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花賢班昭

  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才女。

  推崇她的人稱她是女中孔夫子,反對她的人則稱她是女子之大賊。

  連她自己都想不到,因為給女兒寫了一篇《女誡》,影響到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

  這位著名的才女,並不是蔡文姬,而是班昭。

  一位名人說過,認真的精神,可以活出精采的人生。

  活得精彩的女人往往都很清醒,中華第一位女史學家班昭就是如此。

  班昭的一生頗為傳奇,她博古通今,睿智聰慧,才學過人,懂取捨,知進退。

  即便在波雲詭譎的皇宮,也能順風順水,安然無恙,堪稱品德俱優的古代女性之典範。

  「公元45年,班昭出生於咸陽聲名顯赫的班氏家族。」

  「班氏一門文武英傑輩出,令世人高山仰止,驚嘆不已。」

  「班昭的姑奶奶就是大名鼎鼎的才女班婕妤,曾是漢成帝的寵妃。」

  「班昭的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哥哥是史上有名的班固與班超。」

  「在古代,一門三父子都是名人的並不多見。」

  「而若是男性中又有女性來點綴,更是千載難逢。」

  「如大名鼎鼎的宋代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世人津津樂道的千古美談。」

  「然而蘇小妹卻是民間杜撰出來的虛構人物,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然而,班氏家族三父子與博學才女班昭,卻是名聲大噪且真實存在的歷史真實人物。」

  「父親班彪是東漢著名學者,兩個哥哥也是歷史大名人。」

  「哥哥班固是二十四史之一《漢書》的著作者,同時也是東漢文學家,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

  「另一個哥哥班超是一位文武全才,還是東漢著名外交家和軍事家。」

  「當時東漢被匈奴侵擾,匈奴人不斷掠奪漢朝的居民與牲口。」

  「班超怒不可遏扔下手中的筆,從此投身軍營建功立業。」

  「班超投軍後就立顯非凡軍事才能,被派往出使西域。」

  「有一次,班超到達鄯善國。」

  「鄯善王對他們噓寒問暖很是高興,但後來卻態度冷淡。」

  「原來匈奴使者來了,鄯善王猶豫不決,很可能倒向匈奴。」

  「於是班超果斷出擊,自己親率數十位壯士偷襲匈奴帳篷殺了匈奴使者。」

  「鄯善王沒了後顧之憂,只得倒向漢朝,可見班超是個有勇有謀之人。」

  「班昭14歲時,已是一位才高貌美的才女了。」

  「班昭嫁給了同郡的曹世叔為妻,婚後兩人相敬如賓。」

  「但不幸的是,曹世叔英年早逝,只留下班昭與兒子曹成兩人。」

  「如此,班昭就成了一位年紀輕輕的寡婦。」

  「在那樣的年代,女子是可以改嫁的,以求一個安穩生活。」

  「但班昭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把精力放在了事業上以勤學鑽研。」

  「班氏一門三父子與女兒班昭,可以說在中國歷史長河裡閃閃發光。」

  「而班昭在父兄的薰陶以及自己的努力之下,更是成長為一代博學多才的傑出才女。」

  「一個人若思想通透了,行事就會通達,內心也會通泰。」

  「有欲而不執著於欲,有求而不拘泥於求,這就是才女班昭的通透之處。」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班氏一門突然陷入了一場莫名其妙的官司當中。」

  蘇軾:四大才女,班昭才是真正的第一才女。

  卓文君,班昭,蔡文姬和李清照四大才女,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從沒有真正確立過誰才是真正的第一。

  但是依我之見,班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才女。

  其一,品行氣節受世人讚嘆。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一個郡的曹世叔,然而曹世叔卻英年早逝。

  班昭就很守婦規,終生都沒有再嫁。

  其二,文學才華出眾,仿照父親的北征賦寫了東征賦。

  更有賦、頌、銘、書、諭等散文流傳於世,只不過後來失傳了。

  更是編著了《女誡》,倡導的女性觀念成為了婦女的行為準則。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編寫《漢書》。

  《漢書》原本是班昭哥哥班固寫的,後因受牽連株殺而沒有寫完。

  班昭花了十年時間,將班固未完成的和未整理的全部整理編寫好了。

  而且用史學家的眼光來看,也挑不出和之前班固所寫文章的差異性。

  寫史是一件極其繁瑣,且非知識淵博,功底紮實的人不可。

  單獨一個人編寫史書的人,那得都是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的人才行。

  其四,是第一個以非後宮皇族身份參與政事的女子。

  因為漢和帝早崩,鄧太后垂簾聽政,經常以國事詢問班昭。

  縱觀中華歷史,能單獨編寫史書的人也就寥寥幾人。

  而且身為女子,創造了如此多的首例,而無人打破,堪稱天底下數一數二的奇女子。

  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三人均是在文學上有不菲的造詣,但是在其他方面沒有太大的成就。

