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遵從男尊女卑,女性只是作為附屬品的存在。
無論有多高的才華和多完美的容顏,命運也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連古代文人墨客描述美人命運,皆是自古紅顏多薄命的悲調,抒發對佳人不得善終的感慨。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盛極一時的青樓女子,名叫李師師。
就是這麼一位傳說中的女子,她的結局卻成了一個謎,無人知曉她的晚年生活如何。
李師師,這個傳奇的女子,她的故事猶如曇花一現。
她的遭遇,是無數古代赫赫有名的女性的縮影。
沒有了男人的追捧,她們仿佛什麼也不是,沒有自身的價值和魅力。
縱使她有花容月貌,哪怕得到了皇帝的喜愛。
但在北宋那個戰亂年代,世人尚且無法自保,誰還會來顧及她。
結局可想而知,縱有無限風光,結局無比悲涼悽慘。
世人只知她的風光,卻無從考究她的結局。
對於她的遭遇,再多的驚艷也只能化為一聲嘆息了。
「李師師原本姓王,父親是東京汴梁城內的染坊老闆。」
「為保她長命百歲,父親自幼將她寄名佛寺。」
「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
「老僧人認為她很像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於是給她起名為師師。」
「然而李師師的名諱,並未給她帶來平安喜樂的生活。」
「李師師四歲時父親以罪入獄,病死獄中,年幼的她只能流落街頭。」
「流落街頭孤苦無依的李師師,被經營青樓的李蘊收養,作為一顆來日新星的預備役種子留在這勾欄之地。」
「也許是多年的經世歷練令李蘊獨具慧眼,她令李師師自幼學習琴棋書畫,從小培養她以歌舞娛人的看家本事。」
「李師師天資聰穎,十三歲的李師師在汴京一亮相,立即轟動一時。」
「一時之間,五陵少年爭纏頭,李師師在汴梁城就此走紅。」
「宋徽宗趙佶是有名的才子皇帝,也是風流皇帝。」
「一日宋徽宗偶然在團扇上題詩『選飯朝來不喜餐,御廚空費八珍盤』。」
「因一時詞窮,遂名一大學士加以賦續。」
「那大臣倒也機伶,揣摩到宋徽宗的心思,遂續道『人間有味俱嘗遍,只許江梅一點酸』。」
「這位學士的一點酸,正是走紅京師上下的李師師。」
「見慣了後宮佳麗的宋徽宗,在高俅的引薦之下,令李師師在樊樓見到了這位高居廟堂之巔的九五之尊。」
「為了遮掩身份,宋徽宗以商人身份探訪樊樓,命太監送去金銀珠寶。」
「卻不想,趕來和佳人會面的宋徽宗直等到夜過三更。」
「才見到不施粉黛,一身素衣,姍姍來遲的李師師。」
「李師師完全沒有將這個散發著銅臭氣的商人放在眼裡。」
柳如是:李師師在北宋末年,是一個深受文人雅士傾慕的奇女子。
在李蘊的培養下,李師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在歌舞和唱詞方面,更是一絕。
再加上李師師容顏絕美,很快成為名動京城的花魁。
李師師的礬樓里,其實就是大半個北宋風流史。
這句話雖然誇張,但並非無中生有。
在北宋時代,才子與名妓之間喝酒談詩。
其實並不會被人看不起,反而會被津津樂道。
北宋著名的詞人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等人,先後出現在李師師的礬樓里,並且都有詩詞傳出。
張先,北宋著名的風流詞人。
張先風流了一輩子,80歲的時候還納了一位18歲的小妾,一樹梨花壓海棠說的便是此事。
張先曾專門為李師師寫下一首《師師令》,把少年的李師師誇得像芙蓉花一樣嬌艷。
北宋詞人晏幾道,則是典型的婉約派代表。
晏幾道和李師師交往頗多,曾一度有緋聞說李師師要嫁給晏幾道。
但晏幾道畢竟是宰相晏殊之子,哪能迎娶李師師進門。
儘管如此,晏幾道對李師師仍有一片深情。
晏幾道專門為李師師寫了一首《生查子》,其中一句便是『遍看穎川花,不似師師好』。
繼晏幾道之後,和李師師傳出緋聞的人換成了秦觀。
