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花帝蕭太后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止一位影響天下的女人。

  有直接將皇帝拉下馬,順便還改了國號的武則天。

  更多的是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其中最有魄力的是呂后。

  但其實還有一位女性,她同樣擁有過人的政治才幹,卻甘心將自己居於丈夫和兒子的助手地位。

  從這方面來看,武呂二人都不如她。

  但因為她所處的時代以宋朝為正統,她就成了蠻夷,沒有被記錄進華夏歷史。

  她就是遼國太后蕭燕燕,民間一貫稱呼她為蕭太后。

  「北宋時期,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內部的奸臣,而是外部的遼國。」

  「北方的遼國是契丹族,逐漸壯大後一直對宋朝虎視眈眈,妄圖吞併。」

  「而遼國的強大和一個女人關係密切,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

  「蕭太后手腕強悍,富有戰略頭腦,對遼國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鑑於蕭太后的政治才華,有人把她比作遼國的武則天。」

  「她的領兵能力,以及她上台後奠定的與北宋間的長期和平,都讓她身上充滿了傳奇閃光點。」

  「在她攝政期間,遼國進入到最為鼎盛的時期。」

  「蕭太后,原名蕭綽,小名燕燕,契丹族。」

  「她出生於名門望族,父親是重臣蕭思溫,母親是遼太宗的長女。」

  「蕭燕燕從小喜愛武功,對軍事和國家大事有著濃厚的興趣。」

  「由於她做事認真仔細,深得父親的喜愛。」

  「有一次,蕭燕燕的幾個姐妹一起幹家務活,幾個姐妹草草地就收場了。」

  「惟獨她還在繼續仔細地擦,家具收拾得整整齊齊,父親稱讚她必成大器。」

  「15歲時,蕭燕燕被封為貴妃,此時的她已經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後來遼國統領耶律賢娶她為妻,耶律賢就是遼景宗。」

  「公元969年,蕭燕燕被立為皇后。」

  「由於耶律賢身體差,大部分時間都是蕭燕燕在處理遼國的國事。」

  「時間一久,遼國的大小事務包括軍權都掌握在蕭燕燕的手中,由此她也磨練出了不錯的治國能力。」

  「23歲時,蕭燕燕已經具備治國理政的能力,與耶律賢的位置持平。」

  「公元972年,由於蕭燕燕的功勞。」

  「她的父親蕭思溫被遼景宗追封為楚王,追封蕭燕燕的祖父為韓王。」

  「蕭燕燕29歲時,耶律賢在出獵途中病死。」

  「死前耶律賢立下遺囑,讓耶律隆緒繼位,軍國大事一切聽蕭皇后的命令。」

  「公元982年,12歲的皇子耶律隆緒繼位,蕭燕燕成為皇太后。」

  「蕭太后奉遺詔攝政,幫助小皇子處理國事,進行軍事和外交上的重大決策。」

  「此時的蕭太后已經在繁雜險惡的權力鬥爭中磨練出了一定的應對本領,但她依然處於被動和劣勢。」

  「令人擔憂的是,此時小皇子年齡尚小,根本不懂得政治權謀。」

  「這樣的年紀加上對政治的無知,他並不清楚自己將面臨著什麼樣的危險。」

  「面對眾多親王們的擁兵自重和咄咄逼人,他顯得很弱小和無奈。」

  「而更可怕的是,種種跡象表明,一些親王已經開始在背地裡行動,想要控制年幼的皇帝,進而控制皇權。」

  「關鍵時刻,蕭太后站了出來。」

  「雖然她沒有強大的母族作為後盾,但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膽識對親王進行各個擊破。」

  「她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國疑,宗室親王二百餘人擁兵自重勢力雄厚,局勢易變,隨後就想辦法先穩住這些親王。」