  所以綜合評價,班昭才是中華第一才女。

  「班固繼承父志續修《漢書》,沒想到被人向朝廷誣告私修國史而被投下大獄。」

  「那時私修國史罪名很大,曾有人被誣告偽造圖讖而很快被處死了。」

  「在這種嚴峻形勢下,班家上下十分緊張,都很擔心班固的安危。」

  「遠在塞外的班超擔心哥哥被逼供而無法表達,就策馬趕赴洛陽向漢明帝伸冤。」

  「這件事引起漢明帝的高度重視,特旨召見班超。」

  「班超將班家父兄兩代辛苦修史幾十年及宣揚漢德意向告訴了漢明帝,咸陽郡守也將查抄書籍送到京師。」

  「漢明帝讀了書稿,對班固的才華很是欣賞。」

  「贊其書稿是一部奇作,下令釋放了班固,班氏這件官司得以暫告段落。」

  「到了班超晚年,他仍然久居塞外。」

  「年邁的班超十分思念故土,上書向朝廷請求回國,不料卻遭到了皇帝的拒絕。」

  「班家在漢朝就只有女兒班昭了,班昭就代兄上書漢和帝。」

  「班昭在書里闡明了哥哥班超剛出塞時立志為國捐軀,在塞外多次身處困境九死一生,多虧陛下庇佑而活。」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初與班超同在塞外的人早已作古。」

  「而今班超年過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盡忠報國也已力不從心。」

  「聽說古人十五從軍、六十還鄉,中間還有體息之時,因此冒死請求讓班超回國。」

  「班超壯年時為國盡忠於沙漠,衰老時則被遺棄於荒野,這真是太可憐了。」

  「班昭的這封奏書絲絲入扣,感人肺腑,深深打動了漢和帝。」

  「終於班超才得已葉落歸根,在垂暮之年回到了故鄉。」

  「一代沙場將軍一生為國,也是令人涕淚與敬佩不已。」

  「班昭寫的這篇《為兄超求代疏》被後人頗為讚賞,千古流傳。」

  「班昭的主要成就最突出的,便是整理並續寫完成了正史《漢書》。」

  「《漢書》是繼司馬遷《史記》之後的一部重要史籍,也是中國二十四史之一。」

  「父親班彪作了《史記後傳》後因病去世,長子班固承父志記述西漢一代的《漢書》,不料卻受牽連而冤死在了獄中。」

  「如此《漢書》書稿散亂尚未完成,需要繼續修葺整理,否則就毀於歷史長河了。」

  「父親與大哥班固都去世了,另一個哥哥班超又在塞外,如此續修《漢書》的重擔就落在了班昭身上。」

  「漢和帝深知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的才女,於是下詔讓班昭在當時皇家的東觀藏書閣繼續完成《漢書》。」

  「班昭其實早有願望繼承父兄遺志續修《漢書》,於是便經年累月在藏書閣孜孜不倦閱讀大量史籍,整理校核父兄留下來的散亂篇章。」

  「如此,一部記載了漢高祖元年到新朝王莽四年共230年的《漢書》完成了,總共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得以大功告成。」

  「《漢書》雖經由四人之手完成,但即便有續寫也十分協調,可見班昭的確是古代女子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蔡文姬:相比於《漢書》,班昭最為出名的卻是《女誡》。

  《女誡》整個文章,通篇的內容核心,就是所謂的三從四德。

  三從指的是女子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

  反正就是在不同的階段,女子必須跟從家裡管事的男人,不能自己獨自說了算。

  四德則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反正整體就是說,女子不能太過張揚,必須要以男子為基礎。

  好好照顧家庭,友善家人,輔佐丈夫一起把家庭經營的更好。

  而在當時,當這篇文章正式流傳開之後,瞬間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對於這篇文章,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態度,其實都有自己的道理。

  班昭當時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有其深意的。

  作為一個才女,班昭在國學以及歷史研究方面,都有著最頂尖的造詣。

  所以,班昭看待很多問題的視角,已經超過了單純的利益尺度,而是直接觸碰到了問題的本質。

  在班昭看來,當時東漢天災不斷,國家越來越困難。

  班昭倒是不信那些神鬼志怪類的內容,不相信是因為鄧太后掌權,所以天災才會忽然變多。

  但班昭同時也認為,鄧太后過長時間掌權,對國家確實沒好處。

  究其原因,這涉及到一個男女分工的問題。

  在生產條件下,男性和女性的生產是不一樣的。

  就比如說很多重體力勞作,女性是有明顯弱勢的。

  這些勞作,基本上只能由男性來完成。

  然後女性和男性組成家庭,以家庭的方式生活。

  然後男性從事重體力工作,女性負責從事家庭勞動。

  長久以來,世人一直都覺得男女分工很正常。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這個默認的現象,逐漸開始被打破了。

