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鬼聖蒲松齡

  《聊齋志異》作為最知名的志怪小說,令蒲松齡的名氣家喻戶曉。

  蒲松齡看似寫鬼,實則寫人。

  一部《聊齋志異》,說的是鬼神,見的是人性。

  《聊齋志異》並不是為了寫鬼神而寫鬼神,之所以有著如此高的文學地位,是因為《聊齋志異》通過寫鬼神狐妖來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荒誕的背後抨擊的是官場的陰暗面,控訴的是貪官污吏的暴行。

  同時也像一把鋒利的尖刀,將清朝科舉制度的弊端深刻地展示於世人面前。

  有人說《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正因為蒲松齡對鬼怪的描寫入骨三分,所以被世人譽為鬼聖。

  「蒲松齡出生於大明崇禎十三年山東淄川縣,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

  「蒲家為當地大族,雖然不太顯赫。」

  「但族內多有讀書之人,祖上也有科舉入仕之人,稱得上詩書世家。」

  「蒲松齡父親蒲槃自幼讀書,未能考取功名,後棄儒從商。」

  「因處於明清之際天下動亂,為避免遭到亂兵擾亂。」

  「蒲槃組織村民守護蒲家莊,致使家產受到損失。」

  「清順治七年,因家境逐漸衰落,蒲槃請不起塾師。」

  「便親自教授蒲松齡等四子讀書,學習四書五經及八股文。」

  「蒲松齡對於經史典籍過目不忘,深受其父蒲槃的喜愛。」

  「順治十二年,當地訛傳大清朝廷將選擇良家女子入宮充任宮女。」

  「劉家將與蒲松齡定親的13歲女兒送到蒲家暫避,兩年後兩人成親。」

  「順治十五年,19歲的蒲松齡參加童試,先後以縣試、府試和道試三個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

