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宋真宗趙恆(大章)
【第五位是唐玄宗,唐玄宗名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ඏ 69Şђu乂.𝓬𝓞M 🔥♦
由於從小於危難中成長,更深知百姓疾苦,所以他在登基大寶後,仁義治國,禮賢下士,賞罰分明,不濫用刑法,不包庇親人,廣開言路,善於聽取意見,減輕百姓負擔,減少稅收,重視文化和科技,使得唐朝人才輩出。
政治的清明導致經濟與文化的飛速發展,以至天下富庶,在開元年間出現了空前的盛世景觀。
正是出現了開元盛世,朝中大臣們紛紛上書,請唐玄宗東至泰山封禪,李隆基在一番謙讓之後也坦然接受,於開元13年到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
大隊人馬到達泰山之西時,突然狂風大作,頓時隊伍亂作一團,封禪使急忙打了圓場,才讓眾人安下心來。
可是,不料到了晚上突然狂風又起,令李隆基不禁開始坐立不安,他虔誠的向上天禱告。
或許是上天知道他為國為民,亦或者他的禱告起了作用,不再狂風大作,也順利完成了封禪。】
【第六位是宋真宗趙恆,宋朝第三位皇帝,說到封禪的皇帝中,最不應封禪的當屬他宋真宗。
其餘幾位皇帝封禪都是有功績在身,而他宋真宗卻安守一隅,打不過遼國,驅除不了外辱,還簽訂了侮辱性的檀淵之盟。
最令人不齒的是,趙恆竟然認為他做了一樁自傲的功績,驕傲自得。
然後有一位諂媚臣子向趙恆進言,讓他舉行封禪大禮,本就好大喜功的趙恆怎能不動心,於是欣然同意。
趙恆即於十月初正式就道東行,文武百官浩浩蕩蕩的隊伍便向泰山而去,經過17日的長途跋涉到達泰山,山下齋祭三日,登上泰山,完成祭天大禮後,第二日舉行祭祀地神之禮,再然後就是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前前後後花了幾十天的時間,在泰山舉行了一連串的鬧劇,而趙恆也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位封禪的皇帝。
正是由於宋真宗的不恥行為,讓後世歷代皇帝都不屑與之為伍,泰山封禪似乎成為了一個笑話。
於是自趙恆之後,沒有皇帝再舉行封禪大典了。】
《唐玄宗主要還是活太久,要是早點死的話,現在的評價絕對提升一大截》
《以開元盛世來說李隆基完全夠資格,可惜後期膨脹了》
《此時是中國古代巔峰時刻,也是李隆基功績巔峰的時刻》
《宋朝就沒有一個有資格上泰山封禪的,趙匡胤都不行,差太多了》
《我只能說宋真宗一己之力拉低了封禪的水平,讓泰山逼格一落千丈》
《終於來了,泰山封禪的恥辱》
《要不是封禪泰山被宋真宗搞臭了,後世洪武永樂等一代雄主也可封禪泰山》
《秦始皇:就是你小子搞得後代皇帝都不敢封禪的?》
《宋真宗:家人們,讓我把泰山封禪的檔次給你們打下來》
《泰山:完了,這會是真完了,趙恆這崽種》
《宋真宗:總有人嘰嘰喳喳,拿我尋開心》
《要不是宋真宗整了這個貨,現在泰山上估計全是乾隆蓋的章》
《要是宋真宗一路打穿遼上京,那他確實可以泰山封禪,但可惜,他甚至連檀淵之盟都不敢親自去簽》
《宋真宗才是最聰明的,他要是晚兩天去封禪,泰山就成別人的地盤了》
《宋真宗真是千古明君啊,知道封禪勞民傷財,自己去了以後的皇帝就不屑再去了,屬於是造福後代了》
《泰山:家人們誰懂啊,下頭的宋真宗》
《宋真宗泰山封禪唯一受害人,朱元璋》
《宋真宗封禪的時候據說朝廷大臣都差點笑死了》
大唐。
李隆基:朕就知道又要挨罵了,一介紹朕就說什麼活太久,恨不得朕早死的。後面發生了什麼事倒是告訴朕啊,朕也好早點做準備啊,除了罵朕什麼有用的信息都不說,這讓朕怎麼應對,朕豈不是白挨罵了?
