章作者、摘要等基礎的信息,如果要閱讀全文,或者下載文獻全文PDF,就需要付費了。
他這才想到學校沒有購買《科學》的電子版資源。
不過,很多期刊的電子版收費是有期限的。
也就是說文章發表後經過一定時間,會自動轉換為開源文章,這個期限有的可能是一年,有的可能是兩年。
因此,許秋找了找往期的《科學》論文,從中下載了幾篇已經開源的「報告」格式論文,開始對照著製作模板。
大體上和之前ACS、RSC、Wiley旗下期刊的格式差不多,改變的主要是一些細節:
比如,正文中參考文獻的標註,不是常見的上標,而是正常的字體大小直接跟在語句後面,用的也不是常見的方括號[],而是圓括號();
參考文獻本身的引用格式也和其他期刊有所不同,年份需要加圓括號,放在頁碼的後面。
大致花費了一個小時,許秋終於完成了文章撰寫前的準備工作。
接下來,就是構築《科學》論文的大致框架。
……
……
……
三天後。
周三下午,許秋完成了這篇《科學》論文的大致框架。
正文中,他一共規劃了三張圖片。
第一張圖片的主題是「基於5G標準光照條件下,對二終端法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理論效率的半經驗分析」。
這張圖片屬於疊層器件文章中較為常規的配圖,在平常單結器件的文章中並不多見。
具體細分為A、B、C、D四張小圖。
其中,A圖是核心。
許秋構建了一個三維立體坐標系,xyz三個坐標分別為:
x,外量子效率EQE,從65%到85%;
y,頂電池的光吸收邊λonset,近似於頂電池材料可以吸收光波長的最大值,從900到1200納米;
z,器件的理論光電轉換效率PCE,從12%到30%。
此外,還有第四個變量,即每個子電池的能量損失Eloss,分為4、5、6、7、8電子伏特五個檔次。
同時,假定填充因子FF恆定為75。
經過計算,得到在不同子電池能量損失下,光電轉換效率隨外量子效率和頂電池的光吸收邊變化的曲面圖像。
因為能量損失有五個檔次,所以對應的三維立體坐標系中就有五個曲面。
許秋為了表述直觀,還給五個曲面染了色,從藍到紅分別表示光電轉換效率逐漸增大。
這張圖片看起來比較高端,但其實背後的計算過程並不複雜。
頂電池的光吸收邊,可以通過公式換算出有效層材料的禁帶寬度,禁帶寬度再減去假定的能量損失,就得到了開路電壓。
禁帶寬度已知,外量子效率已知,可以通過積分計算得到短路電流密度。
最後,填充因子是給定的75。
三者相乘,就得到了最終的光電轉換效率。
理論預測的結果還是比較美好的。
在光吸收邊為1100納米,外量子效率75%,填充因子75,能量損失6電子伏特的條件下,有機光伏疊層器件的效率可以達到20%!
20%!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有點短。
現實的情況是,每個值都比理想情況下差5%左右。
比如,光吸收邊實際上只有1000納米,外量子效率只有70%,填充因子只有70,能量損失是65電子伏特。
從而導致,現實里的結果差不多就是而現在都還做不到3%呢。
不過經過許秋團隊的努力,已經非常的接近這個數值了。
剩下的B、C、D三張圖片,就是把三維坐標系之下立體的A圖,變為二維坐標下的平面圖。
也就是分別固定外量子效率、頂電池的光吸收邊,以及每個子電池的能量損失,三個變量其中的一個,考察光電轉換效率隨另外兩個變量變化的二維圖譜。
其中,光電轉換效率同樣通過之前的藍紅顏色進行表示,並繪製出等效率線。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半經驗分析圖片中,許秋都把填充因子恆定為75。
一方面,是因為填充因子相對比較特殊。
它雖然是變量,但影響它的因素非常多,不是很好優化和界定,不像短路電流密度和開路電壓,可以認為直接和材料禁帶寬度相關。
理論上講,填充因子主要受到太陽能電池器件本身的影響,最終得到的器件串聯電阻越大,並聯電阻越小,填充因子就越小。
但實際上,不論是串聯電阻還是並聯電阻,都是在塗膜後才測試出來的,在塗膜前怎麼讓這兩個數值隨心意而改變,是比較難以做到的。
換言之,器件填充因子的優化,幾乎是純粹的結果導向。
填充因子比較小的體系,用到的光電材料以及加工工藝,在發展的過程中會被自動淘汰,或者自動轉為冷門的領域。
