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武聖關羽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有一個被儒釋道三教都封神的人,這個人就是三國第一武將關羽關二爺。
從一介草莽,到一代名將,再到封神拜聖成為千古帝君,關羽造就了中華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觀。
行走中華大地,乃至於在海外他鄉。
隨處可見關帝廟,可見關公信仰在民間非常廣泛。
關羽不僅是一位歷史人物,更是一個文化符號。
在中華文化中,關羽被視為義薄雲天的代表人物,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人們,從而被廣泛傳頌。
「關羽,字雲長,出生在河東郡,早年因仗義殺人後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
「184年,關羽在涿郡遇上東漢朝廷動員各地豪強地主組織武裝,共同鎮壓黃巾起義。」
「劉備和張飛正在當地聚眾起兵,關羽在這裡結識了兩人。」
「三人志同道合,一見傾心,親如兄弟。」
「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
「《三國演義》中結拜的誓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由於符合了動亂頻繁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態,所以影響巨大。」
「後世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結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
「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關羽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劉備起兵,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關羽、張飛擔當他的護衛,是他得力的左右手。」
「劉、關、張帶著剛剛組織起來的兵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鄒靖。」
「黃巾軍打到涿郡,他們配合官兵出動抵抗,首戰告捷,立了大功。」
「接著,他們離開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圍攻黃巾首領張角的中郎將盧植。」
「因盧植遭誣陷被押回京師,他們便決定返回涿郡。」
「歸途中,遇到黃巾軍將軍張角正在追擊董卓。」
「關羽和張飛帶領一支人馬,突如其來地向黃巾軍橫殺過去,救了董卓。」
「195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皇帝成為傀儡。」
「196年,劉備被袁術、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劉備一起投奔曹操。」
「後於曹操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掉曹操。」
「但劉備此時認為當時的曹操是要匡扶漢室的,覺得殺了可惜,於是不從。」
「199年,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
「趁右將軍袁術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將朱靈前去截擊。」
「曹操謀士程昱、郭嘉等認為,不該放走心懷叵測的劉備。」
「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
「劉備殺死徐州刺史,周圍郡縣紛紛歸附劉備。」
「劉備部隊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又派使者與袁紹聯盟,形成對曹操的嚴重威脅。」
「200年,曹操派軍攻打劉備,劉備妻子被俘。」
「曹操接著攻陷下邳,迫降了關羽。」
「關羽戰敗被生擒,被帶到許都,曹操待以厚禮。」
「後來,袁紹派大將顏良攻打東郡太守。」
「荀攸提出了聲東擊西的作戰方略,曹操接受了荀攸的建議,親自率軍救援。」
「顏良倉促應戰,曹操命關羽為前鋒擊之。」
「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刺死顏良於萬軍之中。」