儘管他早有心裡準備,但看到後世人詛咒他早點死時。
他還是破防了,整張臉十分難看,陰沉無比。
任誰被辱罵早點死都會憤怒的,更何況他這個帝王。
在平時,他身為大唐的皇帝,誰對他不恭恭敬敬的?誰敢詛咒他早點死?根本就沒有人有這個膽子。
可現在呢,這兩天他已經不知道被後世人罵過多少次了。
只要天幕上有關於他的介紹,他少不了要挨一頓罵。
可罵就罵吧,你倒是告訴朕原因啊!
什麼都不說,他都不知道後面到底出了什麼變故,以至於後世人如此詛咒他。
憤怒的同時,他心頭陰雲密布,有一絲恐懼在心頭蔓延。
就憑這麼多後世人罵他,他大致也能猜得到一些原因。
估計是他執政後期出現了重大錯誤,導致大唐帝國陷入危局,開元盛世急轉直下,甚至很有可能出現全國動亂的局面。
也只有這個可能性,才會使得後世人詛咒他早點死。
可他怎麼也想不通,如今開元盛世被天下臣民稱讚,還有什麼樣的危機隱藏在暗中?
如今的大唐盛世歌舞昇平,百姓安居樂業,他完全沒有發現隱藏在開元盛世表面下的暗流涌動。
肯定是有什麼遺漏的地方,而且還是很大的危機。
他不禁低頭深思,回憶平時有哪些疏漏的地方。
可思考了半天,他也沒有頭緒。
他此刻多麼希望後世人能告訴他一些有用的信息,哪怕為此多挨幾頓罵也心甘情願。
相比於解決大唐的危機,多罵罵他也就不算什麼了。
他抬起頭看著天幕上關於泰山封禪的介紹。
原先的歷史中,他帶領群臣去泰山封禪。
但現在,這段歷史將要改寫了。
因為他已經打定主意,不再去泰山封禪。
之前他的確有想去泰山封禪的打算,並且再過不久就和大臣商議泰山封禪的相關事宜。
畢竟他開創了大唐盛世,有資格去泰山封禪。
但現在,他不這麼想了。
一是此時的大唐有巨大的危機,他必須找出隱藏在暗中的危機並解決,根本就沒有時間精力去泰山封禪。
二是大宋的宋真宗直接拉低了泰山封禪的逼格,他要是去泰山封禪的話,心裡多少有些膈應。
他已經從後世人口中知道了宋真宗檀淵之盟的事跡,當然不屑再和宋真宗一樣去泰山封禪。
和敵人簽訂喪權辱國的檀淵之盟,每年給敵人大量的金銀財寶,就是這樣一個貨色,居然還好意思去泰山封禪。
他很好奇宋真宗趙恆的臉皮怎麼這麼厚,怎麼有臉去泰山封禪的。
北宋。
看到趙恆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趙匡胤整個人呆在原地,如遭雷擊。
此刻他心頭大亂,不能接受這個現實。
趙恆是弟弟趙光義的兒子,現在趙恆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這豈不是說第二位皇帝是趙光義嗎?
他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不,這一定不可能,這其中肯定有問題。
他自己有兒子,怎麼會把皇位傳給趙光義呢!