那個寫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秦觀,是宋朝的情詩高手。
秦觀曾為李師師寫下一首《一叢花》,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李師師的愛慕。
大才子周邦彥為李師師寫的詩詞最多,兩人更是郎情妾意。
可惜二人未能修成正果,因為中間橫插了一個周邦彥惹不起的大人物,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在位期間,設置了一個特殊的部門,專門為宋徽宗尋覓美女。
宋徽宗隔三差五都會出宮體察民間疾苦,有時候徹夜不歸,不得不向大臣們請假,要停朝一天。
北宋才子們出入風月場所,並不為奇,宋徽宗因此常常出門狎妓。
由此看見,李師師在北宋多麼的與眾不同,甚至連宋徽宗也想一睹芳澤。
「宋徽宗問其年齡不答,再度想問。」
「李師師乾脆離席自顧自奏起了《平湖秋雁》,樂曲連奏三遍。」
「天亮李師師也不送客,逕自起身扭頭走了,半分顏面都沒有留給這位九五至尊。」
「正是李師師這一番滿不在乎,視金錢如糞土的樣子,反而打動了宋徽宗。」
「在李師師面前,宋徽宗徹底變成了趙佶,變成了一個普通的男人。」
「他可以盡興地揮灑他的情意,以他隨心的方式,沒有任何企圖,也沒有任何的要求。」
「正是因為人生的這一段巧合,李師師的身份從炙手可熱的當紅頭牌成為帝王私人珍藏。」
「宋徽宗不僅斥重金重修了樊樓,還不惜以他舉世無雙的瘦金體欽賜杏花樓三字。」
「高懸於樓上,向天下人昭然著他的風流韻事。」
「為了方便與李師師會面,宋徽宗還命令人從皇宮向東至李師師的杏花樓前修了百十來所房子,外加圍牆設為夾道,以此方便宋徽宗往返於樊樓與皇宮之間。」
「周邦彥是朝廷委以重任的京官,因才華橫溢頗得李師師青睞。」
「一日周邦彥來與李師師相會,卻不想宋徽宗突然到訪,慌亂無措之中周邦彥不得不鑽入床底藏身。」
「宋徽宗揭簾而入,李師師連忙迎了過去,相擁而坐。」
「隨後令僕人獻上新鮮橙子,李師師素手剖橙,二人嘗新橙敘情話。」
「不覺夜已深濃,宋徽宗因染疾未愈不能款留,遂別過李師師離去。」
「親耳見證了天子嫖宿青樓的周邦彥雖然嚇出了一身冷汗,從床下爬出,可又覺得這一番經歷好笑。」
「於是將這一番見聞,譜作詞曲《少年游》贈予李師師。」
李清照:皇帝、詞人與名妓之間的緋聞轟動一時,全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裡的皇帝當然就是宋徽宗,詞人便是大才子周邦彥,而名妓則是李師師。
三人之間的緋聞事出有因,故在廟堂市井間不脛而走,並長期流傳。
周邦彥是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對後人影響很大。
李師師成名時,周邦彥已經六十多歲了。
但初見李師師時,周邦彥就一樹梨花壓海棠,當場煥發了第二春。
盡興之後,便提筆填了一首《玉團兒》送給李師師。
此後,周邦彥與李師師交往甚密。
這一老一少,簡直成了忘年之交。
周邦彥晚年長期住在李師師的金線巷,與李師師同吃同住,在那裡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一天晚上,周邦彥與李師師相談正歡。
突然,丫環慌慌張張地跑進來通報皇帝來了。
周邦彥聞聽此事,大驚失色,生怕被皇帝抓個現行晚節不保。
李師師雖然也有點慌,但頭腦還是很冷靜,當即指示周邦彥鑽到床底下躲著。
周邦彥剛鑽進床下,宋徽宗就進來了,還拿著幾個江南進貢的新橙。
李師師為了不讓宋徽宗皇帝起疑,臉露嬌羞之色,使出渾身解數把宋徽宗服侍得開懷大笑。
當夜,宋徽宗在金線巷和李師師溫存纏綿了很久。
直到三更時分,宋徽宗才戀戀不捨地離去,可把床下的周邦彥給憋壞了。
不過,周邦彥這一宿也算沒白躲。
從床底下爬出來的周邦彥詩興大發,提筆寫下一首《少年游》。
李師師讀了這首詞,大為喜歡,當即譜曲彈唱。
此歌溫柔秀美,很快就風靡一時,成了東京城最流行的歌曲。
這首詞就傳到了宋徽宗耳朵里,很快便覺出其中的隱情。
醋意大發之下,便把周邦彥貶出了東京城。
這下李師師可不幹了,整天愁眉淚睫,憔悴可掬。