比如,全聚合物有機光伏的N2200的體系,填充因子通常會比較低,甚至只有5、6左右,現在做這個領域的研究者就非常的少。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一個三維立體圖譜中,只能有三個自變量,如果再加上一個填充因子作為變量,就需要用到四維坐標系了。
四維坐標系,許秋就算想畫,也畫不出來。
況且,現在雖說是三個自變量、一個因變量,其實也是有限制的。
其中一個自變量「每個子電池的能量損失」並不是連續變化,而是以1電子伏特為間隔跳動變化的。
如果這個變量也連續變化,那麼最終得到的就是連續曲面。
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連續變化的曲面就會等效為一個立體的結構。
此時,「每個子電池的能量損失」變量,將取代光電轉換效率成為新的z坐標。
而原本是z坐標的效率將「坍縮」為顏色,或者是一個強度值,從而得到一張真·立體圖譜。
在紙張這種二維空間中,是無法表達「真·立體圖譜」這種三維圖譜的。
這也是之前「每個子電池的能量損失」非連續變化的原因。
第二張圖片,單結器件相關的表徵。
這個和平常發的文章沒什麼太大的區別,相對比較常規,許秋暫定做四張圖片:
頂電池、底電池有效層材料的分子結構;
頂電池、底電池有效層的光吸收光譜;
單結頂電池、底電池器件各自的J-V曲線;
單結頂電池、底電池器件的EQE曲線。
第三張圖片,疊層器件相關的的表徵。
有些類似於第二張圖片,許秋暫定做六張圖片:
疊層器件的結構示意圖;
能級結構圖,包括電極功函數、有效層和傳輸層能級;
疊層器件效率隨著頂電池和底電池厚度變化的二維圖譜,類似於第一張圖的B、C、D圖,光電轉換效率用顏色表示,並標註出等效率線;
最佳疊層器件的J-V特性曲線;
最佳疊層器件的EQE曲線,包括兩個電池單獨的EQE曲線和總的EQE曲線,同時簡單分析電流損失分布;
不同光照強度下的最佳疊層器件的J-V特性曲線。
三張圖片許秋已經全部繪製完畢。
其中,第一張圖片是通用的,第二和三張圖片,是許秋根據現有的體系,繪製出來的初代版本,之後如果更新了體系,直接更換即可。
平常發其他文章,還需要編編故事,講一講心路歷程。
現在許秋準備投的這篇《科學》,反而不需要那些東西,簡簡單單把結果講出來就可以。
畢竟,有器件效率這個最大的亮點進行支撐。
不過,現在疊層器件效率只有15%,許秋覺得這個結果還是不夠震撼。
如果能夠上16%、17%,那就比較穩了。
如果能上20%……
大概可以把工作一拆為二,一篇《自然》、一篇《科學》,也不用糾結到底是先投《自然》還是《科學》了,兩邊各發一篇。
當然,20%這個數值,現在也就只能YY一下,一時半會兒根本做不上去。
在繪製第一張「半經驗分析」圖片時,許秋也有了另外一個想法:
現在Y系列材料之所以不適合做疊層器件,主要還是因為沒有與之匹配的頂電池材料,也就是光吸收邊可以達到1100甚至1200納米的有機光伏材料。
如果日後能開發出來一種與之適配的體系,說不定真能產生奇蹟,把器件效率衝到20%也說不定。
到時候,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就是「如何縮減超窄帶隙有機光伏材料的能量損失」。
不過,那是之後的事情了,Y系列二元單結體系的潛力,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呢。
最近因為分配給Y系列受體的算力比較少,一直沒有什麼亮眼的結果出來,Y系列受體體系的最高效率還是卡在8%上不去。
在《科學》文章的大框架做好後,許秋沒有急著寫正文,因為他打算投的是「報告」類型的工作,只有2500個字。
對現階段的許秋來說,寫這種短文就是分分鐘的事情,爆肝的話,不到一周時間就能寫完。
另外,也是因為這周四《無機功能材料》課程,要進行期末的PPT匯報,他需要花一些時間準備一下。
雖然許秋沒有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課程上面,但也不能完全不準備,如果有可能的話,誰不希望自己的成績全是A呢?
