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花儀長孫皇后

  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而唐太宗則是開創大唐盛世,促進民族融合,將中國的影響力擴展到了全世界。

  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帝王,都開創了無與倫比的功業,然而結局卻大不相同。

  大秦王朝在秦始皇的統治之下卻短短几十年就二世而亡,分崩離析。

  反觀李世民統治之下的大唐王朝,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且傳世將近三百年。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區別,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有個賢內助,而秦始皇沒有。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少不了一個成功的女人,這句話放在李世民的身上顯得尤為的貼切。

  這位對大唐王朝影響深遠的的賢內助,便是大名鼎鼎的一代賢后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的確可以稱之為是完美皇后,所有皇后該有的標準都在她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長孫皇后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她的事跡至今被人們所稱道,並稱她為千古一後。

  「長孫皇后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出生,祖籍洛陽。」

  「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是右驍衛將軍,母親高氏是北齊樂安王之女。」

  「長孫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長,在孝文帝改革時,賜姓長孫。」

  「長孫家族作為皇族宗室,從北魏至隋以來能人輩出。」

  「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有一箭雙鵰的美譽,且在軍事外交上也頗有建樹。」

  「長孫晟長期處理隋與突厥的關係,曾使計分化突厥,對突厥分裂有極大貢獻。」

  「突厥之內,對長孫晟非常敬畏。」

  「聽聞他的弓聲,認為是霹靂,見到他騎馬,認為是閃電。」

  「因此,長孫晟家得到霹靂堂的稱呼。」

  「長孫氏,就是這樣一位出身貴族世家的名將之女。」

  「長孫皇后是長孫晟的幼女,對於這個小女兒的婚事,長孫家族非常上心。」

  「伯父長孫熾十分欣賞當時唐國公李淵睿智大氣的妻子竇氏,竇氏年幼時曾勸說舅父周武帝宇文邕為了北周大局優待突厥皇后。」

  「長孫熾認為竇氏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必然會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勸說長孫晟為年幼的長孫氏與唐國公家結下姻親。」

  「然而,在婚約定下後不久。」

  「長孫晟於大業五年去世了,隨後長孫兄妹與母親被同父異母兄斥還舅家。」

  「幸運的是,長孫氏的舅父高士廉對待妹妹及其一雙兒女非常優厚。」

  「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少時好友,高士廉見李世民非常人可比,又知曉長孫氏幼年時的婚約。」

  「便在長孫氏父喪期滿後,就開始促成此事,將長孫氏許配給他。」

  「於是在大業九年,13歲的長孫氏,便在這豆蔻之年與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完婚。」

  「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之後不久,隋煬帝發動第二次征遼戰爭。」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隨擔任督糧官的丈夫李淵出征,在涿郡意外病倒。」

  「隨軍的李世民衣不解帶地照顧母親,可是竇氏仍不幸於大業九年過世。」

  「次月楊玄感謀反,同謀兵部侍郎逃亡遼東,與其交好的高士廉被貶外放。」

  「一方是生身母親,一方是情同慈父的舅父,正在新婚燕爾的小夫妻遭到了極大的打擊。」

  「二人在逆境中互相安慰,扶持激勵彼此,關係越加融洽。」

  「大業十二年,唐國公李淵遷右驍衛將軍。」

  「次年皇帝楊廣敕李淵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和長孫氏夫妻二人也隨父親就任而居太原。」

  「既沒有婆婆的指導,也不見妯娌的幫襯,年僅十七歲左右的長孫氏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唐國公府的當家主婦一職。」

  「在公公李淵的信任支持和丈夫李世民的愛護包容下,長孫氏度過了幸福的太原時光。」

  「當長孫氏在太原附近出資修建了玄中寺,並於寺中聆聽鐘聲時。」

  「李唐家的聲望和長孫氏的仁德也隨著仁寺鐘聲傳揚,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紮下了根。」

  蘇軾:長孫皇后,一個堪稱完美的女人,連武則天都無法超越。

  貞觀之治盛極一時,除了唐太宗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出生在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深得丈夫和公婆的喜愛。