  「不久,她又用收買人心的方法把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大臣歸順與她。」

  「最終降服了眾多桀驁不馴,且有著狼子野心的親王們。」

  孝莊太后:歷史上的后妃數不勝數,然而只有蕭太后享有一個幸福完整的人生。

  在遼國的蕭家,無論男女。

  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要承擔起家族的榮耀使命。

  來自燕國的蕭氏一族,無論在遼國還是在燕國,都是不平凡的一族。

  當蕭太后的母親,這位大遼國的公主,遼國第二位皇帝的長公主一連生下三個女兒時。

  蕭太后的父親,蕭思溫並沒有因此懊惱。

  因為在契丹人的思想中,男女都一樣,沒有什麼區別。

  蕭思溫對這三個女兒,疼愛有嘉,對三個女兒進行精心的培養。

  當時,蕭太后和她的姐姐們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學習后妃的必要技能。

  她們不僅學習文化,還學習如何管理後宮,學習如何參政。

  除了這些還有習武、帶兵打仗等。

  所以,在這樣強大的教育下,蕭家的女子註定會不平凡。

  除了後天的教育,先天的個性也是個人成才重要因素。

  所以,蕭太后的父親在生活中也不斷觀察女兒們,誰是那個最可能成大器的。

  最終,父親的目光落在了他的小女兒蕭太后身上。

  雖然是一母所生,但是這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孩卻有各自的性格特點。

  蕭太后聰慧好學,性格沉穩。

  父親的一次能力考查,讓年幼的蕭太后從姐姐中間脫穎而出。

  有一天蕭思溫要求女兒們把自己房間打掃乾淨,叮囑幹完活才能出去玩。

  大姐和二姐見父親不在家,就偷懶隨便把房間收拾一下就跑出去玩了。

  只有蕭太后按照父親的要求,一絲不苟地將自己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

  也正因為這件看似波瀾不驚的小事,讓父親看到了她的沉穩和自律,不到達目的決不輕言放棄的美德。

  在這之後,父親蕭思溫對小女兒蕭太后的培養格外上心。

  一般情況下,能成大事者,都有著驚人的自律能力。

  從蕭太后後來的表現來看,父親的判斷是準確的。

  在蕭太后以後人生中,無論遇上什麼事,她的表現正如父親所料。

  沉穩而執著,不達目的不言棄。

  相比兩位姐姐而言,簡直是太出眾了。

  在蕭太后17歲的那一年,遼國發生了一件大事。

  皇帝遼穆宗打獵時遇刺身亡,在這爭奪皇位的千均一刻,駙馬爺蕭思溫果斷出擊。

  蕭思溫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自己看中並一直交好的皇子耶律賢,為耶律賢成功搶奪到皇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作為對蕭思溫最好的回報,耶律賢迎娶了蕭思溫最喜歡的小女兒蕭太后為妻。

  蕭太后入宮不久即封為皇貴妃,兩個月後便封為皇后。

  蕭太后剛登上皇后之位一年,父親蕭思溫就被仇家殺害,蕭太后頓時失去了父親這個最大的人生靠山。

  蕭太后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朝堂的管理中去,過人的智慧和銳利的眼光,讓她看到遼景宗管轄下的遼國的一些弊病。

  於是她實行一系列大膽的政治改革,重用漢族官員,學習漢族文化,提倡農業發展。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朝臣看到這位廟堂之上的女子的不同凡響。

  蕭太后的治國能力獲得了遼景宗的讚賞和依賴,也獲得了滿朝官員的信服。

  沒有了父親依靠的蕭太后,以自己的智慧以及在政治上非凡的治理能力,迫使自己迅速活成了蕭氏家族的一座山。

  「蕭太后最後做的一件事,足以改變她整個人生命運,就是結盟韓德讓。」

  「韓德讓是漢族的一員大將,蕭太后和他年輕時是青梅竹馬的一對。」

  「後來由於政治因素,二人分開後,蕭太后很無奈地嫁給了耶律賢。」

  「耶律賢死後,阻礙掃除,二人舊情復燃,重歸於好。」

  「面對往日的情人,現在的猛將。」

  「蕭太后以重歸於好的由頭讓韓德讓聽從於她,為她鞍前馬後,萬死不辭。」

  「由於愛情的力量和愛人的溫暖,韓德讓對蕭太后是言聽計從,傾力支持。」

  「有了韓德讓的支持,以及耶律休哥等心腹大將的輔佐。」

  「蕭太后信心大增,她派自己信得過的將領守護邊疆。」

  「然後用巧妙的手段削弱宗親王室的兵權,把這些不安分子的力量分散,這些親王們一個個淪為她手中的人質和棋子。」

  「處理完親王們的擁兵自重的問題後,遼國變得穩定且強大。」

  「沒有戰爭的這段時期,蕭太后選賢任能,整頓吏治,減輕賦稅。」

  「積極推進契丹社會封建化的長遠戰略,對遼國的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要求遼國民眾大力學習漢族文化,使得遼國的國力與日俱增。」

  「當時,北宋的皇帝是宋太宗。」

  「在耶律賢剛死時,宋太宗誤以為孤兒寡母必然不能掌控大局。」

  「於是就趁著這個機會兵分三路攻打遼國,西路軍由潘仁美任主帥,楊繼業為副帥,負責擾亂遼軍後方。」

  「中路軍由田重進率領,為主攻部隊,東路軍由曹彬為主帥。」

  「戰略布置好後,宋太宗以為勝券在握了,卻不知道蕭太后早就為宋軍布置好了口袋陣。」

  「戰爭開始後,蕭太后在韓德讓的協助下,用兵如神,指揮得當。」

  「一步步把宋軍引入到了設計好的陷阱里,結果宋軍大敗。」

  「這次戰役,楊家將的主心骨楊繼業被活捉,最後絕食而死。」

  「遼國那裡,此戰後,蕭太后與韓德讓的關係更加親密了。」

  「她甚至當眾與韓德讓同坐吃飯,要知道能與太后平起平坐,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如果沒有蕭太后的同意,這樣做可能直接就被拉出去砍了。」