《無機功能材料》課程的授課老師名叫於冰,教授、「傑青」。
他的課題組主要是做儲氫材料相關的,組裡有三四個博後,因此科研成果還是非常多的,平均每年能發一篇AM、JACS檔次的文章,另外雜七雜八的一二區文章也不少。
單論學術成果,於冰課題組在材料系裡估計能排的進前五。
至於目前排行第一的課題組是哪個?自然是魏興思組。
雖然於冰學術工作做的不錯,但他在系裡的風評並不是很好。
一方面是比較PUSH,這個比較容易理解,能有大量科研成果產出的課題組,九成以上的氛圍都是偏向PUSH的,就如同現在國內的盛世,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靠著當下一代人高強度996支撐起來的。
另一方面,於冰也比較「小氣」,他們實驗室的耗材,比如一次性手套會被要求重複利用一周,而且每個月給學生發的錢也不多,就是屬於那種博士生不發錢,碩士生只發六百塊的組。
當許秋還是科研小白的時候,他曾經比較困惑:怎麼導師會不給學生發錢呢?怎麼一個月就給學生發幾百塊?是不是導師把錢偷偷吃了?
後來隨著對科研圈的深入了解,許秋知道確實存在部分導師吃錢的現象,但更深層次的,也是更加普遍的原因,還是導師手上沒經費。
魏興思課題組,也就是他青千剛回國拿到了頂格的差不多300W的啟動經費,比較有錢,組裡之前的花費也一直都比較大手大腳,現在四五年過去,這批經費基本上快用完了。
如果新的傑青基金或者重點項目申請不到的話,也將會面臨待遇縮水,材料不能隨便買的境況。
包括前不久魏興思還剛剛把發文章的獎勵下調了,這就是組裡經費不足的緣故。
科研圈裡,只要不是頭部課題組,也就是那種重點項目、重大項目隨便申請的課題組,大多數課題組都是缺錢的。
四年能有八十萬經費都很不錯了。
而300W的重點項目,一方面不是所有領域都有的,另一方面也不是誰都能申請到的,一般就兩個名額左右,還要全國所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一起競爭。
競爭者裡面不乏「長江」、「傑青」,甚至還有院士。
比如這次有機光伏非富勒烯相關的重點項目,競爭壓力就非常大,魏興思也是怕自己不夠分量,才喊上了龔遠江一起,力圖一起瓜分300W。
至於上千萬經費的重大項目,普通的研究者就不用想了,不可能拿到的。
其實,不僅是學生待遇低,普通的青椒學者待遇同樣不高。
如果工作在魔都這樣的一線城市,普通的青椒學者基本上努力一輩子都不一定能買的上房。
就算學校有分配的房子,多半也是有限制的,比如有不能隨意買賣的交易限制,產權不屬於自己,或者類似「人走房收」的政策等等。
或許待遇問題,也是國內科研圈很難出諾獎級別的成果,留不住高端科研人才的原因之一。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
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每一層次的需要與滿足,將決定個體人格發展的境界或程度。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科研屬於最高第五層級的自我實現需求,而房子這類財產相關的需求,屬於第二層級的安全需求。
第二層級的安全需求都難以得到滿足,就去追逐第五層級的需求,在動力上顯然就會大打折扣。
這也是為什麼說「搞科研和有錢的家庭更匹配」的原因。
既然面臨這樣的問題,那麼如果國家去普遍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以期讓他們能夠安心科研,能否有所改善呢?
許秋估摸著同樣也是難以實現的。
國內很多制度或者路線選擇上,其實都是「以史為鑑」的。
比如我國具有全球最大的禁毒力度,就是因為那一段屈辱的歷史。
這種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有些類似於歷史上宋朝的「高薪養廉」。
當時宋朝推行這項制度,結果最後通通變為了「高薪養腐」,極大的增加了國家內部的損耗,最終成為宋朝衰落的一大誘因。
因此,國內偏體制內的工作,待遇註定不會很高,就是怕出現類似的情況,錢花出去了,但是啥效果都沒有,還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損耗。
不過,雖然科研的道路很艱苦,但還是要有人來做的。
要不然怎麼實現科技進步呢,怎麼實現偉大復興呢?