  在李世民早年征戰南北的期間,她就緊緊跟隨著丈夫四處奔波。

  後來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身份尊貴無比,後世人公認為千古第一賢后。

  長孫皇后在唐朝的皇后群中,不是權力最大的,也不是名聲最大的,但卻是名聲最好的。

  長孫皇后這個人知書達禮,很賢淑,很智慧,很大度。

  長孫皇后既然是皇后,對唐太宗貞觀之治的第一大貢獻,應該就是穩定後宮。

  唐朝後來的歷史證明,如果後宮管不好,這個朝廷就管不好。

  在唐太宗的貞觀時代,後宮被長孫皇后管理得井井有條。

  因此她就為唐太宗全力以赴地經營天下,治理國家提供了一個很安全的後方。

  唐太宗經常有什麼事兒就來找長孫皇后討論,長孫皇后的態度是不討論,不提意見。

  只問大事兒,不回答小事兒,一定要皇帝翻來覆去地解釋。

  經常的情形是唐太宗問她什麼,她就不回答什麼,這樣不回答有兩個好處。

  第一,要唐太宗繼續考慮這個事情是不是要徵求皇后的意見。

  第二,在唐太宗重新考慮這個的時候,是對這個事情進行了新的一番斟酌。

  在貞觀時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長孫皇后掌管後宮。

  長孫皇后因為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正統的教育。

  形成了她知書達禮,賢淑溫柔的品行。

  而這種與生俱來的賢淑品德,使得她能夠事事以大局為重,保持了後宮的平靜。

  而且能夠理性地處理事務,從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朝政。

  在對待長孫無忌的問題上,長孫皇后表現出的謹慎態度,成為了後來歷朝歷代傳頌的佳話。

  她身上所擁有的這種理性精神,也是和貞觀時期的理性行政一脈相傳的。

  而長孫皇后這種理性,不僅表現在對待長孫家族的事情上,更體現在對待朝廷股肱之臣的態度上。

  長孫皇后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後宮眾嬪妃和朝廷大臣們的一致讚譽。

  長孫皇后雖然沒能陪伴唐太宗,一起走完貞觀盛世。

  但是無論是在其生前還是在其死後,她都對唐太宗李世民,對大唐盛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隋末暴政,民怨沸騰,各地反隋勢力紛紛揭杆而起,群雄紛爭。」

  「李家於大業十三年舉義旗,很快異軍突起。」

  「於同年十一月入主長安,先奉代王楊侑為隋帝,改當年年號為義寧。」

  「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次年改封趙國公,長孫氏隨丈夫李世民先後被封為秦國夫人和趙國夫人。」

  「義寧二年李淵受禪登基為帝,國號唐,改元武德。」

  「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長孫氏亦隨之受冊為秦王妃。」

  「建唐之初,天下未平,李唐勢力範圍仍很小。」

  「作為主帥,李世民常常出征在外,但期間子女的誕生給夫妻倆帶來了不少喜悅。」

  「長孫氏在牽掛夫君之餘,也盡力為夫君免除後顧之憂。」

  「作為秦王妃,長孫氏依舊孝順李淵,深得皇帝公公的認可。」

  「李淵以過繼早夭嫡子李玄霸為名,將長孫妃親生兒子李泰直接晉封為衛王。」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等人。」

  「於武德四年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

  「此時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數職,威望勢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難免被猜忌。」

  「平定洛陽後,李世民拒絕了奉命前來有非分之請的貴妃等人。」

  「秦王部屬又多次與後宮親屬產生磨擦,秦府上下對後宮已多有得罪。」

  「反之太子齊王與後宮妃嬪時常往來,經常聯合在李淵面前讒害李世民。」

  「眼見多次在外浴血征戰的丈夫與皇帝疏遠,又為太子齊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緩和矛盾。」