  「在遼國,蕭太后與韓德讓的情人關係,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是在蕭太后面前,誰也不敢直接說破。」

  「公元998年,宋太宗駕崩,宋真宗趙桓繼位。」

  「韓德讓認為此時遼國實力正處於強盛期,完全可以主動出擊。」

  「蕭太后思考再三後同意了他的意見,她派出20萬大軍御駕親征。」

  「率領的軍隊所向無敵,直接攻打到了宋朝的首都汴梁。」

  「此時,宋朝的大臣都主張逃跑,參知政事王欽若甚至建議遷都南京。」

  「只有寇準力排眾議,勸真宗也御駕親征,與遼國一決高下。」

  「而宋真宗來到陣前一看敵軍的陣型,就感覺到不妙,一下子泄了氣。」

  「因為遼國的軍隊整齊劃一,訓練有素,給人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於是他就與蕭太后簽訂了澶淵之盟。」

  蘇軾:蕭太后身為女流,能讓遼國達到巔峰,只因她有三張王牌。

  蕭太后本人具有極強的政治能力,同時她的手中還有三張讓北宋頭疼不已的王牌。

  第一張王牌,就是韓德讓。

  韓德讓雖然是漢人,但從他的祖父開始,就已經為契丹效力了。

  韓德讓鎮守幽州期間,宋太宗領兵北伐。

  他先是堅守城池,之後又出城與援軍一起追擊宋軍,取得高梁河之戰的勝利。

  遼景宗臨死前,韓德讓成為顧命大臣,輔佐蕭太后執政。

  宋太宗派遣大軍十幾萬北伐,韓德讓隨蕭太后出征。

  一舉擊破宋軍,取得大捷,可以說韓德讓是一位出將入相的人物。

  韓德讓總領遼國朝政,推行各種改革,推動了遼國漢化的過程,使得遼國出現繁盛的局面。

  後來,韓德讓又跟隨蕭太后南下,逼迫宋朝簽訂澶淵之盟。

  第二張王牌,就是耶律休哥。

  耶律休哥出身遼國宗室,十幾歲就開始征戰沙場,讓他一戰成名的也是高梁河之戰。

  當時,耶律休哥奉命率領大軍前去救援。

  遼軍人數並不占優,但耶律休哥對疲憊不堪的宋軍發起了突襲。

  導致宋軍慘敗,宋太宗中箭,險些被俘。

  蕭太后執政後,對耶律休哥非常信任。

  蕭太后將遼國南部的軍務全部交給耶律休哥,完全由他負責。

  耶律休哥沒有辜負蕭太后的期望,在與宋朝的作戰中,多次取得重大勝利。

  到後來,北宋邊地的百姓用耶律休哥來嚇唬小孩。

  第三張牌,則是耶律斜軫。

  與耶律休哥一樣,耶律斜軫也出身遼國宗室,不過他的仕途最初並不順利。

  不過有個人很欣賞耶律斜軫,她就是蕭太后的父親蕭思溫。

  在蕭思溫的推薦下,耶律斜軫得到了遼景宗的重視,還迎娶了蕭太后的侄女。

  在高梁河之戰中,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分左右翼夾擊,大敗宋軍。

  在宋太宗的第二次北伐中,耶律斜軫擔任兵馬都統,馳援西線,取得大勝。

  韓德讓、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可以說是遼國最傑出的人才,且得到了重用。

  相比之下,宋朝方面就顯得黯然失色,這也導致了宋朝被遼國壓制。

  「而作為成熟且有遠見的政治家,蕭太后肯定要全盤考量。」

  「她認為雖然對北宋的戰爭不少都是勝多敗少,但是遼國除軍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北宋。」

  「為此她果斷選擇見好就收,與北宋順利簽訂澶淵之盟。」

  「雙方達成協議,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

  「宋朝每年輸送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以白溝河為界,互不侵犯。」

  「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個國家自此和平。」

  「澶淵之盟獲得的利益,對於遼國來說。」

  「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可以讓萬千民眾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而對於北宋來說,用物質換來了100多年的政局穩定。」

  「雖然面子上有些過不去,但從百姓的角度考慮,同樣利好。」

  「因此從以往的歷史看,金國、韃靼、蒙古、突厥等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在鬥爭的過程中。」