「又拔出佩刀斬得顏良的首級,然後返還。」
「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在關羽尚未斬殺顏良之前,曹操非常欣賞關羽的為人。」
「為了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以私人感情來詢問關羽。」
「關羽嘆息他知道曹操對自己的厚愛,但他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
「他終不會留下,在為曹操立下功勞後便會離去。」
「張遼擔心自己若是如實匯報,可能會導致曹操殺關羽。」
「於是,張遼嘆息良久,終於意識到曹操是君父,自己是臣子,不能因為自己和關羽的兄弟情誼就放棄職責。」
「最終,張遼向曹操如實匯報了關羽的心意。」
「曹操因此稱讚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曹操又讓張遼揣度一下關羽何時離開,張遼深知關羽是知恩圖報之人,於是為關羽擔保。」
「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
「但後來,關羽為曹軍斬殺了顏良。」
「於是,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
「曹操身邊人想要追殺關羽,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
「關羽的這一段故事,民間稱之為千里走單騎。」
「從關羽被擒到立功報曹,重新投奔劉備,這段經曆始終口耳相傳。」
「到《三國演義》,則形成了一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單元。」
「曹操厚待關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
「曹操贈袍,關羽穿於衣底,上用劉備所賜舊袍罩之,不敢以新忘舊。」
「曹操贈赤兔馬,關羽拜謝,以為乘此馬,可一日而見劉備。」
「關公斬顏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很少有人不知道這段故事。」
梁啓超:關羽的封神之路,在於他身上忠勇仁義的品質。
南北朝的時候,陳文帝宣揚湖北的玉泉山有關羽顯聖,後來的民間對關羽多有祭祀。
在隋朝的時候,天台宗第一次將關羽神化,封為護教伽藍神,
北宋到南宋時期,關羽的身份有了官方的認可。
從侯到公再到王,一路加官進爵。
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時代,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國土淪喪。
皇帝需要忠心勇武的人,關羽正好符合這樣的身份。
歷史上能憑藉弱勢武力威震華夏的人並不多,更何況關二爺還是忠心的代表人物,被神化是歷史的必然。
明朝萬曆皇帝將關羽封為關聖帝君,從此開始,關二爺開始和孔聖人並駕齊驅。
崇禎皇帝封關羽為天尊,這個時候的關羽,是明朝皇帝需要的人。
從萬曆末年開始,盜賊四起,東北滿人崛起。
皇帝需要一個能拯救江山的人,關羽又一次成為忠勇的化身。
而關羽的身上,有儒教的理學綱常思想,有道教羽化成仙的那種境界,被道教尊為護法之神,被儒家稱為武聖人。
關羽在一次次的被需要著,身份也就一步步的提高。
清朝皇帝入主中原後,也希望大家忠心於政權,關羽是最適合的代表。
有民間基礎,有歷史淵源,關羽就被再次提升為關聖大帝。
古時候的人們做生意,經常需要走鏢押運貨物,需要大忠大勇的人維護押運財務。
既能打,也不能是內外勾結的人,於是關羽被很多做生意的人祭拜。
關羽的家鄉,那裡是產鹽的地方。
很多靠鹽致富的人,祭拜關羽,引領著晉商也一起祭拜。
久而久之,民間自發的行動,就成就了關羽的財神之路。
從一介草莽,到一代名將,關羽的成神之路,確實是關羽本身就是忠勇仁義的人。
不光後世如此評說,就連關羽的對手都佩服這樣的人,後世的人又怎麼能不佩服。
關羽是真正的英雄,是忠義的化身。
他一切的榮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歷史的需要。
他自己的行為,成就了他的封神之路。
「200年,官渡之戰爆發。」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201年秋,曹操統軍進攻劉備,關羽隨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
「至此,劉備脫離袁紹,獲得發展自己勢力的機遇。」
「從201到208年,劉備在這八年中致力於禮聘人才,擴大軍事力量。」