  「蒲松齡參加道試時,山東學政出題為源自《孟子》的《早起》。」

  「蒲松齡別出心裁,以《孟子》中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採用小說的細節描寫。」

  「描述齊人之妻為偵察丈夫吹噓交往富貴之人的真假,黎明時分伺機而起的情態與心理。」

  「山東學政對蒲松齡的才華十分讚賞,閱卷時給與其極高的評價。」

  「使蒲松齡獲得頭名秀才,成為淄川縣學生員。」

  「蒲松齡考中秀才後,一方面溫習經書,練習八股文。」

  「以便通過每年一度檢驗秀才學業的科試,以及準備三年一次的鄉試。」

  「另一方面收集整理奇聞軼事,編寫志怪故事。」

  「順治十七年,蒲松齡與同鄉好友參加鄉試,未能中舉,次年長子出生。」

  「康熙二年,蒲松齡再次參加鄉試,依舊未能中舉。」

  「因同病相憐,蒲松齡寫詩給好友訴說失意的心情。」

  「好友勸說蒲松齡記敘志怪故事於科舉無益,但蒲松齡未聽從勸告。」

  「蒲松齡專心讀書,致力於科舉,對家中之事不管不問。」

  「起初蒲氏兄弟對蒲松齡參與科舉能夠體諒,但隨著他幾次鄉試失敗,蒲氏兄弟間漸生嫌隙。」

  「又因蒲松齡之妻劉氏婚前曾暫住蒲家,受到蒲母疼愛。」

  「引起蒲松齡兩位嫂子的猜忌與不滿,懷疑蒲母特殊照顧劉氏,因此蒲家被攪得不得安寧。」

  「康熙三年,蒲父覺得無法維持家業。」

  「便組織四個兒子分家,蒲松齡分得幾畝薄田及三間破舊老屋。」

  「當年蒲松齡遭遇災荒,莊稼歉收,勉強填飽肚子,使其無法安心讀書與著書。」

  「因蒲松齡分家後生活貧困,好友邀請蒲松齡一起讀書,為其提供能夠靜心讀書的環境。」

  「蒲松齡就讀好友家不久,有人諷刺蒲松齡與好友未能中舉,並白占好友家便宜。」

  「於是耿直倔強的蒲松齡無法忍受閒言碎語,不願領受好友的資助,便離開好友家去做鄉村塾師。」

  「蒲松齡做鄉村塾師時,教授孩子們《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和《孟子》等書籍。」

  「但因蒲松齡致力於科舉,心思未能完全放在教學之上。」

  「此外蒲松齡性格耿直倔強,不肯對人低聲下氣。」

  「與人相處得好便繼續教學,相處不好便會更換地方。」

  「因此生活不能安定下來,也未能擺脫貧困的家境。」

  黃龍士:蒲松齡科舉不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原因。

  蒲松齡屢試不第的原因,首先就是官場黑暗。

  那時科舉取士普遍偏重於出身背景和關係,沒切實講求真才實學。

  其次,蒲松齡是個性格放蕩不羈,又不注重細節之人。

  那時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標椎的八部份組成。

  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

  蒲松齡從小喜歡有感而發寫文章,而不喜歡按八股文套路寫文章。

  再者,蒲松齡考秀才時,主考官對他很照顧。

  主考官厭惡八股,十分喜歡蒲松齡不按八股套路超過字數寫的文章,這才把他評為第一。

  然而後來蒲松齡參加鄉試,遇到的都是恪守八股教條的死板考官。

  蒲松齡把要求寫的八股文,寫成了超過規定字數的文章,全被考官淘汰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蒲松齡自身努力方向上也存在問題。

  雖然他念念不忘科舉,但在這方面並沒有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

  他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用於收集素材,撰寫小說故事,根本就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科舉考試上。