  「長孫氏常常在宮中出入,孝順高祖李淵,同後宮妃嬪交往。」

  「以彌補丈夫與皇帝的嫌隙,在後宮中為丈夫存留助力。」

  「在眾位大臣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

  「秦王妃長孫氏等人同心協力,為秦府的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

  「正如歷史上無數次的皇權鬥爭一樣,兄弟反目終於決裂。」

  「武德二年因劉文靜事件,李淵已冰封過秦王。」

  「只因內外戰事不斷,朝廷必須仰仗秦王武功。」

  「不得不在每次戰事吃緊時,一次復一次地啟用李世民。」

  「而事平之後,對戰功越發顯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

  「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齊王日漸緊逼,李世民的處境更加艱難。」

  「在武德七年,秦府與太子齊王兩敗俱傷之後,雙方爭鬥進入白熱化。」

  「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邊,情勢危急,太子齊王與多數大臣紛紛贊同遷都。」

  「唯獨李世民直諫,認為夷狄之患不足為懼,請求出征討伐突厥。」

  「李淵聽從了他的請求,但是太子與後宮妃嬪卻乘機進讒言誣陷李世民謀掌兵權以篡位。」

  「之後李淵在城南狩獵,太子將一烈性胡馬授予秦王妄圖摔死秦王。」

  「秦王馴馬後完好無傷,太子藉機令後宮妃嬪妄言天命誣陷秦王。」

  「李淵大怒,但礙於邊境不寧,缺不了李世民這軍事奇才,不得不按下此事。」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太子於東宮設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

  「又和齊王策劃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有人得知陰謀並將此事告知李世民。」

  「經過一系列的事件,持續加劇著秦王府與東宮間的矛盾,秦王妃長孫氏沒有放棄彌縫。」

  「然而面對丈夫及其部屬遭遇的不公和打擊,長孫氏越發警醒地意識到擺脫困境的緊迫感。」

  「此時的秦王妃長孫氏沒有退縮,義無反顧地站在丈夫身後,和胞兄長孫無忌及房玄齡等秦王府僚共同給予丈夫毫無保留的支持。」

  柳如是:唐太宗外有忠臣輔佐,內有賢后輔助,因此天下得以太平。

  長孫皇后去世的諡號文德皇后,又被後世稱為千古賢后。

  一個德字,是唐朝時期對她的認可。

  一個賢字,是後世對她的讚揚。

  作為太宗的皇后,她的所作所為稱得上千古賢后。

  其一,家事上的一把好手。

  在起兵之前,李淵剛任太原留守不到一年。

  要說在太原有什麼威望,太原百姓對這家人究竟怎麼樣都沒啥認知。

  隨後僅僅一年不到的時間,李家就得到太原百姓擁戴,長孫皇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

  李世民的母親去世的早,李淵也沒有再納正房,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兄弟又不在太原。

  當時的李家,長孫皇后實際上才是管理後宅的那個人。

  長孫皇后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廣結善緣還出錢修整了寺廟。

  而李家的聲望和長孫皇后的仁德也隨著寺廟的鐘聲,在太原百姓心中傳播。

  伴隨著鐘聲,李世民也開始了晉陽起兵之路。

  長孫皇后不僅要自己打理秦王府,還要保證不拉丈夫的後腿,同時也要孝順李淵。

  長孫皇后在這個時期,表現出來的治家能力,為李世民四處征戰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其中又表現出來的瞻養父母的行動,把一個普通女子的品德表現的淋漓盡致。

  其二,稱霸路上的好幫手。

  長孫皇后治家是一把好手,同樣也是李世民事業上的好幫手。

  李世民四處征戰,眼見功勞一天比一天大,威望一天比一天高。

  李淵不高興了,太子李建成不高興了,李淵後宮寵妃也不高興了。

  這就是李世民在武德年間遇到的問題,父親猜忌,兄長敵視,皇宮中的寵妃同樣不待見他。

  這個時期的李世民,每天辛苦在外面搶地盤,內部卻越來越受煎熬。

  眼看矛盾一天天加深,這個時候長孫皇后默默的站了出來。

  她常常進入皇宮給李淵請安,又頻繁出入後宮與寵妃們交好。

  一方面忙著緩解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兩人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在後宮中給丈夫尋找支持。

  在長孫皇后的努力之下,最終李淵也沒對李世民有太大的動作。

  然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步步緊逼,數次差點導致李世民死亡。

  而秦王府將士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難熬,甚至很多人都慢慢開始離開李世民。

  長期積累下的矛盾,也終於爆發,隨之便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長孫皇后用行動表示對李世民的支持,也是一種生死與共的選擇。