  因為到了東漢時期,多次出現外戚干政現象。

  甚至在班昭這個時代,還出現了鄧太后以女君的身份,全面控制國家的情況。

  這種外戚干政的現象,直接導致了一個關鍵問題出現。

  那就是女性,能不能和男子享受完全平等的政治地位。

  但是因為男女雙方生產不同,如果強行要求男女平等,社會就會混亂。

  然後國家就會崩潰,而這個結果無疑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

  簡單來說,如果外戚繼續干政,女性長時間把持最高權力,會導致社會中下層普遍開始學習。

  而當社會中下層的女性,開始學習鄧太后,想要掌握家庭的最高控制權。

  而爭奪社會主導權,這幾乎是人的本能。

  那麼接下來,社會上一定會出現大規模的男女對立情況。

  再之後,家庭這種組織模式,會被大家質疑。

  一旦大部分中下層的社會家庭都出問題,那麼國家就會出大問題,繼而逐漸崩潰。

  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班昭才會開始寫《女誡》這篇文章。

  當然,班昭的本意,也是想藉此規勸其他女子,尤其是鄧太后。

  注意社會分工,尊重社會傳統,儘量保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

  因為只有這個基本模式存在,國家接下來才能長期穩定,不會再一次出現混亂的局面。

  班昭寫這篇文章其實也是好意,從來就沒想過要束縛後世的女性。

  但問題是,當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就由不得班昭了。

  「《漢書》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一經問世,很多人並不通曉。」

  「於是當時許多學者都拜在班昭的門下,向她學習,接受她的輔導。」

  「漢和帝還數次宣班昭進宮,讓皇后妃嬪們拜她為師,向她學習儒學經典、天文算術、詩詞曲賦等。」

  「為此,班昭聲名大振,被皇帝與后妃們尊為曹大家。」

  「而每有外邦進獻,皇帝也會讓博學多才的班昭吟詩作賦。」

  「然而,班昭雖是一位博學傑出的才女。」

  「但因其處於封建禮教森嚴的歷史背景之下,被封建思想毒害頗深。」

  「因而成長起來的班昭,也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德育女教師。」

  「班昭除教授後宮妃嬪學習儒學外,也為規範她們日常行為著《女誡》。」

  「其間規定了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等七章封建教條,可以說影響了中國婦女千餘年。」

  「其實班昭著《女誡》原是教導班家女兒的私教書,不料被京城世家瘋傳,不久風靡全國。」

  「或許是當時社會需要規範對女子言行,為此正好迎合市場之需,而班昭也為此飽受爭議。」

  「班昭不僅是一位博學高才的傑出女史家,還是詩詞曲賦等的大家。」

  「她不僅編撰了《漢書》,還著有賦、頌、銘、書、論等著作。」

  「班昭在晚年時,也很受朝廷的器重。」

  「漢和帝在班昭哥哥班超死後就去世了,由於新皇帝還小,鄧太后便臨朝稱制。」

  「由於賞識班昭的才華,將班昭召進宮參政。」

  「而每遇不決之事,鄧太后都要問計於班昭。」

  「班昭只得奉命參政,為鄧太后出了不少力。」

  「為此,班昭的兒子曹成被封為關內侯,官至齊相。」

  「在漢朝,能夠被拜相封侯的。」

  「除非是此人立下了汗馬功勞,否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由此可見,朝廷對女傑班昭有多器重。」