  「康熙九年,蒲松齡應同縣友人寶應縣縣官孫蕙之聘,南下前往寶應縣衙做文牘師爺。」

  「蒲松齡與孫蕙名為長官與幕僚,實則情同手足。」

  「兩人在空閒時間會閒聊喝酒,每逢年節或孫蕙家人過生日,蒲松齡總會應邀參加孫府家宴。」

  「孫蕙外出查看災情、巡視河工或拜訪上司時,蒲松齡都會隨同前往。」

  「次年元宵節後,孫蕙按例前往揚州拜謁上司。」

  「蒲松齡跟隨前往,並創作兩首《元宵後與樹百赴揚州》。」

  「蒲松齡到達寶應縣不久,便遇到孫蕙為民抗命風波。」

  「由於洪水泛濫,運河河道淤塞,影響到漕糧運輸。」

  「河道御史命令寶應縣徵集七千民工,四十天內疏通寶應縣內運河。」

  「孫蕙認為百姓已經困苦不堪,便僅徵集一千民工,導致疏通河道進度緩慢,因而河道御史欲彈劾孫蕙。」

  「蒲松齡為孫蕙憂心忡忡,但孫蕙寧可免職,也不願徵集民力。」

  「百姓聽聞後自願聚集,僅花費六天便疏通寶應段河道,此事令蒲松齡對孫蕙增加敬重之情。」

  「蒲松齡做幕僚期間,熱衷於作詩,不到一年時間便創作詩歌一百餘首。」

  「康熙十年,蒲松齡收到一封家書,妻子劉氏訴說家中的生活困難狀況,蒲松齡心中十分痛苦。」

  「同年初秋,蒲松齡不甘心長期擔任幕僚。」

  「於是堅決辭幕,返回家鄉,結束其一年的幕僚生涯。」

  「蒲松齡堅決辭幕,為了不耽誤次年的鄉試。」

  「孫蕙理解蒲松齡的心思,臨行前為他寫了一封說情的信件,托省內相識官員對其予以關照。」

  「次年秋,蒲松齡前往濟南參加鄉試,依舊未能中舉。」

  「蒲松齡寫信告知孫蕙,後孫蕙回信安慰蒲松齡,並勸說他集中精力做舉業。」

  「康熙十四年,蒲松齡再次參與鄉試,依舊名落孫山。」

  「儘管受到人們的諷刺與友人的規勸,蒲松齡未能停止撰寫志怪故事。」

  「期間蒲松齡迫切希望改變貧困的處境,但幾次鄉試的失敗,令其痛苦,創作《葉生》向友人傾訴悲憤之情。」

  「蒲松齡借葉生的故事,表達其不服氣、不服輸的心態。」

  「當時淄川一帶發生豪紳欺凌平民,但官府卻徇私枉法之事。」

  「蒲松齡聽聞後,創造詩歌《廷尉門》,含蓄諷刺官府顛倒是非曲直。」

  「康熙十八年,蒲松齡記述奇聞軼事,已積累很多篇章。」

  「於是蒲松齡將之初步結集成書,正式定名為《聊齋志異》。」

  「並於卷頭寫下自序《聊齋自志》,訴說其寫作的緣由與苦衷,借談鬼說狐以抒發心中憂憤之情。」

  李鴻章:蒲松齡之所以能寫出《聊齋志異》,四個因素缺一不可。

  對於蒲松齡寫成《聊齋志異》的原因,並非順風順水寫成,而是逆境成就這部著作。

  如果蒲松齡考取功名,成為朝廷命官,或許不會有《聊齋志異》。

  其一,家族衰落。

  雖然蒲松齡出生大家族,但到他這一輩已經沒落了。

  蒲松齡一生都在農村生活,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為了養家餬口,蒲松齡只得到外鄉坐館教書。

  一年天下大旱,眼看要過年了,孩子們鬧著要吃要穿。

  而家裡沒有隔夜糧,甚至連給灶王爺供奉的祭品都沒有。

  蒲松齡呼天喚地,悲從中來。

  絕望之中,他只能把鬼怪故事當作自己的精神食糧,勉強支撐著活下來。

  其二,多次落榜。

  蒲松齡始終把考取功名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但屢試不第。

  在歷盡辛酸後,蒲松齡認識到科舉考試的弊端。

  八股文重壓,科舉考試的不公,甚至考官連好文章都不懂。

  蒲松齡一氣之下,無處發泄,就把精力投入到寫作之中。

  正是這些發泄,《聊齋志異》中有很多通過孤鬼精靈的故事,來反應當時的社會狀況。

  其三,見多識廣。

  蒲松齡雖然沒有考取功名,但他的才華卻被一些人相中。

  正因為他有才華,曾做過知縣的幕賓。

  期間多次視察民情,治理河道,也經歷過官場上的生活。

  蒲松齡一生都在農村生活,也因為混跡於官場,聽到了很多傳聞,也感受到官場的黑暗。

  如果沒有蒲松齡這些經歷,恐怕他的《聊齋志異》也難達到一種意境。

  其四,親情遭遇。

  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記載了很多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