宋徽宗半是憐惜李師師,半是欣賞周邦彥的才華。
於是又把周邦彥召回京城,還加以提拔重用。
「隔了幾日,宋徽宗造訪杏花樓,李師師一時興起將這首《少年游》唱與宋徽宗聽。」
「宋徽宗立刻意識到自己造訪那一日還有人留在房中,他不捨得發難已經愧悔交加的李師師。」
「第二日上朝以稅額不足為由,命丞相蔡京罷黜了周邦彥的官職,將他逐出京師。」
「拔除了周邦彥這個情敵,宋徽宗氣定神閒地前往杏花樓看望李師師。」
「卻不想等到近更時分還不見李師師回來,直到初更才乘著夜色歸來。」
「已經等到不耐煩的宋徽宗,一見李師師多有不快,正要發作。」
「卻見李師師滿面愁容,不由得心軟下來。」
「這才得知,李師師之所以晚歸,正是去送別遠行的周邦彥。」
「李師師以一曲新詞《蘭陵王》唱給宋徽宗聽,宋徽宗聽了不覺悽然,深愛李師師一番俠義胸懷,對周邦彥也生出幾分愛才之心。」
「於是下旨赦免周邦彥,召其為填詞譜曲的樂正,兩人反而成了知音。」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擄走了徽欽二帝。」
「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勛貴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延綿了167年的北宋就此滅亡。」
「國之不國,人生之於李師師也唯有山河破碎之後的多舛。」
「宋徽宗被俘,已然宣告了李師師曾經鏡花水月一般的繁華勢必如幻影般破滅。」
「於權貴,李師師不卑不亢不失氣節,贏得了宋徽宗的鐘愛。」
「於文人,李師師與周邦彥一類的才子相通共鳴,獲得他們最深切的讚美。」
「於綠林好漢,李師師以一己之身感同身受他們人生中的蒼涼與無奈,給予他們最深切的懂得和支持。」
「李師師的生命是短暫的,卻用一生向後世千秋講述了一個末代王朝的別樣光彩。」
賽金花:其實,李師師的命運是北宋滅亡的一個縮影。
宋徽宗此人,除了不會當皇帝,在其他方面都很出色。
書法、繪畫、蹴鞠、馬球都是佼佼者,可惜是個昏君。
當金人的鐵蹄兵臨城下時,宋徽宗不想做亡國之君,連忙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宋欽宗。
宋欽宗登基後,改元靖康。
於是,接下來靖康之恥發生了,宋欽宗和宋徽宗都成了金人的俘虜。
當時,在亡國之際,徽欽二帝曾想用女人和金錢來換取和平。
徽欽二帝按照要求,給金人送去三千位美女。
可是,金人貪得無厭,再次伸手索要。
徽欽二帝無奈,只得把宮女嬪妃送去。
這些女性,後來隨著徽欽二帝被帶回金營。
在金人跟前,大宋的女子被執行牽羊禮,袒露著上體被挑來挑去。
在這一過程中,不堪屈辱而自殺者,比比皆是。
因為宋徽宗是亡國之君,兩宋交替時期,李師師的命運也得到了後世的關注。
因為李師師的出身特殊,所以關於李師師的記載,大多出自野史。
李師師的結局,則有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說法。
一種比較圓滿,另一種則比較悲壯。
第一種說法,李師師在宋徽宗退位時,便帶發出家,一生未嫁。
後來北宋滅亡,李師師把家產全部捐給南宋,充當軍資,希望南宋能夠收復河山。
李師師後來隨南宋南遷到湖湘一代,在尼姑庵中生活。
第二種說法,則比較悲壯。
靖康之恥後,金人早聞宋朝有個美女叫李師師,便讓漢奸張邦昌去尋找。
張邦昌幾經輾轉,終於找到了李師師。
李師師大罵張邦昌忘恩負義,她一賤妓,曾受宋廷恩遇,寧願一死報答皇恩。
而張邦昌作為宋臣,宋朝不曾辜負,可卻要斷了宋朝社稷。
李師師罵完用金簪刺喉自殺,沒有成功,後來又吞金而死。
如果按照第一種說法,李師師的人生也算圓滿。
李師師捐出家產,保家衛國,盡了一個宋民的義務。
雖為女子,她的胸懷不輸給那些投降派的男子。
如果按照第二種說法,李師師雖然悲壯,但不可憐。
她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民族尊嚴,雖為妓女,她的骨氣不輸給那兩位軟弱的帝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