  「經常是生靈塗炭,百姓們居無定所,過得非常悽苦。」

  「而皇族或王室們,同樣處於戰死或守寡的痛苦狀態。」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在當時那個年月,是真實的戰爭寫照。」

  「無論是三國兩晉,還是隋唐,以及後來的五代十國、北宋南宋。」

  「所有的功業都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甚至父子相殘,兄弟互害。」

  「從這個意義講,蕭太后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政治眼光。」

  「40年的政治生涯,她表現出強大的政治魄力和遠見卓識,使得遼國變得更加繁榮。」

  「公元1009年,一代女傑蕭太后病逝,享年57歲。」

  「作為一個女人,她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政治謀略全部獻給了遼國,為那段歷史增添了不一樣的傳奇色彩。」

  「蕭太后死後,韓德讓傷心過度,一年多後也跟著離世了。」

  「遼國的耶律隆緒給他安排了國葬,把他葬在了母親蕭太后的墓穴旁,以示兩人的愛情之忠貞。」

  「能夠掌控天下的,不僅僅是男子。」

  「在武則天之後,蕭太后同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漫長的歷史中做到了青史留名。」

  「善於利用漢人和漢族文化,是她取勝的法寶之一。」

  「攝政期間,她鼓勵發展商業,向中原人學習。」

  「並在遼國設立了科舉制,為遼國選拔有用人才,這些都表現出了她非凡的政治才能。」

  「正是由於她的努力,才推動了遼國的眾多改革,加強了遼國的皇權,也讓遼國的地位和國力不斷上升。」

  「作為少有的女強人,她開創出了一段屬於自己的歷史。」

  馬皇后:一生擁有權力、榮耀、親情、愛情,蕭太后的人生也無憾了。

  歷史上有過幾次女性執掌政權的時期,在女性執政的這些歷史中。

  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女人,遼國蕭太后的政績可能要算她們之中的佼佼者。

  遼聖宗剛剛即位不久,遼國南邊的大宋王朝皇帝宋太宗趁遼景宗駕崩。

  想到遼國此時肯定羸弱,趁機派兵出擊,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

  但是宋太宗萬萬沒有想到,剛剛執掌國家的蕭太后這個女子如此彪悍。

  親自御駕親征,採用誘敵深入的手段,把宋軍打得落花流水。

  宋軍主將即楊家將中的首領楊繼業,就是在這場戰爭中喪命的。

  這場戰爭一共持續了25年之久,之後遼軍長驅直入。

  一直打到宋國的境內,逼得很多宋朝大臣主張南逃。

  最後,遼宋在澶州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協議。

  這次和約以宋王朝的退縮,為25年的戰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和約規定,遼宋結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

  這些歲幣和絹對於當時富裕的大宋王朝來講,幾乎等同於九牛一毛。

  從節約錢的角度來講,宋朝用區區10萬兩白銀就獲得了邊境上的長治久安,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但是對於一個強國的外交而言,向小國納貢,無疑是大宋外交史上的一次奇恥大辱。

  相反對於遼國而言,這是他們歷史上以弱勝強,無論是外交上還是軍事上燦爛輝煌的一筆。

  而這一筆,就是蕭太后勾畫的。

  除了大敗宋朝,在蕭太后執政時期的遼國,還征服了東面的女真,西邊的回鶻等。

  不僅讓這些民族對遼俯首稱臣,還擴大了遼國的領土,讓其他國家不敢小覷。

  縱觀蕭太后的一生,經歷極為豐富。

  親人離別、朝堂危機、內憂外患,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百姓擁戴。

  雖有波瀾卻一一化解,最終歸於平靜,這樣的人生也算是無憾的一生。

  對父母而言,蕭太后是令人愛憐的乖女兒。

  聰慧過人,沉穩上進,是父親的希望。

  對天子而言,蕭太后是好妻子、好皇后。

  輔佐丈夫,使國家穩定、強盛,功不可沒。

  對子女而言,蕭太后是好母親、好師長。

  在危難之時,蕭太后為子女遮擋風雨。

  在成長的過程中,蕭太后言傳身教教育子女成才。

  無論是在子女與繼父相處、還是與群臣相處,蕭太后都給子女做了最好的榜樣。

  遼聖宗在母親蕭太后的教導下,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是人們公認的遼朝聖主。

  對百姓而言,蕭太后是好的君主。

  在蕭太后執政期間,勵精圖治,修水利、重農桑、減賦稅、整吏治、練軍隊。

  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使遼國國泰民安,國富民強,創造了遼國開國以來少有的太平盛世。

  最終蕭太后因病不能再勝任朝中政事,還政與兒子遼聖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