  有人說蒲松齡還有一個追求的女人,或者還有一個小妾。

  很多人認為蒲松齡也是自由戀愛的,其實蒲松齡並沒有自由戀愛也沒有小妾。

  但蒲松齡卻有一親妹,嫁了一個吃喝嫖賭的妹夫。

  而蒲家又無權勢,根本照顧不了妹妹。

  後來妹妹求助蒲松齡,蒲松齡也無能為力,只得把妹妹的遭遇寫到自己的小說中。

  「康熙十八年,蒲松齡應聘到淄川縣西鋪村畢家坐館。」

  「畢家為當地名門望族,館東畢際有早年曾擔任南通知州,後罷官歸家。」

  「因畢際有的六七個孫兒將要開蒙,又要處理往來應酬文字,便經人介紹看中蒲松齡。」

  「蒲松齡進入畢家後,為幼童開蒙,教授四書及八股文。」

  「又代畢際有草擬書札、賀詞、祭文等文字,沒有辜負畢際有的期望。」

  「閒暇之餘蒲松齡陪同畢際有清談,因此兩人主賓相處融洽,蒲松齡受到畢際有的器重。」

  「因畢際有性格寬厚,飲食居住條件良好,又有豐富的藏書。」

  「蒲松齡生活安定下來,得到一個理想的讀書環境。」

  「畢際有比較開明,不反對蒲松齡創作狐鬼小說,還主動為蒲松齡提供素材。」

  「因畢際有對《聊齋志異》感興趣,畢氏族人爭相借閱《聊齋志異》稿本。」

  「蒲松齡創作新作,他們也能先睹為快。」

  「畢家幼童放學後,經常與蒲松齡論學、聊天,講述狐鬼故事。」

  「蒲松齡進入畢際有家坐館後備受器重,外加此前淄川兩大縉紳名家唐夢賚與高珩對蒲松齡的賞識。」

  「使蒲松齡成為當地秀才中的名士,縣裡官員都對其尊敬起來。」

  「康熙二十年,知縣汪如龍邀請蒲松齡前往縣衙做客,蒲松齡秉持秀才不入公門的操守婉言謝絕。」

  「後繼任縣令張嵋仰慕蒲松齡文名,再次邀請其前去敘談,蒲松齡依舊辭謝不往。」

  「張嵋親自相訪,對其十分欣賞。」

  「康熙二十三年,孫蕙父親病逝後,孫蕙歸鄉守孝。」

  「因孫蕙升任京官,大興土木修築別墅以及孫家親屬橫行鄉里。」

  「蒲松齡規勸孫蕙要收斂族人,此事在淄川引起不小的反響,令孫蕙難堪。」

  「此後蒲松齡與孫蕙斷絕交往,兩年後孫蕙去世時,蒲松齡也未去弔唁及撰寫輓詩。」

  「康熙二十六年,畢世持的父親病逝,大詩人王士禛前來畢家弔唁。」

  「蒲松齡作為畢家西賓,負責接待、陪侍事務。」

  「因王士禛都喜好談文論詩,於是蒲松齡拿出詩文稿請王士禛批評指正,王士禛給予簡單的評語。」

  「後畢際有談到蒲松齡正在撰寫《聊齋志異》,王士禛早有耳聞,便借來稿本閱讀,並產生興趣。」

  「當年夏天,王士禛派人送給蒲松齡兩封書信,向其借閱《聊齋志異》稿本及饋贈禮品香茶,蒲松齡十分高興。」

  「王士禛收到《聊齋志異》稿本通讀後,除對一些篇章加了評語外,還題了一首詩。」

  「蒲松齡讀後,依韻和詩一首,訴說其苦衷。」

  「此後兩人經常有書信往來,成為文字之交。」

  「之後,蒲松齡先後參加兩次鄉試。」

  「皆因粗心導致試卷不合規定,而被取消錄取資格。」

  「這令蒲松齡十分氣憤,創作出一系列嘲諷科場考官的故事。」

  曾國藩: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中有數百篇鬼怪故事,主要有四類。

  一是,揭露貪官污吏對百姓的壓迫。

  有不少故事揭露了官吏貪贓枉法的腐敗行徑,而且也表達了百姓對貪官污吏的憎恨。

  二是,猛烈抨擊科舉制度的弊端。

  很多故事或揭露主考官表里不一的偽善本質,或諷刺主考官優劣不分的荒唐行為,或批判科舉制對萬千學子的毒害。

  三是,歌頌愛情與婚姻的自由。

  如《連城》寫史孝廉的女兒連城征詩擇婿,選中了才華出眾的喬生。

  但史孝廉嫌喬生家貧,要把女兒嫁給鹽商之子王化成。

  連城憂思成疾,需用人胸脯肉做藥引。

  王化成不肯獻,喬生割肉以獻。

  後連城死去,喬生也隨之而死。

  二人在陰間相會,結為夫妻。

  後復活,幾經波折,終成眷屬。

  四是,揭示生活哲理。

  如《畫皮》描寫王生因貪戀美色,將一位陌生女子留宿家中。

  一日,王生在集市上碰到一位道士。

  道士告知王生妖氣纏身,定是遇到什麼異常的人或事情,但此時的王生不以為然。

  此後,王生雖然發現了那位美麗的女子是厲鬼所變,有所防範,但仍被厲鬼吃了他的心。

  在道士的幫助下,厲鬼終於被殺死,王生復活。

  《聊齋志異》中大多數作品都以狐、鬼、花、木、神等異類為題材,蒲松齡以豐富的幻想把這些幽冥世界的非現實事物,寫到現實生活中來。

  藉以抨擊貪官污吏的腐朽,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謳歌青年男女對自由愛情的追求。

  《聊齋志異》在刻畫人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

  短短的兩三千字,就能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像小翠的天真爛漫,嬰寧的純潔愛笑,酷吏豪紳的暴虐,都刻畫得有血有肉,躍然紙上。