  「公元120年,一代博學多才的年逾古稀的女史學家班昭溘然長逝,走過了傳奇而非凡的一生,終年75歲。」

  「鄧太后得知後,對班昭給予了高規格禮葬。」

  「並親自為自己多年的老師著一身素服哀悼,眉眼之間難掩哀痛之色。」

  「又派使者監護喪事,還在其死後給予了應得的榮譽。」

  「能夠得到當時實際掌權者的最高禮遇,一代傑出才女班昭,也算死而無憾,流芳百世了。」

  「班昭的一生,精彩而傳奇,聰穎而睿智。」

  「她雖身為女兒身,卻懂得取捨。」

  「雖早年守寡,卻甘守清苦。」

  「孜孜不倦續寫輝煌巨著,為當世及後世人敬仰而千古流芳。」

  「她身為班家女兒,念及手足情,行事謹慎。」

  「言辭間藏睿智委婉卻不乏鋒芒,最終令兄長葉落歸根回歸故鄉。」

  「她為皇帝后妃師,卻懂分寸,通明事理,而不恃寵生驕。」

  「因而在波雲詭譎的皇宮深受器重,最終安全無虞。」

  「一個人活得清醒,活得通透,才足以不枉此生。」

  「一代史學才女班昭即是如此,她的事跡將永遠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熠熠閃光。」

  楊玉環:一代才女班昭,因為一篇《女戒》毀譽參半。

  班昭以太后老師的身份,直接參與國家朝政的決策。

  當時的班昭,已經幾乎成了一位女子宰相,影響力極大。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隨著這篇《女誡》的流傳,卻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尤其是文章本身,更是讓當時整個世家大族都開始激烈討論了起來。

  這篇《女誡》的核心內容,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三從四德四個字。

  支持這篇文章的人認為,這是一篇千古奇聞,堪稱女性讀物的四書五經。

  寫這篇文章的班昭,以後就應該被尊為女聖人。

  以後所有女子,都應該按照這篇文章的要求來做事。

  而反對這篇文章的人則認為,這就是一篇垃圾,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而且,裡面提到的各種道德觀念,也完全站不住腳。

  如果讓這篇文章徹底流傳開來,很容易會荼毒天下女性,貽害無窮。

  因為這兩種觀點過於對立,而且雙方都堅持己見,誰也不肯妥協。

  所以很快,一場圍繞著這篇文章的大討論,就開始迅速席捲整個東漢。

  而作為這篇文章的作者,班昭更是成了爭論的焦點。

  其實從班昭所處的歷史背景來分析,這篇《女戒》並沒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女戒》這篇文章,是班昭在晚年時期為世家女子和宮中貴人所作。

  當時班昭已經身患重病了,而族中的女子們也都快到了適婚的年紀。

  班昭害怕她們不懂禮節,在婚後失了夫家的面子,辱沒了娘家的顏面,於是便寫了《女戒》這篇文章。

  其實這篇文章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意思,班昭想通過《女戒》這篇文章矯正當時的風氣。

  因為當時班昭發現漢朝皇室中已有女子干預朝政,外戚也有了擅權的苗頭。

  班昭便決定曲線救國,想通過寫文章的方式來避免這種局面,可謂用心良苦。

  然而隨著這篇文章逐漸流傳,相關爭論越來越大,事情很快就脫離了班昭的控制。

  諷刺的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不是別人,正是鄧太后。

  鄧太后和班昭亦師亦友,兩人的關係沒得說。

  但從文章本身來看,如果鄧太后認可班昭這篇文章。

  那就意味著她現在掌權是不合法的,必須馬上放棄權力,把一切都交給小皇帝來打理。

  這個結果,顯然是鄧太后無法接受的。

  除了對權力的執著之外,更重要的是,鄧太后很清楚一點。

  一旦現在放棄權力,由小皇帝接班,接下來國家一定會出大問題。

  因為當時在位的小皇帝年齡太小,根本就無法應對天災頻發的狀況。

  所以最後,在班昭寫完《女誡》不到一年之後,鄧太后下令將班昭的兒子調離京城。

  同時,按照班昭自己的理論,夫死從子,班昭就必須跟著自己的兒子一起上任。

  就這樣,班昭離開了京城,徹底脫離了政治漩渦的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既算是一種貶黜,也算是一種變相的保護。

  至少,班昭擺脫了輿論漩渦的中心後又活了七八年,最後高齡善終了。

  在得知班昭去世之後,鄧太后更是親自身穿素服為其哀悼。

  顯然,在鄧太后眼裡,早已將班昭當成了自己至親的長輩。

  但同時立場不同,又註定鄧太后無法接受班昭寫出來的這些道理。

  然而鄧太后沒想到的是,這篇文章所引發的風波,並沒有隨著班昭的離開而結束。

  此後,大家的爭論雖然暫時擱置,但雙方對這篇文章的看法依然沒有妥協。

  而在後來的很多年裡,很多支持這篇文章的人,逐漸把這篇《女誡》捧上了天。

  再之後,這篇文章,就真的成了無數女子的道德規範。

  而裡面主張的三從四德思想,嚴重禁錮了後世的女性。

  至於說後世大家拿著三從四德,去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真的是班昭始料未及的。

  不過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強化統治,藉助班昭的這篇文章,來嚴格束縛女性,這其實也不能怪到班昭的頭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