「特別是在207年,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
「關羽和張飛看到劉備和諸葛亮關係日益密切,心中不悅。」
「劉備察覺以後,就嚴厲批評關羽和張飛。」
「他有諸葛亮,就猶如魚兒有了水,關羽和張飛就再也不表示反對了。」
「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備。」
「劉備軍撤退到當陽長阪坡時,被兼程追來的曹操騎兵打得大敗,去江陵的道路被曹軍截斷。」
「關羽率水軍前去接應,保護劉備退到了夏口。」
「當年劉備在許昌,與曹操一起打獵。」
「關羽曾勸劉備乘人散混亂之際,殺掉曹操,以絕後患。」
「可能由於形勢不允許,劉備沒有答應。」
「這回在漢津會面,飄泊無依,關羽憤憤不平。」
「當年在獵場上,如果聽了他的話,就沒有今日的困厄之災了。」
「劉備解釋當時也是為國家著想,愛惜曹操是難得的人才。」
「曹操占領江陵後,氣勢更盛,大有吞沒的劉備和消滅江東孫權之勢。」
「這就發生了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曹操著名的赤壁之戰。」
「十一月,孫劉聯軍在赤壁大破曹操。」
「關羽所率的一萬精銳水軍是劉備的主力,在這場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
「後人為突出關羽重義的特點,演義出了他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的細節。」
「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
「211年12月,劉備入蜀助劉璋防禦張魯,張飛、趙雲、諸葛亮與關羽共守荊州。」
「荊州包括南陽等七個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必爭的戰略要地。」
「赤壁之戰後,曹操還占據著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孫權占據著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
「所謂借荊州,就是孫權將自己占據的南郡南部借給劉備。」
「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孫權便派諸葛瑾為使去跟劉備商量,要求把荊州南部的幾個郡歸還東吳。」
「劉備託辭拒絕,孫權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
「關羽堅決不讓,將孫權派來的官吏全部轟了回去。」
「孫權一怒,馬上派呂蒙率領兩萬兵馬用武力接收這三個郡。」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可謂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
關羽勇武無雙,所向無敵,創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
三國時代以後,關羽逐漸成了猛將的象徵。
到了宋朝以後,關羽更是被不斷神化,成為了儒釋道共同尊崇的武聖人。
然而關羽畢竟不是真神,犯過不少錯誤,而這些錯誤都是十分致命的。
關羽最後之所以敗死,就與他所犯的致命錯誤有關。
關羽一生犯有四大錯,錯殺一人,錯放一人,罵錯一人,看錯一人。
首先是錯殺一人,作為萬人敵,關羽可謂是殺人無數。
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河北大將顏良和曹魏名將龐德。
關羽從荊州組織北伐,與于禁率領的曹軍主力相遇。
其後,關羽利用地勢,水淹七軍,大敗曹軍,從而擒獲于禁,斬殺龐德。
原本龐德是馬超手下的猛將,後隨張魯一起投降曹操,從此對他忠心不二。
其後龐德隨曹仁抵禦關羽,曾一箭射中關羽前額。
龐德被擒後,關羽敬仰他的勇猛,希望他能歸降。
然而龐德剛毅無比,反而大罵關公。
盛怒之下,關羽將其斬殺。
然而在他看來,關羽這樣做實在是太急了。
要知道,龐德故主是馬超。
如果關羽將其解送至成都,讓馬超招降他,恐怕蜀國將多出一名萬夫不當的勇將。
然而關羽卻直接把他殺掉了,實在可惜。
其次是錯放一人,對於關羽來說。
曹操無疑是他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知己。
關羽曾投降曹操,曹操對他信任有加,可謂有知遇之恩。
然而關羽最後還是掛印封金,重新歸附了劉備。
在赤壁之戰中,關羽負責斷絕曹操的後路。
但是關羽念及舊恩,放了曹操一馬。