  在蒲松齡的筆下,不合理的事件,往往依靠神的力量能得到合理解決。

  善有善報,惡有惡果,體現了濃郁的理想主義。

  「康熙三十二年,山東按察使喻成龍因仰慕蒲松齡文名,命令淄川縣令周統邀請蒲松齡前往濟南相會。」

  「蒲松齡以身體不適為由,不肯接受素不相識的喻成龍的邀請。」

  「周統請畢際有出面勸說,這才勉強答應下來。」

  「喻成龍禮賢下士款待蒲松齡,並讓幕僚陪其遊覽濟南名勝。」

  「同時希望蒲松齡能夠留任幕賓,被蒲松齡婉言推辭。」

  「喻成龍讀過《聊齋志異》書稿後,欲花費千兩銀子購買書稿的念頭,再次被蒲松齡委婉拒絕。」

  「蒲松齡由濟南返回淄川後歸家休息一段時間後,畢際有病逝,蒲松齡聞訊趕回畢家。」

  「畢際有去世後,蒲松齡繼續留守畢家。」

  「雖然他已年近花甲,依然未放棄科舉之路,身在畢家擁有多方面便利條件。」

  「既可以使他不受家務煩擾,又可以掌握朝廷動態,便於其預先擬定奏表。」

  「蒲松齡致力於科舉的同時,依然執著創作《聊齋志異》。」

  「康熙三十三年,蒲松齡摯友寫詩懷念蒲松齡,同時對蒲松齡創作鬼怪小說再次進行勸說。」

  「康熙三十四年,清廷西征噶爾丹,徵集騾馬。」

  「淄川及相鄰幾個縣城的知縣不體恤百姓疾苦,賣力完成朝廷的任務,蒲松齡通過詩文進行揭發。」

  「自從山東按察使喻成龍邀請蒲松齡前往濟南作客後,朱緗對《聊齋志異》產生興趣,並托友人借來蒲松齡的稿本閱讀與抄錄。」

  「康熙三十九年,幾次鄉試失敗的蒲松齡,再次參與恩科鄉試。」

  「並寫下自嘲詩展現其不服老、不服輸的精神,但他依舊恩科不中。」

  「康熙四十二年,淄川一帶發生持續三年的特大災荒,導致災民流往北京。」

  「山東巡撫王昌國因未上報災情,受到彈劾,清廷命令山東截留漕米進行賑災。」

  「但王昌國等人挪用部分漕糧填補虧欠,並謊報淄川幾縣已有收成。」

  「蒲松齡知道後創作《告災》詩諷刺淄川縣令麻不不仁,後又諷刺山東巡撫等官員謊報年豐。」

  「次年五月,蒲松齡因事奔赴濟南,途中看到饑民載道乞討的慘狀,全部以詩歌方式記述下來。」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往返經過山東。」