  長孫皇后對於李世民的幫助,沒有讓人感到震撼,更多的是潤物無聲。

  就是在這樣無聲無息中,如同種子一般生根發芽,開始毫不顯眼。

  當事情發生之後,突然感覺這顆種子帶來的力量確實不能忽視。

  無聲的幫助,最後生死關頭的表態,把這種力量化為了實質。

  其三,事業上的賢內助。

  長孫皇后不僅在李世民稱霸路上有所幫助,在李世民事業上同樣影響深遠。

  李世民的皇帝當的瀟灑,這其中和魏徵、房謀杜斷,以及一系列的朝臣脫不了關係。

  魏徵的勸柬,並不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李世民肚量再大也是人,時間長了也會發火。

  長樂公主特別受李世民喜愛,將公主許配給了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沖。

  這樣的聯姻,加上又是皇后嫡出閨女,李世民就想給閨女多準備點嫁妝。

  這事別人都沒啥意見,到魏徵這就不行了,以不合禮數為由反對李世民。

  於是李世民氣沖沖的回到後宮,把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準備嚴懲魏徵。

  長孫皇后聽了之後,先是安撫了李世民,又大大讚揚了魏徵。

  還送給魏徵很多獎賞,並且還暗示魏徵以後勸柬就要這樣,出了事可以找她幫忙。

  長孫皇后的支持,也為魏徵之後的勸柬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間接的幫助李世民在治理國家的事情上,讓李世民在正確的道路狂奔。

  在李世民登基之後,甚至把長孫無忌提拔為宰相。

  不過沒過多久,就在長孫皇后的勸說下,長孫無忌主動放棄了這個職位。

  長孫皇后以漢朝外戚干政的例子,也對李世民進行了勸說。

  很多的後宮寵妃,都是希望自己的家族越來越強大。

  而長孫皇后能在以家族為先的大背景之下,做到這一步,歷史上幾乎很少。

  這裡一方面能看出長孫皇后的賢德,對李世民治理國家的幫助。

  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她的聰慧,外戚干政是對國家的危害,同樣外戚干政的家族都沒有好下場。

  長孫皇后這樣做,無疑也是對家族的一種約束和保護。

  長孫皇后不僅約束家人,對自己也是要求嚴格。

  李世民有時和長孫皇后交談,常常會說起國家大事。

  而只要提到國事,長孫皇后立刻閉嘴不談,以女子不干政來推遲。

  長孫皇后無疑就是一位好皇后,還是一位真正能夠幫助李世民得好皇后。

  這也是唐朝認她的仁德,後世論她賢德的原因。

  千古賢后的評價,當之無愧。

  「武德九年,金星再次白天出現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當李淵將密奏『秦王當擁有天下』告知李世民,處於生死存亡之際的李世民下定了決心。」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伏。」

  「通常站在丈夫身後的長孫氏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丈夫身旁,從容勉勵將士。」

  「將士們無不感激秦王妃的親自慰勉,因此更奮發無畏。」

  「妻子無所畏懼地生死相隨不離不棄,更激勵著丈夫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

  「隨後不久李世民登基為帝,並在登基後冊封長孫氏為皇后。」

  「長孫皇后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成為皇后後依然如此。」

  「經常與丈夫一起談古論今,發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

  「唐太宗對長孫皇后一向愛重,登基之後,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制。」

  「長孫皇后時刻驚醒,說服胞兄讓位。」

  「在李世民恩准下,長孫無忌得以閒職高薪退避宰相之位。」

  「長孫皇后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

  「長孫皇后一方面欣賞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

  「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君明後賢臣直,文治武功,大唐初期迎來了令後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陪同李世民在避暑期間,身染重疾。」

  「皇太子請求大赦並度人入道,為妻子健康憂慮的唐太宗立即應允,但遭到長孫皇后的堅決反對。」

  「無奈唐太宗只好請普光寺法師入宮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誠意所致,長孫皇后病情旋及康復。」

  「貞觀九年,皇太子李承乾納妃蘇氏,然而喜悅之後卻連接著悲傷。」

  「此後接踵而來的生身母親趙國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淵的駕崩,給長孫皇后和李世民這對夫妻又一次沉重打擊。」