如果殺掉或活捉曹操,未來的局勢恐怕會有很大不同。
然而關羽最終還是選擇將曹操放掉,導致曹操捲土重來。
而關羽之死,正是曹操與孫權的合力。
然後是罵錯一人,關羽性格高傲,不能容人。
其中尤其看不慣孫權,關羽甚至直呼孫權等人是江東群鼠。
關羽所據守的荊州,地處魏、吳之間。
關羽不僅要用武力對抗魏國,同時也要用靈活的外交手段安撫吳國。
畢竟荊州處於江東的上游,對東吳的安全具有極大的威脅。
為了結好關羽,孫權曾想與其結為親家關係,然而遭到關於的大罵。
說實話,關羽的確應該拒絕孫權的求婚。
但完全可以用更婉轉的語氣,而不是罵人。
關羽強硬的行為,最終得到的將是孫權的敵視。
從關羽罵人的時候開始,孫權已經對他起了殺心,孫劉聯盟也產生了巨大的裂縫。
最後是看錯一人,關羽大意失荊州,都要拜東吳名將陸遜所賜。
當時,孫權與呂蒙密謀奪取南郡,擒獲關羽。
因此呂蒙藉口有病,只身前往建業。
而呂蒙讓陸遜接替自己,把守與關羽相鄰的前線。
陸遜心思深沉,早就把關羽自傲的秉性看透了。
於是寫信給關羽,信中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
讚賞關於的功德,表示自己的仰慕,並且表示絕不與關羽為敵。
關羽讀完信後,對陸遜更加鄙視。
於是撤去防備東吳的兵力,並全力北上攻打曹魏。
在關羽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陸遜不斷在關羽後方偵查。
發現荊州防務空虛,且南郡守將糜芳與關羽不和。
陸遜見時機成熟,於是立即向孫權上書,要求討伐關羽。
其後呂蒙白衣渡江,攻打南郡。
而糜芳不戰而降,一如陸遜所料。
若非關羽看錯陸遜,又如何會丟失荊州,也就不會有後面的身死。
「呂蒙奪得了兩郡後,劉備急忙親率五萬大軍,派關羽帶領三萬兵馬到益陽去奪回那兩個郡。」
「東吳的軍隊和關羽的軍隊都在益陽紮營下寨,彼此對峙。」
「此時,劉備聽聞曹操攻下了漢中,急忙和孫權平分荊州,抵抗曹操。」
「在此同時,關羽設宴招魯肅赴宴,想商議荊州之事,但被魯肅指責。」
「赤壁之戰後,據守荊州的關羽名為襄陽太守,而荊州的一些重鎮還控制在曹操手中。」
「為了實現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中所籌劃的跨據荊、益二州,完成統一大業的計策,關羽一直虎視襄陽。」
「214年,在劉備攻打雒城時,軍師龐統中箭身亡。」
「劉備乃召張飛、趙雲、諸葛亮入川支援,關羽駐守荊州。」
「劉備平定蜀地後,授權關羽掌管荊州地區。」
「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於是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
「諸葛亮知道關羽氣傲心高,於是回信馬超可謂一代俊傑,但還不及您美髯公兇猛過人。」
「關羽蓄著一副漂亮的長須,所以諸葛亮稱他美髯公。」
「看了諸葛亮的回信,關羽十分高興,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
「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
「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
「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
「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
「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
「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
「魯肅派遣大將率領一千人前往關羽的對岸駐守,後方還有數路吳軍正與魯肅的兵馬分道並進。」
「關羽認為東吳已經做好了開戰的準備,就沒有過河。」
「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
「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
「即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
「魯肅等人希望維持孫劉聯盟,而呂蒙卻秘密地告誡孫權。」
「關羽君臣狡詐,反覆無常。」
「關羽之所以不敢東進,是因為有他這樣的人。」
「他一旦戰死,孫權無法抵擋關羽。」
「但孫權依然渴望北上進軍徐州,遭到呂蒙的反對。」
「孫權並沒有施行呂蒙的計劃,而是調集了東吳全境的兵馬進攻合肥,以至於合肥之戰的東吳兵力明顯超過了赤壁之戰的東吳兵力。」