  「山東巡撫趙世顯為接待康熙,耗費銀錢數十萬兩,全部攤派給各州縣。」

  「蒲松齡聽聞此事,創作出《議羨》與《齊民嘆》兩詩。」

  「康熙四十八年,蒲松齡之兄蒲柏齡病逝。」

  「蒲松齡因常年在外未與兄長相處內疚,欲辭館歸家。」

  「同年年底,蒲松齡以年老體弱為由,謝絕畢家挽留,結束其坐館生涯,回到蒲家莊安度晚年。」

  「因畢家幫助,蒲松齡家境有所好轉,先後買下四五十畝田地,擺脫了貧困。」

  「康熙五十二年中秋節,蒲松齡與妻子劉氏在幾位兒媳陪伴下飲酒賞月。」

  「次日,劉氏病倒,後於九月二十六日病逝。」

  「蒲松齡十分悲傷,連續寫下多首《悼內》詩寄託哀思。」

  「康熙五十三年,畢家老館東夫人去世。」

  「蒲松齡不顧勸阻,騎著毛驢親自前去弔唁,並應畢家之請為王夫人撰寫墓志銘。」

  「次年,蒲松齡在其父忌日時,不顧兒子們勸阻親自前往祭奠。」

  「祭奠回家後,蒲松齡因感染風寒,身體不適,食慾下降。」

  「當年,蒲松齡去世,享年75歲。」

  左宗棠:《聊齋志異》中書生的故事,是蒲松齡藉故事對自己進行的補償。

  首先,《聊齋志異》中正面形象的書生赫然登第的圓滿結局,和蒲松齡期望及第中舉有關。

  在《聊齋志異》的書生故事中,常常出現兩種情況。

  一是留戀科舉的士子突然間進士及第光宗耀祖,二是書生得艷遇之後過上了圓滿人生。

  此類故事的書生是蒲松齡加以肯定的正面形象,結局都是中舉後擁有賢妻美妾,一生富貴長樂。

  蒲松齡之所以安排如此美滿的結局,與自身科舉屢試不第有關。

  一方面,這和儒家對於士子的理想人格規範有關。

  儒家的理想的人格是要積極入世,通過參與科舉來發揮自己的價值。

  另一方面,自科舉取士誕生以後,讀書應試成為了士子們求取功名的主要途徑。

  因為士子科舉成功,除了獲得功名外,還能實現階級的跨越,這是讀書人的追求。

  而蒲松齡,原本就是一個尋常的儒生。

  所以,蒲松齡和當時的眾多讀書人一樣,將科舉入仕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哪怕屢試不第,他也沒有減弱這種想法。

  因此為了彌補未曾中舉的失落,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讓自己的願望有了假定的滿足。

  比如,《聶小倩》的主人公寧采臣最後中了進士。

  在故事主人公身上寄予了蒲松齡的自我安慰心理,目的是為了彌補自己未曾中舉的缺憾。

  正是因為蒲松齡科舉失意,才會在創作《聊齋志異》時。

  讓書中的不第士子有圓滿的結局,來慰藉自己的內心。

  其次,《聊齋志異》中書生遇花妖狐魅主動惠顧,是蒲松齡對於自己現實中落魄的補償。

  在商品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都開始享受滿足個人慾望。

  而蒲松齡也深受當時這一風氣的影響,嚮往人生幸福。

  只是他低微的出身和階級的限制,阻礙了他的這一願望之實現。

  所以在他的《聊齋志異》中,書生就會遇到花妖狐魅主動惠顧,進而擺脫困窘實現塵世的欲望。

  唐代文人嚮往的事情有進士及第、光宗耀祖、榮華富貴、得道成仙。

  而其中的女主人公也多是神仙下凡,對窮書生一往情深。

  書生遇到她們不僅會提升地位、懷抱美人,甚至會得道成仙。

  可見,這是文人慾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白日夢的幻想,而《聊齋志異》則和這樣的創作心態一脈相承。

  在《聊齋志異》的情愛故事中,女子也是貌美絕倫,對書生不求索取,還充當了書生的保護神。

  比如在《紅玉》中,狐女紅玉持家有方對馮生不求回報。

  最終在紅玉的照顧下,馮生被舉為孝廉。

  《聊齋志異》中的書生科舉及第,擁有嬌妻美妾,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目標,都因為花妖狐魅的幫助得以實現。

  這樣的情節,都是蒲松齡無法改變現狀下,借創作的契機為自己編造的白日夢,是蒲松齡對於自己現實中落魄的補償。

  因此書中落魄的形象,是蒲松齡對自身命運不濟的感慨。

  書中得美人垂青的書生,是蒲松齡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而這種將世俗世界和妖鬼世界相互影響的設定,則是蒲松齡科舉失意後,在創作中補償自己的表現。(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