就像A股萬年3000點,也總要有愛國人士為國接盤一樣。
因此,像魔都綜合大學這樣的高校,會傾向於把理工科的本科生留下來,繼續在學校保研做科研。
但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學校把很多不適合做科研的學生,強行給忽悠到科研這個行業中來了。
這也是現在科研圈各種亂象的誘因之一。
對於很多大學生,尤其是從小城市或者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他們在職業規劃方面都是空白的,對就業只有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
因為就業這門課程,學校是不會教的,基本上只能通過自己學習以及家庭教育的培養,但想要自發的去學習、了解這些知識,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這些懵懂無知的大三、大四的學生,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面臨畢業選擇的時候,如果被學校里信任的老師一忽悠,很可能在自己也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科研的時候,就保研上賊船了。
一旦保研,學校立刻封堵住學生的退路。
比如不能列印成績單(防止學生出國),不能列印三方協議(防止學生就業)。
同時,在研究生期間,也給予了導師非常大的權限(防止學生划水)。
其實,許秋覺得學校有義務讓考慮保研的學生提前了解科研的具體情況,再讓學生做出選擇。
方法也不難,開設一門類似《走進科研》的必修課程即可。
但現狀是大多數的學校並不會把這個情況告訴學生,只會讓學生自己品。
顯然,大家都知道,一旦把這個事情開誠公布,敞開說以後,像魔都綜合大學的保研率一定會大幅降低,不利於優質生源湧入科研這個「清水衙門」。
可以說是學校在打一個消息差,利用了學生和學校之間信息的不對等。
因為作為個體的自然人,天然是有「利己」屬性的,一旦當他們知道選擇就業而非科研,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多收益的時候,他們就會傾向於選擇就業。
但國家需要從整個文明的角度來思考,讓一部分人做出不「利己」的選擇。
換言之,很多時候必須要有人做出犧牲,可一旦把事情說的通透了,就沒有人願意去犧牲了。
許秋發現,當深入了解一個行業的時候,有時候確實會挺悲觀的。
很多問題就擺在那裡,明晃晃的,但就是解決不了。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有的人說「各行各業都像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的緣故吧。
雖然因為他有系統,這些悲觀的事情大概率不會出現自己的身上,但看著有一些同學深陷泥潭,比如博士五年級都畢不了業,還是挺讓人糾結的。
包括室友孫一凡,都已經通過直播的方式來自謀出路了。
不僅如此,前些天許秋還聽孫一凡說,他感覺自己不適合科研,有點想找導師談一談,把自己的直博生的身份變更為科學碩士,或者專業碩士,但還沒有鼓起勇氣去說。
許秋都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
當然,凡事有正面就有反面。
科研路雖然難,但至少是一條通天的大道,具有完整的進階序列。
而且,對於有自我實現需求的人來說,科研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可以不斷探索自然的邊界,探索自我的邊界。
《無機功能材料》課堂上,學生們相繼進行PPT匯報。
這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將由學生和老師共同決定。
班級里每個學生會拿到一個打分表,然後根據每個匯報的學生表現進行打分。
最後,老師收集所有人的打分表,扣除一個最低分和一個最高分,取平均值,這部分占總分的50%。
另外的50%分值,由授課老師於冰給出。
這種考核制度,相對還是比較公平的,因為大多數數研究生同學之間都是沒有交集的。
而沒有利害關係,就能夠給出相對中肯的評價。
就像許秋,連班級里一半新同學的名字都叫不出來。
甚至有些本科一起保研上來的,材料物理或者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同學,他都不一定能喊出來名字。
不過,其他同時倒是基本都認識許秋,畢竟現在許秋在院系裡也算是聲名遠揚。
就連平常許秋走在材一的走廊里,總會有他不認識的同學沖他點頭示意。
別人主動打招呼,也不能不理。
於是,許秋每次都是假裝認識對方,也笑著回應,點頭示意,心裡則是在嘀咕:「這貨是誰啊?好像遇到過好幾次了。」
PS:萬字更新,求月票,目標一千月票,現在還差兩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