「而關羽在此期間,一直遵守湘水劃界的協定,沒有趁虛進攻東吳。」
李世民:關羽一生,起於微末,終至亭侯,可謂輝煌。
縱觀關羽的一生,能夠官至蜀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最終名留青史,被人尊稱為武聖,可謂成功。
但在關羽的一生中,有幾個重要的特點。
一是,俠肝義膽。
關羽因仗義殺人,於是不敢在家鄉居住,跑到了涿郡。
二是,忠貞不二,視名利如浮雲。
當劉備占據徐州,被曹操打敗後,關羽被曹操所俘。
在曹操俘虜關羽以後,就非常重視關羽,給予他偏將軍的官職。
而當關羽在為曹操斬殺顏良以後,曹操更是給予了漢壽亭侯的爵位,對關羽可謂是厚待有加。
但是在關羽知道劉備的下落後,封盡曹操所賞賜的東西,去投奔劉備。
面對高官厚祿的情況,仍能夠心懷舊主,可謂是忠心無二。
三是,傲上而不辱下。
關羽的一生,面對權貴從來不願卑躬屈膝。
而面對百姓和士兵,卻仁愛有加。
或許也正是其性格,為其最終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四是,兵法嫻熟。
關羽在和于禁作戰的時候,能夠降服于禁,並且斬殺龐德。
雖然當時關羽得到了大雨的幫助,才會使得于禁所率軍隊都沒了。
但是能夠利用天時,本身就是優勢。
而後,曹操更是攝於關羽的威望,想要遷徙許都要避其鋒芒。
而曹操的謀士司馬懿更是認為關羽名聲太旺,孫權也不會高興。
可以看出關羽的武功絕對是頂級的,要不然也不會讓曹操和孫權這兩大王者忌憚。
五是,敗於傲慢。
關羽在奪獲大勝曹操以後,孫權派人提親,想讓關羽將女兒嫁與自己的兒子為妻。
但關羽卻大罵孫權派來的使者,說其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同時,關羽又經常輕視糜芳。
在其出征之後,因糜芳沒有出兵營救。
不管當時仍是戰爭期間,應該團結一切力量而對他們好言相勸。
而是威脅糜芳,導致糜芳最後投降孫權,出賣關羽。
致使關羽失敗,並且最終被擒、被殺。
最終,關羽以一個被擒殺的結局收尾,可謂是可悲可嘆。
但是最終落得這個結局也是因為關羽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絲毫不顧及想什麼說什麼。
同時也由於關羽光明磊落,在被曹操擒獲後。
卻最終因為珍惜其才幹,在其投奔劉備時,沒有派兵追殺。
劉備在稱王后,封其為前將軍,真正處於蜀漢武將體系中的第一人。
「219年,劉備軍與曹操軍相爭漢中,魏將夏侯淵被劉備大將黃忠所斬。」
「曹操親提大軍來爭漢中,劉備據守。」
「趙雲又在漢水劫去糧草,曹操無奈只得退出漢中,劉備遂占據漢中。」
「同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將軍,黃忠為後將軍。」
「關羽聞知黃忠地位和自己一樣,憤怒地表示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
「使臣勸誡關羽,創立王業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樣。」
「以前蕭何、曹參和漢高祖年幼時就關係很好,而陳平、韓信是後來的亡命之人。」
「可排列地位,韓信位居最上,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對此有過怨恨。」
「如今漢中王因為一時的功勞,尊崇黃忠。」
「而在劉備心中的輕重,黃忠怎能和你關羽相比。」
「況且漢中王與你關羽猶如一體,休戚相前,禍福與共。」
「認為不應計較官號的高下,以及爵位和俸祿的多少。」
「我僅是一個使者,奉命之人,您如果不接受任命,我就這樣回去。」
「只是我為您這樣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後要後悔的。」
「關羽聽了使臣的話以後,大為感動,醒悟過來,立即接受了任命。」
「而後關羽留南郡太守守衛江陵,自己率領大軍攻打襄陽的呂常和樊城的曹仁。」
「關羽在交戰之中,曾被魏將龐德射傷了額頭。」
「曹操從漢中戰場撤出後,立即派遣于禁督率七軍三萬人救援樊城。」
「此後,開始連下起了十餘日的大雨。」
「關羽利用漢水暴漲的機會水淹七軍,然後乘船攻之,進而逼降于禁、擒獲龐德。」
「關羽欲任用龐德為將,但遭到拒絕,於是斬殺龐德。」
「至此,救援樊城的魏軍全軍覆沒,曹仁駐守的樊城也岌岌可危。」
「關羽的軍隊乘船臨樊城,圍城數重。」
「同年十月,自許都以南的諸多山賊紛紛叛上作亂,歸附關羽,為關羽的支黨。」
「甚至連曹魏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