  「雙重喪期的哀痛,誘發了長孫皇后早年罹患並時常發作的氣疾。」

  「次年,病勢加重,藥石皆不見效。」

  「早年,李世民駕幸太原,長孫皇后生病。」

  「他曾親自到石壁寺禮謁禪師,為妻子供養啟願,於是太宗決定再次求助於佛家。」

  「貞觀十年,李世民下詔修復天下名勝古寺三百九十二座為皇后祈福。」

  「雖然太宗期待佛家的福祉能夠又一次給妻子帶來好運,但是幸運沒有再次眷顧。」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

  「太宗悲傷不已,遵從皇后遺願,營山為陵,是為昭陵。」

  「縱觀長孫皇后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髮,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

  楊貴妃:長孫皇后可以稱之為是完美皇后,所有皇后該有的標準都在她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長孫皇后執掌後宮以來,是後宮最為和諧的日子,後宮上下就沒有不敬佩她的。

  她勸皇帝雨露均沾,對後宮嬪妃也一視同仁,把其他嬪妃生下的孩子視若己出。

  不僅關心生病的嬪妃,還會把自己的藥給她們,她的賢良在當時被稱為楷模。

  有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皇后,是太宗皇帝的幸運,也是後宮的幸運。

  太宗皇帝常常被大臣氣的來找皇后抱怨,每當這個時候長孫皇后都會耐心的傾聽太宗皇帝的不滿,然後再慢慢疏導。

  並不是說教式的勸解,而是會站在太宗皇帝的角度考慮問題,然後替他排憂解難。

  不僅如此,長孫皇后還有一個原則。

  就是絕不干涉內政,恪守皇后本分,沒有絲毫逾越之舉。

  長孫皇后與太宗皇帝的關係,除了夫妻之外,更像是一對知己。

  長孫皇后總是能夠懂得太宗皇帝的想法,太宗皇帝也可以聽進去她的勸解。

  可是這麼一位賢后卻只活了短短三十多年就去世了,臨死前對太宗皇帝留下五句遺言。

  第一句,願皇上請回房大人。

  這一條是關於國政的,當時房玄齡受到貶謫,一代宰相免職歸家。

  但是房玄齡一生兢兢業業,從太宗皇帝起兵一直跟隨,是締造唐朝的最大功臣之一。

  長孫皇后彌留之際,交代此語,說明她心繫社稷。

  希望在她去後,能有像房玄齡一樣的賢臣繼續輔佐丈夫。

  第二句,不可厚待長孫家族。

  長孫皇后深知漢朝呂雉和霍光等外戚之禍,最後都是慘遭滅族之災。

  為了大唐江山和娘家人的長久之計,她希望長孫家族能夠更加平凡,不要因為她是皇后而得到過分的權利。

  第三句,樸素安葬,不要過分陪葬。

  長孫皇后在生前就十分節儉,不好奢靡之風,還時常教育太子要如此。

  長孫皇后認為,人活著的對百姓要有所作為,死後不能讓百姓再受牽連。

  更不能因為她的陵寢而大興土木,勞役大眾。

  也不能殉葬貴重財物,減輕百姓負擔。

  只需要極其簡樸的葬禮,日常使用的東西作為陪葬即可。

  第四句,親賢臣,遠奸佞,聽諫語,堵讒言,減勞役,停狩獵。

  這是一條關於唐太宗為君為政的建議,一個女子有如此見識和胸懷,很令後人佩服。

  尤其是建議丈夫減少勞役,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放在唐朝,一般的政治家也沒有如此遠見。

  第五句,讓身在外地的子女不必因她去世而返回長安,避免過度傷悲。

  可見長孫皇后之超脫,一個母親關心愛護子女理所當然。

  但是她自己的離去,不願意讓長安之外的孩子們單獨跑一趟。

  避免子女舟車勞頓,過度悲傷,是一個做母親的最後的遺囑。

  從遺言來看,長孫皇后所求不是為了太宗皇帝和孩子就是為了百姓。

  她不希望她死之後還會給百姓帶來麻煩,所以要求喪事從簡。

  不希望兒女傷心,所以讓他們不必參加葬禮。

  又因為關心李世民的江山,所以才會這般殷勤囑咐。

  有這樣一個聰慧過人且滿心滿眼都是自己的妻子,是太宗皇帝之幸。

  儘管長孫皇后去世很多年之後,太宗皇帝也依舊在懷念她,時常眺望遠方的陵墓。

  長孫皇后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是她的事跡至今被人們所稱道,並稱她為千古一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