後面肯定是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皇位落到趙光義手中。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初,他確實有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的想法。
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局勢不穩定,為了宋朝大局考慮,他不得不把趙光義選為大宋的繼承者。
在大宋建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短短五十年就換了20個皇帝。
皇帝之所以換這麼勤,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選好接班人,接班人要麼太小,要麼太弱,導致皇位被奪,改朝換代。
而他的大宋剛剛建立,不管是外部局勢,還是內部局勢,都不安穩。
為了找一個有能力,鎮得住場子的接班人,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的親人。
而自己的兩個兒子,一個年紀小,一個能力不足。
所以為了國家大局考慮,避免改朝換代的事情發生在趙宋身上,他把年富力強,能力出眾的趙光義選為接班人,這樣的局面只是建國初期迫於無奈的結果。
但是,隨著大宋江山越來越穩固,當他已經能完全坐穩江山,通過杯酒釋兵權解決禁軍將領可能造成的威脅,江山已經安安穩穩,不會輕易失去的時候,他的心思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既然江山已經如此穩定了,那麼就不需要趙光義了,就算把江山傳給兒子也沒什麼問題,不會出現大的動亂。
除了大宋江山穩定這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讓他想要改換接班人。
那就是趙光義在擔任開封府尹的時候,大肆培植勢力,每次出行前呼後擁,那場面比他出行都不遑多讓。
所以,他不想再把皇位傳給趙光義,還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放心。
為了把皇位順利傳給兒子,他做了兩方面的安排。
一是慢慢削弱趙光義的勢力,另一個就是慢慢培養兒子。
削弱趙光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溫水煮青蛙慢慢來。
畢竟趙光義跟著他打下這片江山,在軍中還是有一些威望的。
而且之前把趙光義選做接班人時,就把開封府尹的位置給了趙光義。
大宋的都城就是開封,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就相當於儲君的待遇。
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這麼多年,已經培植了不少屬於自己的勢力。
因此,此時的趙光義已經慢慢做大,需要花費時間一步一步削弱。
當時按照他的預想,最終是完全可以把皇位安安穩穩的交到兒子手中。
可現在後世人告訴他,趙光義成了大宋第二位皇帝。
看來後面肯定是出了什麼大事,才導致皇位落到趙光義手中。
難不成是趙光義學李世民弒兄嗎?
他越想越覺得可能。
畢竟除了趙光義造反,他實在想不到皇位怎麼到了趙光義的手裡。
此刻他的心中思緒萬千,迅速思考對策。
趙光義肯定是要除掉的,他要把皇位順順利利傳給自己的兒子。
不過趙光義已經做大,想要除掉還需要花費一些心思。
但他不著急,既然已經知道趙光義造反,只要多加提防,再慢慢對付就行。
他還是非常有自信可以除掉趙光義的。
直到這個時候,他總算明白過來,為什麼大宋後面的皇帝那麼窩囊,一點都不像他。
原來都是趙光義的種,怪不得沒有他一丁點的勇猛。
看到大宋後面的皇帝一個比一個窩囊,更加堅定了他要除掉趙光義的決心。
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想被窩囊廢糟蹋成這樣。
宋真宗趙恆:朕就知道會這樣,如果鋪天蓋地的一片罵聲。
在天幕說到泰山封禪的六位帝王時,他就已經預料到後世人又要嘲諷自己,如今看來果然如此。
反正他已經看出來了,後世人只要說到大宋,就少不了對他的辱罵諷刺。
此刻他的心很累,深深的嘆了口氣,後世人根本就不懂他。
大宋和遼國長達25年的戰爭,讓大宋多少將士死去,給大宋帶來了多麼沉重的災難。
他也是為了大宋的和平穩定才和遼國簽訂檀淵之盟的。
他為了大宋百姓和平安寧,和遼國結為兄弟之國怎麼了?後世人至於這麼辱罵他嗎?
他不過每年給遼國一些金銀,就可以給大宋帶來和平,這麼好的買賣為什麼不做?
和每年與遼國大戰所花費的軍費相比,這些金銀簡直不值一提。
花費不足軍費百分之一的金銀就可以給大宋帶來和平,他如此大的功績去泰山封禪理所應當。
事實證明,簽訂檀淵之盟後,大宋和遼國就再也沒有打仗了。
他給大宋帶來和平,給天下百姓帶來安寧,難道不好嗎?
就因為他簽訂檀淵之盟,沒有和遼國硬剛,後世人就對他大加嘲諷,他對此非常不滿。
在他看來,後世人就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痛。
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他大宋的好男兒死再多不心疼是吧!
他相信要是把那些嘲諷他簽訂檀淵之盟的後世人拉去和遼國打仗,保證那些後世人跪求他去和遼國簽訂檀淵之盟。
他和遼國簽訂檀淵之盟,他大宋的百姓都沒有抱怨,哪裡輪得到後世人多加指責。
想到這裡,他已經可以心如止水的面對後世人的嘲諷。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