「此時,關羽的聲勢一度威震華夏。」
「219年末,曹操親自征討關羽,關羽於是撤圍退走。」
「然而關羽的船隻仍據守沔水,去襄陽的路隔絕不通。」
「起先,孫權曾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
「關羽辱罵來使,拒絕結親,孫權十分惱恨。」
「關羽素來善待士卒,但對士大夫們卻很驕橫。」
「糜芳素來厭惡關羽的輕慢態度。當關羽領兵出征時,負責供應糧草軍需的糜芳不悉心救助關羽。」
「關羽放出話,回去之後,就懲治糜芳。」
「糜芳聽聞後,恐懼不安,孫權暗中派人去誘降糜芳。」
「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
「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
「此時關羽得知南郡失守後,立即向南回撤。」
「回師途中,關羽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繫。」
「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允許在城中各種遊覽,向關羽部下親屬各家表示慰問。」
「有人親手寫信託他帶走,作為平安的證明。」
「使者返回,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
「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對待超過以前。」
「因此關羽的將士都無心再戰了,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
「219年12月,關羽率十餘騎出逃,一路突圍。」
「遇到馬忠的埋伏,被擒。」
「關羽在北伐之前,曾經夢到豬在齧咬自己的腳,自知不祥。」
「到了年末,關羽果然被吳將呂蒙部下所殺。」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
「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關陵,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
「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關陵,魂歸故里。」
蘇軾:三國最受歡迎的武將,竟然落得這個下場,真是可惜。
上次觀看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刻畫也極其細膩,尤其是後面關羽被活捉到身死,簡直令人揪心難受,
可以想像得到,高傲無比的關羽被擒到被殺,是有多麼的無奈和悽慘。
關羽被擒後,孫權並沒有馬上殺他,因為殺關羽可不是一件容易決定的事。
如果殺,肯定會跟劉備徹底鬧翻。
不殺,又難消自己心頭之恨,留著關羽也是後患無窮。
孫權思考了很久,始終有些搖擺不定。
最後還是在一眾手下勸諫後,這才對關羽起了殺心。
如果說被擒後立刻就被斬殺,對關羽這樣的武將來說,戰死沙場也未免不是一個很好的歸宿。
但是被擒後,卻要等待孫權來決定自己的生死。
在等待命運審判的這段時間,可以想像關於內心是多麼的悲涼。
要知道,就在被擒幾個月前,關羽才剛剛走上人生巔峰。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令天下為之震動。
就連北方的王者曹操,都被震懾得想要遷都避禍。
然而就在關羽這人生巔峰時刻,自家後院卻起火了,瞬間從人生頂點墜入了無盡深淵。
關羽不怕死,但是他非常不甘心。
此生最鄙視的就是孫權,現在竟然成了對方的階下囚。
關羽看不起孫權,孫權也同樣非常不爽關羽。
先不說關羽單刀赴會那麼囂張,得知關羽看不起和自己結為親家,孫權非常氣憤。
雖然孫權異常震怒,但作為江東明主。
肯定不會因為一己私恨而不顧大局,去殺關羽。
畢竟當時天下還是曹魏一家獨大,而且荊州已經拿下了,這個時候沒有必要非得殺關羽和劉備結仇。
但不能只簡單地看表面,要明白兩個關鍵點。
一是東吳有預謀的要擒獲關羽,二是援軍見死不救。
呂蒙曾明確跟孫權講過如何擒獲關羽,所以孫權出兵荊州並非臨時起意,而是計劃好了要擒獲關羽。
關羽打了敗仗之後,馬上撤離到麥城,身邊的兵卒基本上已經跑散了。
然後孫權下令截斷關羽的退路,在途中擒獲關羽。
關羽兵敗後,一邊派人求援,一邊不停地逃跑。
關羽從兵敗到被擒中間隔了好些天,援軍日夜兼程是完全可以救下關羽的。
但援軍找了個藉口,並沒有發兵救援。
關羽傲慢,除了劉備和張飛,瞧不起任何人。
不管是敵人還是自己人,基本都被他得罪了。
他認為關羽之敗根本還是自己造成的,以至於最終載在了自己人手上。
(本章完)